在语文教学中融思政教育的研究

发表时间:2021/4/9   来源:《文化研究》2021年4月下   作者:管清敏
[导读]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学校的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而语文作为母语,传承着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无时不散发着思政的芬芳,它的人文性特点决定了在学校教育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这就显得在语文教学中融入思政教育尤为重要。经过不断的实践探究,在语文教学中融思政教育我们探索了一些新的途径。

长春经济技术开发区威海小学校  管清敏   邮编130031

摘要: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学校的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而语文作为母语,传承着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无时不散发着思政的芬芳,它的人文性特点决定了在学校教育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这就显得在语文教学中融入思政教育尤为重要。经过不断的实践探究,在语文教学中融思政教育我们探索了一些新的途径。
关键词:语文教学 思政教育 立德树人
        引言
        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将“立德树人”确立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党的十九大报告进一步指出,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真正做到以文化人、以德育人,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做到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论述,抓住了教育本质,明确了教育使命,为人才培养指明了方向。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说明: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在课程理念里也做了这样的阐述:语文课程标准还应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促进学生和谐发展,使他们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由此看出,小学阶段,在语文教学中融入思政教育对于小学生思想道德的形成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思政教育的含义
        思想政治教育是社会或社会群体用一定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所要求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是国家在军队以及国家教育系统中所进行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教育,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教育,爱国主义、国际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使学生了解并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基本内容,树立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并转化为拥护党、拥护社会主义的实际行动,培养现代社会的公民意识。
        二、语文课程融思政教育的途径
        在语文课程中融入思政教育,能够很好地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经过不断探究,在语文教学中融思政教育我们探索了一些新的途径:
        (一)课程表层
        所谓课程表层,是指从语文课程表面——教材即能感受到思政教育的存在。如部编版一年下册课文《吃水不忘挖井人》,课题表面就告诉了我们做人要懂得感恩,鱼知水恩,乃幸福之源。投之以木桃,报之以琼瑶,才能永以为好。《我多想去看看》讲述了北京的孩子想去新疆看天山的雪莲,新疆的孩子想去北京看天安门广场的升旗仪式,字里行间流露着作者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部编版四年下册《小英雄雨来》讲述了小英雄雨来为了掩护通迅员李大叔被“鬼子”抓住,勇于枪口逃生的故事。故事本身就发扬了革命的光荣传统,爱祖国,爱人民,勇于同敌人做斗争。这样的例子不胜牧举,读着语文课程教材本身,就已经对学生进行了思政教育,这是语文课程独有的魅力。
        (二)课程拓展
        所谓课程拓展,是指通过师生对教材个性地解读,充分发掘课程的内涵以及内里所蕴含的情感。如部编版四年上册《凉州词》是一首脍炙人口的边塞诗,表面作者写的只是将士们的戍边生活。然而通过师生共同的读古诗、想画面、忆时代却让我们看到将士们保家卫国的家国情怀,以及将士们“不破楼兰终不还”的英雄主义。部编版六年上册《好的故事》是现代文学家鲁迅创作的一首散文诗,表面上只写了一个梦,然而通过拓展背景资料使我们了解到梦里的每一样事物都有象征意义,从而使我们读懂这是鲁迅对美好事物的追求与歌颂,对理想的热烈憧憬。我们仿佛看到黑暗的旧社会里鲁迅意志坚定,期望美好的未来尽快到来的革命信念。
        (三)课程创作
        所谓课程创作,是指知识来源于语文课程本身,但能力与思维又高于语文课程本身,如习作等。统编版四年下册习作《我学会了     》,要想写好这个作文,在行文时就要做到三点:一是怎样一步步学会做这件事的?二是学习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是怎么克服的?三是有哪些有趣的经历?心情有哪些变化?我们不难发现,写作文的过程就是学生对自己进行思政教育的过程,在行文时,自己的勇敢、坚强、不怕困难等优秀的品质就被进行了总结梳理,心情的变化更是自己成长的过程。现代社会,学生们每天忙于各学科的学习,忙于各种辅导班的学习,却唯独少了思考,反思才是一个人成长的关键,因此静下心来思考才发现自己遇到事情时也会意志坚定,也有着很多优美的品德,再遇到类似事情时,就会用到自己曾经的感受,因成功得出的做人理论指导行动,这才是“立德”并且“树人”。
        (三)课程活动
        所谓课程活动,是指在语文课程中举办的活动。如我校全面实施的“课前三分钟”活动,每节课前一个小故事演讲,小故事来源于各经典书籍,一年级童话系列——《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中国古代神化故事、民俗故事》、《一千零一夜》等,二年级成语故事系列,中高年级还有沈石溪动物故事系列,中国名著系列、游记小说系列等等,不仅促进了学生的阅读能力,更是在每天读书、演讲地过程中感受到了主人公的真善美,仿佛看到了中华历史的源远流长,促进了智慧与高尚品德的形成与发展。
        结语
        综上所述,我们能够看到,在语文教学中融思政教育能够促进“立德树人”总目标的实现。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了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道德。能够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
参考文献
1.王树荫,厘清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中“德”的含义,光明日报,2019.12
2.义秋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4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