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借信息技术上好美术鉴赏课

发表时间:2021/4/9   来源:《基础教育课程》2020年11月   作者:李大领
[导读] 信息技术是计算机、网络技术和教学过程的有机结合,它的产生与发展,使得传统的教学手段、方式、效果都有了一个质的飞跃。

山东省威海市第七中学      李大领    264200

        信息技术是计算机、网络技术和教学过程的有机结合,它的产生与发展,使得传统的教学手段、方式、效果都有了一个质的飞跃。电教媒体、教学软件的层出不穷,为我们的课堂教学创设了“百花齐放春满园”局面,并以独特的魅力,激励着每一位教师发挥潜质,为创设巧妙的课堂情景提供展示的舞台。特别是在美术鉴赏课中,信息技术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美术课程标准》中指出“欣赏·评述”领域的教学目标:激发参与“欣赏·评述”活动的兴趣,学习多角度欣赏和认识自然美和美术作品的材质、形式和内容特征,了解中外美术发展概况……目标中首先提出了要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欣赏和评价活动中来。只有他们的兴趣被激发起来,才会产生从艺术形式上分析、探讨美术作品的积极性,从自发的欣赏进入到自觉的欣赏。学生头脑中真正融入的信息量极其有限,巧妙的使用多媒体,即可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又可以开阔学生们的视野,增加知识量,一举两得。
        首先,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巧妙的运用多媒体。例如针对部分美术鉴赏课的知识内容较少,类型集中。教师就可以把学习欣赏类的网站介绍给学生,如http://www.yzhy9.net/ 、“世界美术欣赏”网站……学生根据老师的导学案,进行搜索寻找答案,课上交流讨论,轮流当老师进行展示,教师淡出“前台”,把“舞台”的主角让给学生。
        教学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世界多元文化中的美术名作》中关于金字塔、狮身人面像的内容时,我让学生每四人组成一个小组,相互合作,制作一个幻灯片。同学们在任务驱动下,上网搜集资料——下载图片——组织材料——制作幻灯片……整个活动过程中,分工合作。在最后的交流展示中,可以看到学生从古埃及金字塔的背景、历史价值和建筑特色、科学价值等诸多方面都侃侃而谈,一个比较完整的、立体型的知识体系已在学生的头脑中初步构建起来。一堂课下来,大家意犹未尽,争着嚷着“老师下节课,还是我们来吧”。


可见,这样的学习方式为学生带来了自信,收获了知识,谁会不喜欢呢?
        教师如此巧妙的科学安排,既改变了美术欣赏中资源匮乏的局面,又极大的激发了学生主动参与的热情,同时在搜集的过程中从作品的背景、历史价值、色彩、造型……多角度的了解了作品,有效的达到了《课程标准》要求的目标,教学效果事半功倍。
        其次,如果教材中的内容丰富,内容拓展较广,一堂课让学生去搜集、整理、组织、交流,是很难完成教学任务。针对课堂有限的45分钟,教师可提前把相关的资料系统的整理在一个文件夹中,分图片、文字等文件,然后再让学生带着设计好的问题,用ACDsee软件来欣赏图片,结合文字资料解决教师布置的任务。因为ACDsee软件操作简捷而功能合理,只要鼠标一点,不但可以窥见作品的全貌,还可以随意放大局部进行近距离观察。可谓是任你所思、随心所欲。
        八年级的《结艺寓心愿》一课,教材中有关中国结的知识很少,满足不了学生的知识需求。而且根据课时的安排是一课时,想在短时间内让学生既了解有关知识又完成制作,时间有些紧张。因此课前我登陆抖音多方搜索,寻找中国结的有关知识,找到了中国结的制作教程。我把收集的资料按照“中国结的起源、中国结的喻义、欣赏中国结、中国结的制作”四部分分类整理放在同一个文件夹中。然后让学生两人一组,观看视频,学生再结合自己课前收集的信息资料,交流对中国结的了解或感受。最后在了解中国结的制作方法后,小组进行实践,圆满完成教学任务。
        至于“欣赏·评述”中的其它门类,如雕塑、工艺美术等欣赏为主的课程, 教师同样只需提出学习的任务,比如利用资料写一篇配有插图的小论文(可在word中作)、制作一张幻灯片、编一张电子小报、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也可以制作个网页等,帮助学生解决技术困难,协助学生完成作业。这些利用信息技术形式多样的小措施,都是经过教师的精心揣摩构思而成,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充分发挥其主动性,引导自主探究学习。
        如上所见,将多媒体信息技术巧妙灵活的运用到美术鉴赏课,不仅为学生提供一种充满乐趣和信心的学习路径,穿越时空,驰骋于古今中外,在浩瀚的美术长廊中漫步,刺激学生的视觉和听觉,有效唤起学生的美术兴趣、情绪和思维,促进学生深度理解美术、表现美术、创造美术,让美术鉴赏课也变得更有意义。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