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高效课堂与有效教学模式初探 吴萍

发表时间:2021/4/9   来源:《基础教育课程》2020年11月   作者:吴萍
[导读] 小学生的身心发展决定了小学生在思维方式上具有独有的特性,在抽象思维上,小学生还处于发展起步期,但语文学科中包含的情感体验、阅读理解都需要抽象思维帮助理解。

安徽省合肥市园上园小学喻岗分校    吴萍   230012

摘要:小学生的身心发展决定了小学生在思维方式上具有独有的特性,在抽象思维上,小学生还处于发展起步期但语文学科中包含的情感体验、阅读理解都需要抽象思维帮助理解。除此之外,其他发展方面的局限性都要求教师能够根据学生的具体特性,采用具体的教学方式。再加上新课标的颁布实施,进行了课堂教学改革。因此,在新时期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上,既需要师生的互动,也需要生生互动,进行合作学习,提高小学语文课堂的有效性。鉴于此,文章结合笔者多年工作经验,对小学语文高效课堂与有效教学模式初探提出了一些建议,以供参考。
关键词:小学语文;高效课堂;有效教学模式
        引言:在教育体制改革日益深化的背景下,教师要积极转变传统落后的教学理念与教学方式,加强对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的了解,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根据小学语文的学科特点,采用高效的教学方式,积极构建起小学语文高效课堂,实施有效的语文教学模式,从而在提升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质量与效果同时,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与核心素养的提升。
        一、高效课堂与有效教学模式的特点
        高效课堂指的是教学效果与教学效率符合目标期望的课堂,高效课堂不同于普通课堂,强调用最少的时间,最少的投入来,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高效课堂要符合效率最大化以及效益最优化的特点,二者缺一不可。其中高效课堂最主要的特点是高效生成、互动激发、自主构建以及愉快共享。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居于主导地位,学生仅能被动地接受知识,难以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而在高效教学课堂中,教师通过应用小组合作学习方式、情境教学方式等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实现对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以及知识运用能力的培养,充分点燃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参与语文教学课堂的积极性与主动性,真正实现“寓教于乐”的目标。
        二、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模式的现状分析
        (一)教学方式单一
        在以往的课程教学中,教师常常处于主体地位,甚至拥有“绝对权威”,对课程内容、进度进行掌控。正是在此种课堂环境中,教师会对理论知识全部的传授给学生,而学生则只能被动地接受。长此以往,小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得不到激发,直接影响语文课程教学的有效性。
        (二)没有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只有学生愿意主动自觉地进行学习,教师才能有效引导,一些教师在此方面没有发生观念性转变,只是不断注重引导学生,学生却不能积极参与课堂,教师虽然设计了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但是没有学生参与,造成了教师在语文课堂上“唱独角戏”的局面,教师和学生之间没有找到配合方式,也不能促进高效教学。


因此,只有教师和学生之间有了双方都能接受的互动方式,才能帮助教师更好地设计教学活动,这就要求教师先在学生的角度上理解语文课堂,理解语学科。
        三、小学语文高效课堂与有效教学模式对策
        (一)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创设教学情境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利用丰富多彩的课堂教学活动,使学生在各种各样的学习活动中体验语文学科的独有魅力才能使学生能够将语文学科和其他学科之间做出具体的区别,理解语文学科在学习中扮演的重要角色,合理的教学情境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语文学科所包含的情感体验和学科内涵,才能够更好地促使学生将这种情感体验作用于学科学习上,更好地掌握知识点,更好地完成学习目标。在此过程中,需要教师先在学生的角度来理解本节语文课要完成的教学目标,根据学生特征来展开情境的创设,对于教师本身的综合素养提出了要求,也需要教师能够在具体的问题上做出具体分析。
        (二)加大重视力度,合理运用技术
        在以往的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通常会处于主体地位,因此学生仅可以被动地接受语文知识,在学习的过程中呈现出机械化的状态,无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此种现象的存在,一定程度上是因为信息化技术未能得到充分利用。正因如此,小学语文课程教学的质量效率受到了严重影响,无法实现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违背了素质教育的本质理念。而高效课堂的构建,正是在设备、技术的前提下,对素质教育、新课程改革理念的践行。
        (三)创新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生积极性
        第一,教师必须根据小学语文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特点,学习创新的教学模式,适应新的改革需求。在实际课堂中,教师应将课堂教学的主体地位交还给学生,成为学生学习语文的朋友和向导,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第二,教师还应从课堂氛围入手,避免课堂变成老师的讲堂,引导学生积极地参与学习过程,营造积极向上的课堂教学氛围,使学生有机会在课堂上自由发言,并与教师进行良好的互动。除了师生之间的互动之外,学生之间也应该进行更多的交流,这也是一种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上主观能动性的有效途径,只有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了解学生的思维活动和各种潜在因素。但这样的教学氛围并不意味着课堂没有纪律,教师应有条理地为学生制订相关课堂规则。当学生偏离主题时,教师应及时制止学生,但要注意的是不应在学生讨论交流的时候打断学生的思路。
        结束语
        总之,小学语文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始终反思自己的问题,并针对性地纠正错误。对此,教师应首先改变教学观念,改变教学方法,优化教学模式,最大限度地利用教学器材,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魏琳英.新教育小学语文高效课堂与有效教学模式初探[J].新课程(上),2019(12):142.
[2]唐燕.以学生为主体,构建小学语文高效课堂教学模式[J].新课程教学(电子版),2019(22):21.
[3]敖淑娟.小学语文高效课堂与有效教学模式[J].小学时代,2019(27):66-67.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