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文教学中微素材的有效利用

发表时间:2021/4/9   来源:《基础教育课程》2020年11月   作者:金云耕
[导读] 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应重视文本资源的开发和整合,把实用性有针对性的课外资料扩充到课堂当中来。鼓励学生走向社会,去搜集、阅读和利用一切能够利用的材料,对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起着重要的作用。

浙江省义乌市五爱小学    金云耕

        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应重视文本资源的开发和整合,把实用性有针对性的课外资料扩充到课堂当中来。鼓励学生走向社会,去搜集、阅读和利用一切能够利用的材料,对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起着重要的作用。
        一、搜集微素材,渐成习惯 
        怎样引导学生在众多材料中找到“好钢”,广泛地搜集有用的课外资料呢?
        1.授之以渔,教给学生找微素材的方法
        让学生收集每篇课文共性的材料。如《冬阳.童年.骆驼队》《窃读记》等课文,均出自林海音之手,上课文前就可以有目的地让学生搜集林海音的生平、她的文章特点、作品出处及原作等情况。学这类课文时,学生就能对比《城南旧事》等林海音作品来学课文,就会学得深入,走得更远。
        让学生搜集作者隐含的未写清的个性材料。有的课文根据作者写作需要,不少内容都没写具体,然而这些内容恰恰又是学生非常感兴趣或产生疑问的地方,课外资料就派上用场了,效果定会事半功倍。
教学生有意识地定向搜集课外资料,学会筛选。教材中科普类文章中的专业术语,历史文学著作中的人物、地名等,其外延很丰富,“探究”一番及其有利于理解课文内容,就可以引导学生有意识地搜集有关资料,深入了解。
        激发兴趣,搜集拓展延伸资料。比如《电脑住宅》一文学完后,就可以这样激发学生兴趣:你心目中的电脑住宅是怎么样的?电脑住宅的以后会有什么发展呢?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搜集相关资料。通过此项训练,学生的视野得以开阔,学生的阅读能力得到培养,为语文核心素养的养成打下坚实的基础。
        2.拓宽渠道,让学生把找好素材成为习惯
        畅通众多渠道,获取海量信息。课外作业就可以布置学生在家翻阅藏书、赴图书室查找、到新华书店查阅;也可以从报刊杂志上了解、从新闻媒体中收听、收看等等。让孩子从包罗万象的海量信息中汲取营养,从而帮助学生拓宽获取课外资料的途径。
        学会合作探究,优化组合信息。如五年级上册“父母之爱”单元教学之后,先以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广泛阅览相关文章,摘抄下来,加以编纂。学生们还收录了散文家朱自清的《背影》,国学大师季羡林的《怀念母亲》等经典名篇,还有诗歌《请求》……学生间合作阅读,共同探讨,积累内化大量的语言材料去感受体验。这一切尽在不言中,无声胜有声。无需说教,他们自己从中感悟到的东西,会影响他们一辈子。
        加深体会创新,整合加工信息。如四下“热爱生命”单元中,学生自己去了解生命现象和身边热爱生命的故事,用心去观察、体会;用行动去体验,去珍惜生命......只有自己亲自参与了,体验了,才能内化为自己的东西。
        二、微素材物尽其用
        如何让微素材物尽其用,这就要靠教师在语文教学的不同环节中有效地整合和巧妙地利用课外资料了。
        1.在整体感知前,出示每课的共性资料。
        整体感知环节中适时地出示作者的生平简介和创作时代背景,或介绍与课文有关的轶闻趣事,会激发起阅读的兴趣,帮助理解课文的内容、领会课文的中心。特别是学习古诗词,适当地介绍诗词的时代背景很有必要,有助于学生理解诗词思想内容。
        2.在讲读环节中,合作交流课外资料。



        小组合作在讲读课文环节中经常会用到的学习方式,综合集体的资料,有助于读懂课文和加深理解课文内容,学生间的交流更顺畅了,资料内容更加丰富了,加深了对课文中心的理解。
        高段语文教材中,若借助课外资料,让学生领会到课文的中心思想就顺利多了。如六年级课文《一夜的工作》,通过总理的一夜工作来领会总理的伟大人格,会显得单薄些,如果告诉学生我们敬爱的周总理每个夜晚都是这样工作的,这时课件出示身患癌症时总理工作时间表。学生看过之后,就能很好地体会到总理工作的劳苦,也领悟了文章所表达的中心思想。通过多媒体课件,把学生仿佛带到那个年代,拉近了距离,获得深切的感受,对于理解课文的内容,领会中心思想,将会起到很好的作用。
        讲读环节中,针对文章的重难点,可使用课外资料来解决。比如课文《童年的发现》中理解课文末句?“世界上重大的发明或发现,有时还会面临着受到驱逐和迫害的风险”,对于中年级学生,理解起来很难。课外资料就粉墨登场了,比如:伽利略、哥白尼、布鲁诺等一批科学家,因为反对教皇的地心说,都遭受了打击和迫害等例子理解。
        3.在总结课文后,借助课外资料深化认知。
        总结课文环节或者拓展延伸中我们经常把搜集到的课外资料与小练笔结合起来,往往起到深化认知,升华情感的目的。如课文《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在多媒体课件中,出示字幕,鲁迅一生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可以写几句话或一首诗等等表达对鲁迅的敬仰与爱戴。本来学生和鲁迅的距离甚远,通过练笔升华了鲁迅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拉近了学生和鲁迅间的距离。通过练笔,对提升学生的阅读素养大有裨益 。语文课文的学习没有终点,应该去拓展,去探究,去广泛的阅读,来补充完善课文的内容,真正达到“课文无非是个例子”,课外阅读才是更广阔的天地。
        三、锤炼成钢,精彩呈现
        微素材物尽其用,还需不断锤炼才能使刀熠熠生辉。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巧妙呈现课外资料,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在千呼万唤始出来前呈现
        如六上《伯牙绝弦》一文,俞伯牙与钟子期之间的朋友深情深深打动着师生,如果加上微视频,把这段传奇故事展现出来,学生的情感得到体验,大大加深对于知音的理解。丰富的课外信息呈现,与课文的教学浑然一体,让情感体验大大增强。
        2.在山重水复疑无路时呈现
        目前教材中,名著文言文等收录较多,对学生的认知能力提出挑战,需要多多引导。教学时,群文阅读,相似的文章放在一起学,针对性强,课文只是例子,课外资料才是需要重视起来的,对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大有好处。教学中通过多媒体课件,直观呈现,效果定会明显。
        3.在柳暗花明又一村间呈现
        现在提倡“大语文观”。语文学习外延很广,学生带着很多问题迈入课堂,带着更多更新的问题走向社会,是我们的愿景。如《少年闰土》上完之后,学生的兴趣盎然,“我”与闰土有没有再见面,以后会怎么样,带着问题,可以推荐学生去阅读《故乡》。对于六年级的学生,阅读鲁迅的文章,虽然有点生涩,但早点接触,大有裨益。课外资料的呈现,有助于阅读更加深入,走近那个时代,达到领会文章的中心的目的。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让我们语文走进课外资料,广泛的运用课外资料,发挥出课外资料这种微素材物尽其用的效果,促进学生的核心素养的提升,为以后的人生打下坚实的基础。对学生来说,那将是终身受益的。
参考文献:
1.《阅读与鉴赏:上旬》 年份:2011
2. 《语数外学习:语文教育》 年份:2016
3. 《神州》 年份:201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