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美术课堂中绘画构图意识的培养与研究

发表时间:2021/4/9   来源:《基础教育课程》2020年11月   作者:丁乐佳
[导读] 构图是小学绘画中不可缺少的内容,也是造型艺术表达作品思想内容并获得艺术感染力的重要手段。新课标要求学生尝试用线条、形状和色彩进行绘画表现,而构图是实现这些表现的载体。

义乌市佛堂镇第二小学     丁乐佳

【摘要】构图是小学绘画中不可缺少的内容,也是造型艺术表达作品思想内容并获得艺术感染力的重要手段。新课标要求学生尝试用线条、形状和色彩进行绘画表现,而构图是实现这些表现的载体。我们要培养学生在绘画创作时依据题材和主题思想的要求,把要表现的形象合理妥当的组织起来,构成协调完整的画面。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小学生有大胆自由绘画的表现欲望,但往往眼高手低,无法感受画面美感带来的绘画乐趣。本文通过课例尝试用观、析、绘、评的方法,从实践中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主观构图意识,逐步提高画面的组织能力,达成课程标准规定的教学目标。
【关键词】构图意识 小学美术 引导
        一、小学美术课堂学生绘画现状分析
        (一)学生身心特点带来的局限性 
        儿童生来就是“艺术家”,童真有趣,璨若星河,充满想象力。孩子们的逻辑思维能力相对较弱,绘画时无拘束性,因此在绘画之前很难进行周密的构思构图,更多的是凭直觉来引导思维。根据这一身心特点,他们的作品往往表现出过小则“空”、过大则“憋”、过上下左右则“偏”,画面主次无序、散乱无章、空间呆板等构图问题。特别是低段学生随意性强,缺乏对绘画主题概念的认知,想画什么就画什么,若不加以有效的引导,势必会影响绘画能力的发展,对培养美术学习的兴趣以及艺术素养形成一种阻力。对于中高段的学生来讲,他们已经初步掌握了一定的绘画技巧,在构图上有了一些自我认知,但是部分学生在画面安排上只会一味的重复排列,缺乏联系,有时为了突出主体将整幅画塞满,显得拥挤,缺乏美感。
        (二)教师课堂教学的错误引导
        1.随意发挥
        在美术课堂教学中,许多教师常常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大胆创作,注重学生的创新创造能力,鼓励他们自由地根据绘画主题进行不限手法随意创作。一味的鼓励,缺失了对学生方向性的引导,极有可能导致学生无从下手不知道该画什么,从何处构图,用什么工具绘画。进而影响学生对学习美术的兴趣,更无从谈如何让学生大胆自由的创作。
        2.无效示范
        模仿是人类一切学习的开始,小学生善于模仿,具有强烈的“向师性”。在绘画教学中示范是不可避免的,有效的示范能使学生快速掌握艺术表现的方法和技能。但是教师的示范有时会不自觉地固定学生的思维,渐渐束缚了学生的想象,框定了他们个性表达,学生失去了自我思考与创作的主动性,让示范丧失了意义,成为无效的行为。大多数的“示范教学”会成为了学生心中唯一的榜样,老师如何构图学生就跟着如何构图,造成了学生作品千篇一律,毫无新意。
        二、巧用观、析、绘、评,培养学生构图意识
        小学生在绘画表现上的构图能力弱,主要表现在画面空间定位不准确,散乱无序,多空白;画面物象多,主体物小,主次关系弱;画面物象多为重复排列,比例失调;画面物象偏于边缘,空间呆板;不能巧妙协调组织画面。根据小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他们正处于启蒙阶段、好奇心大、可塑性强,因此必须在他们已有的绘画经验上促进构图能力的提高。基于此,可以从“观、析、绘、评”四个方面入手培养学生的构图意识。



        (一)“观”生活,拓眼界
        观——通过对生活的点滴观察、发现,积累拓展学生已有的经验,丰富构图。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元代画家赵孟頫便主张师法自然,以大自然为师,积极深入的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细节,感知事物特征,不仅能提高学生观察的敏锐度,促进小学生身心的发展,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还能从根本上避免出现由于经验匮乏导致的画面“空白”以及画面人物形象的“千篇一律”的构图问题,同时培养学生把握观察主体形状、大小等各部分的比例关系,感知整幅画的整体协调性,注意事物的各个部分、各个细节之间的联系。
        (二)“析”名画,显主次
        析——通过对经典美术作品的分析,感受画面的布局,有意识地组织画面从而提高构图能力。学生的作品,有时画面空洞,仅寥寥数笔,对画面的组织力明显不够;有时随意涂鸦,从无构图组织的意识,想画哪里就画哪里,不考虑画面的效果;有时作品物像多,但只是简单的重复排列,画面没有美感。学习赏析名家大师的作品,是学生学习绘画的必经之路,是积累审美经验,培养构图意识的有效手段。由于小学生的身心发展和生活经验的制约,常常把绘画对象无意识的画在画面上,这就导致了画面无关主次,失去均衡,没有画面中心等问题。
        (三)“绘”品质,懂布局
        绘——画得巧,才能画的好。塞尚曾说:“艺术不是自然的简单再现,而是在自然中找出严密的秩序,然后重新构成画面,从而构成新的‘自然’”。将从名画经典中得来的经验进行再加工再创造,运用到自己的画面中形成独特的画面美感。“再加工再创造”这一过程就是课堂上需要努力转化的重要环节。
        (四)“评”作品,展意趣
        评——即时有效的评价起到催化剂的作用,真诚恰当的评价有助提高学生绘画综合能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在美术课堂学习中,教师一般会采用“教师评价”和“学会互评”这样的方式来进行教学。在“教师评价”环节,教师往往以鼓励为主,而给予学生较大的发挥空间。新课标也要求以学生为主体,把课堂还给学生,因而在课堂评价上尤其要重视“学生互评”的作用。教师的任务是循序渐进地鼓励启发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三)结语
        通过“观、析、绘、评”的策略,加以教师的不断引导、启发和训练,在绘画过程中培养构图意识。学生构图能力也非一日之功,需要留心观察生活,以此积累审美经验;博览名画,学习汲取他人的优点,懂得分析并转化为自己的东西,为己所用;绘画时,有意识地进行组织布局,让画面饱满又有新意;评述环节以鼓励自我,培养绘画兴趣为主,找到巧妙构图的乐趣。教师必须站在学生的角度,了解、遵循儿童绘画的特点,因材施教。在教学中,还要尽心辅导、正确评价,创造良好的环境条件,激发他们的兴趣,让他们的想象创新能力得到充分发挥。这样培养学生绘画构图意识,才是为学生大胆想象、随心创作铺路,才能挖掘开发学生的绘画兴趣与天赋。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 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杨景芝.中国当代儿童绘画解析与教程[M].科学普及出版社,1995.
[3]尹少淳.小学美术教学策略[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4][美] Claire Golomb著,李甦译.儿童绘画心理学一一儿童创造的图画世界[M].2008.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