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中庸》之道 看千面悟空 ——对《万物启蒙捉妖记:孙悟空》一课的点滴思考

发表时间:2021/4/9   来源:《基础教育课程》2020年11月   作者:王娟
[导读] 语文核心素养的内涵相当丰富,思维发展与提升是重要维度之一。在提倡“深度学习”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是新课改的价值追求之一。

义乌市香山小学教育集团    王娟

【摘要】语文核心素养的内涵相当丰富,思维发展与提升是重要维度之一。在提倡“深度学习”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是新课改的价值追求之一。本文以教学实践为例,探索阅读教学中的“问,思,辩”课堂:以问题为驱动,开启思考大门;以阅读为手段,挖掘思考内涵;以论辩促提升,探索个性见解。借“问,思,辩”课堂助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发展。
【关键词】语文核心素养;“问,思,辩”课堂;深度思维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是《中庸.第二十章》中关于治学的名言,意思是“要广博地学习,要对学问详细地询问,要慎重的思考,要明白地辨别,要切实力行。”我们的老祖宗几千年前就告知我们要做好学问,“问、思、辩”乃是关键。结合《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的“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想象力,开发创造潜能……”,笔者认为“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生成学习智慧”是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问,思,辩”课堂是发展与提升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只有在“问、思、辩”的过程中,学习才能真正发生,学问才能真正习得。基于以上认识,那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应进一步拓宽思维空间,扩充阅读张力,提升阅读质量。本文试以阅读课《万物启蒙捉妖记:孙悟空》的教学实践为例,谈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问,思,辩”课堂。
        一.以问题为驱动,开启思考大门
         “君子之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求知欲是从问题开始的,学生对新知识的需要是创设问题情境的基本条件。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善于根据学生的认识特点和心理特征,结合文本内容既有意识地营造“问题”的氛围,又能提出开放而又恰当的问题,促使学生不断地释疑、质疑,自觉地在学中问,在问中学。
        (一)借助文本内容,提炼主问题
        一石激起千层浪,一问生发百种观。有效的提问能驾驭参差不齐、瞬息万变的学情,能激活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学习、探究的兴趣,既能让学生有所悟、有所获,又能使学生感受到一种身心的愉悦和享受,使课堂教学事半功倍。这就需要教师在研究文本时深入剖析教学内容,在把握教材的重、难点的基础上,仔细研究学情,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心理特点,找准诱发他们思维的兴趣点来精心设计问题。本节课中,教师结合五年级教材中的文本《猴王出世》,抛出了“读了文章,也看过电视,在你的认知中,你觉得这是一只怎样的猴子?”的主问题。一个貌似简单却又开放的问题,紧紧抓住了孩子们的心。孩子们人人都可言,人人皆有言,但这样的问题又具备着在充入更多的资料或更加深入的探究讨论后,生发更深刻,更全面认识孙悟空的巨大潜力。



        (二)围绕“主问题”,形成问题矩阵
        一节好的阅读课单靠一两个提问当然不能解决问题,提得过多过繁又会让学生有被老师牵着鼻子走的感觉,因此教师应该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设计出一系列有计划、有步骤、既科学又系统的提问,打造一种围绕“主问题”,形成问题矩阵,探索知识结构的学习方式,做到有的放矢,逐步引导学生向思维的纵深发展。适时、适量,富于技巧性的问题矩阵能培养学生思维和各种综合能力,极大地提高教学效果。
        二.以活动为载体,挖掘思考内涵
        著名教育家杜威提出“从做中学”。教学过程应该就是“做”的过程。在他看来,如果儿童没有"做"的机会那必然会阻碍儿童的自然发展。“从做中学”也就是“从活动中学”。杜威指出,贯彻“从做中学”的原则,会使课堂教学所施加于它的成员的影响更加生动、更加持久并含有更多的文化意义。好的教学活动能唤起儿童的思维,会让教学目标达成度更高,教学效果更优化。在本节课中,教师以阅读为手段,以活动为载体,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深度思维,挖掘了学生的思考内涵。
        (一)自主文本阅读,初识悟空
        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到: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阅读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学生的阅读习得必须建立在自主阅读、理解的基础上。
        (二)协作群文阅读,解读悟空
        新课程标准中还明确提到: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而教学活动可以有很多种,按照活动的性质,可分为自主学习活动、协作学习活动,基于以上认识,本节课设计了“协作群文阅读,深度解读悟空形象”的小组合作学习活动,通过大量信息的介入,整合,逐步形成了学生的思维建模。
        三.以论辩促提升,探索个性见解
        深度思维的课堂是思辨的课堂。所谓思辩, 即思考、分辨、论辩。理,思则通,辩则明。阅读教学作为一种对话活动,在其学习过程中,不同学习者的思维互动会产生“交点”,充分合理利用这一“交点”,可以使学习生成更丰富的即时资源,产生一种巨大的再生能量,由此可以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锻炼思维的深刻性、灵活性、发散性和创造性。本节课设计了两处多维度论辩,强化了学生的合作与表达,使学生的深度思维在论辩中得以提升,发表出自己个性的见解。
        语文核心素养内涵十分丰富,思维发展与提升是重要维度之一。在“学为中心”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是新课改的价值追求之一。《万物启蒙捉妖记:孙悟空》从问题出发,借助活动载体,通过自主阅读,协作阅读,论辩学习,构建“问,思,辩”课堂,助力学生的思维发展,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