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中年级课前自主预习的有效策略

发表时间:2021/4/9   来源:《基础教育课程》2020年11月   作者:孙江江
[导读] 在小学阶段,三、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自学能力,但缺乏自我约束能力,难以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加之教师在布置预习任务时多会采用“集体教学”观念,忽视了学生在语文基础及学习能力上的差异,导致部分学生的预习积极性不高,课前预习效果较差。

榆林市第八小学      孙江江

摘要:在小学阶段,三、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自学能力,但缺乏自我约束能力,难以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加之教师在布置预习任务时多会采用“集体教学”观念,忽视了学生在语文基础及学习能力上的差异,导致部分学生的预习积极性不高,课前预习效果较差。鉴于此,文章结合笔者多年工作经验,对小学语文中年级课前自主预习的有效策略提出了一些建议,仅供参考。
关键词:小学语文中年级;课前自主预习;有效策略
        引言:在新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不断推进的形势下,培养学生的自主预习习惯成为现阶段教学领域中的重要内容。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主预习习惯,可以有效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然而就现阶段小学语文教学的情况来看,有部分教师忽视了学生自主预习习惯的培养,这就会对学生今后的语文学习造成不良的影响。为了能够避免这一问题,小学语文教师应当结合实际情况,采取相应的教学手段,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自主预习习惯,使其终身受益。
        一、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课前预习习惯的重要性
        在素质化教育工作深入开展的背景下,教师依旧是以传统的教学理念为主,该项理念对小学语文教学工作的正常开展有着直接的影响,教学期间,学生考试水平和技巧是教师关注的一项主要内容,可是对于创新能力以及综合能力的培养却少之又少,此种现象显然和素质化教育主流形式不相符,长时间下来的话,将不利于学生整体素质的培养,小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会被削弱。基于此,加大对学生课前预习习惯的培养力度非常重要,能够摒弃以往单一的教育理念,在加深相关知识点掌握的同时增强创新理念,促使后期学习工作得到高质量开展。
        二、对于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课前预习现状的分析
        以往传统教学模式中,学生处于被动状态接受教师指导和灌输知识点,不具备主动学习知识的动力,这从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自主探究,也难以提升学生学习知识的能力。产生该种现象的主要原因表现为两点。其一,教师自身引起的,教师没有加大对学生课前预习的重视力度,也没有规范性指导学生。其二,采取的预习指导方式不合理,课前预习效率低下,长时间下来的话,学生的学习兴趣被弱化,自主学习水平降低。
        三、小学语文中年级课前自主预习策略
        (一)分层次布置预习任务,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教师在布置预习任务时,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能力,尊重学生的差异性。教师应明确,受一些客观条件的影响,学生之间的能力、水平存在差距,所以应避免“一刀切”地安排学习任务。在笔者刚接触教育工作时,曾出现过这样的教学情况。在学习新课前,笔者会为学生布置课前自主预习任务,要求学生在课下查阅新课的生字词,并熟读课文。


但在课上检测学生的预习效果时,往往会出现如下几种情况:第一,部分学生能够熟读课文,解释生字词的意思,甚至会默写生字词;第二,有的学生能够熟读课文,可以认读一些简单的生字词;第三,少数学生不能够顺利读完课文,甚至不会认读生字词。最初,笔者认为是一些学生没有认真预习新课内容,才导致这种情况发生。然而,在检查学生的课本时笔者发现,绝大部分学生认真进行了预习,但学生之间的学习效果确实存在差异。鉴于此,笔者调整了布置课前自主预习的方式。
       (二)把握教材,巧妙安排
        就小学语文教材而言,通常都是将一个主题或者一种体裁的文章安排在同一个单元,每个单元的训练重点各有侧重。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在布置预习任务时,有必要将教材作为切入点,从文章的特点出发,让学生学会运用不同的方法预习不同体裁的文本。如,对于描写人物的文本,那么学生就应当把握文本主要描写了什么人物,刻画了什么人物形象;对于叙事类的文本,那么学生就应当明确文本记叙了什么事件,并且尝试着概括出事件发生的前因后果;对于写景类的文本,那么就应当明确文本主要描写了什么景、物及其特点等内容。
        (三)引进合理的学生预习方式
        通过比较小学语文课程教学和其他类型的课程来看,两者有着诸多的不同之处,潜在的广泛性更为明显,语文作为学生的母语,要求每个学生都必须学习和接触语文,构建良好的语文学习环境。从实际情况来看,阅读代表的是学生对于语文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并且还从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学生预习效果和未来方向的发展。基于此就是在语文教学期间,可以采取提供多样化阅读意见和阅读教材的方式指导学生预习课文,引进合理的运行方式。除此之外,教师还必须对学生规定课外读物选择的范围,帮助学生掌握选择素材的方式和技能。
       (四)布置具体的预习任务,加深学生对内容的理解
        在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课前自主预习未能充分发挥作用。虽然教师布置了课前自主预习任务,学生也进行了认真的预习,但预习的效果不理想。一方面,教师忽略了课前自主预习的积极意义,在布置预习任务时并未仔细考虑,通常以“大家要记得进行课前预习”一句话带过,未对预习的具体内容做详细的规划。另一方面学生对课前自主预习没有详细的计划。一些学生认为“看过课文”便是做了预习,导致预习效果不佳。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在之后布置预习任务时,笔者会将预习的步骤与内容讲清楚,明确要求学生应该做什么、需要怎样做教师将课前预习的步骤与方式具体化,能够让学生明白预习需要做什么。学生对词汇的理解不能局限于本篇课文的使用,同样的词汇在不同的语境中出现会具有不同的含义,教师应引导学生明晰词汇的意思,从而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
        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教学改革不断深化的形势下,小学语文教师必须转变课堂教学的模式,通过明确目标、分层设计以及把握教材的方式逐步培养学生的自主预习习惯。这样一来,不但能够较好地满足当前时代的发展需求,还能够提高小学语文教学的实效性,可谓一举多得。
参考文献
[1]陈凤雪.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课前预习习惯的培养初探[J].中国民商,2018(12):260.
[2]徐翠萍.自主学习理论下小学语文课前预习策略研究[J].新智慧,2018(32):77.
[3]刘义.如何让小学生进行有效的语文预习[J].读写算,2018(29):188.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