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教学中提问能力的培养措施 郑艳艳

发表时间:2021/4/9   来源:《基础教育课程》2020年11月   作者:郑艳艳
[导读] 陶行知先生认为:“万千发明的起点是一问.”的确,提出问题是拉开探索帷幕的首要因素,也是帮助学生形成创新意识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之一.正如爱因斯坦所言“:解决问题只是数学知识与技能的运用,而提出问题却是想象力与创造力的体现.”

福建省福清市滨江初级中学    郑艳艳

摘要:陶行知先生认为:“万千发明的起点是一问.”的确,提出问题是拉开探索帷幕的首要因素,也是帮助学生形成创新意识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之一.正如爱因斯坦所言“:解决问题只是数学知识与技能的运用,而提出问题却是想象力与创造力的体现.”在新课标引领下的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必然将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作为课堂教学重要目标之一.鉴于此,笔者从以下几方面谈一些看法.
关键词:
        引言:有许多方法可以提高学生在课堂或课堂活动中提问的能力,但是每个学生对问题的态度是不同的。本文首先说明了为什么学生在中学数学课上不积极提出问题,以及提出问题的能力,包括鼓励学生在中学数学课上提出问题并鼓励他们提出问题。
        一、启迪学生数学思维
        初中阶段学生虽已具备相应数学基础,然而学生自身思维模式由形象思维过渡至意象思维时,仍会遇到部分困难,若未得到妥善处理则会对学生自信心、自尊心造成严重打击,甚至导致学生逐步丧失数学学习兴趣,数学学习活动难以顺利开展,影响学生数学学习效率;若得以妥善处理,则学生学习动机将会得以强化,除了可增强学生学习自信心外,还可有助于学生对数学学习方法巩固.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成为学生开展数学探究活动的引导者、启发者,并借助自身教学智慧实现问题的灵活处理,借助启发性问题的引导促使学生可以多角度展开思考,帮助学生逐层深入,探究事物本质,有助于学生获取数学知识外,还可实现学生思维的灵活调动,促使学生掌握正确的数学学习方式.如教师展开两个函数图像教学活动时,教师可先让学生画出y=x2,y=(x-1)2,y=x2+1,y=x2-1的函数图像,引导学生对上述图像间所存在差异、相似之处加以观察.随后,引导学生围绕图像展开深入思考、观察,促使学生对图像间存在的内在关联形成认知,帮助学生切实掌握知识点.
        二、情境创设,引导提问
        美国著名的教育学家乔以斯认为:“教学就是由教育内容、方法、作用、设施等创造而成的环境.”课堂作为教学的主要阵地,是学生获得知识的主要源头.在课堂教学中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能有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为教学搭建一个公平、舒适的学习平台.因此,教师可引导学生在蕴含各种信息的情境中提出相应的问题,以激发学习兴趣,为接下来的学习做铺垫.
        例如相似三角形的性质”的教学
        师:大家看窗外,有没有哪名同学知道怎么才能测量出旗杆的高度?学生窃窃私语,没有明确答案.师:你们看今天阳光明媚,若拿着这把尺子去测量旗杆高度,能测出来吗?在教师的启发下,学生分组合作学习.生:如图1所示,有太阳就有影子,根据旗杆与地面形成的影子与自己的身高与地面形成的影子,根据对应边成比例的三角形可计算出旗杆的高度.

                                                                  
.       师:非常好!这就是我们今天课堂教学的重点内容:相似三角形的性质.现在你们能由根据自己的身高测量旗杆高度的方法提出一些相关的问题供大家思考吗?生1:若小明的身高是1.62m,阳光投射下的影子长为2m,此时测得旗杆的影子长为18m,则旗杆的高度是多少(精确到0.1m)?
        生2:如图2所示,梯子AB斜靠于墙壁上,梯脚点B与墙角点C的距离为1.6m,梯子上一点D与墙面的垂直距离为1.4m,BD的长度为0.55m,梯子的长度是多少(精确到0.01m)?
        生3:如图3所示,小红与同伴想用自己的身高测得一颗大树的高度,但是大树的影子被一幢房屋挡住了,在地面上显示不全,她们测得小红的身高为1.55m,影长为1.42m,大树在地面上可测得的影长BC为3.6m,投射于墙壁上的影长CD为1.8m,大树的高度是多少(精确到0.1m)?……

                                               

       学生在教师所创设的教学情境中展开思考,提出更多更具建设性的问题,不仅体现了学生思维的发展过程,还体现出学生创新意识的形成过程.随着问题的不断深入,学生思考范围越来越广,对相似三角形的性质理解得更透彻,运用得更灵活.尤其是第三名学生提出被墙壁挡住了树影,该怎样去思考的问题,让人耳目一新,这也是学生创新思维的体现.因此,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是引导学生提问的基础,学生在生活化的情境中思考并提问,提高提问能力的同时拓展了创新思维,为提升数学学科核心素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培养学生心理素质
        因受初中生认知特点及身心发展特点的影响,此阶段学生对任何事物均抱有强烈的好奇心,且探索欲望尤为强烈,然而因学生认知水平受限,对事物难以形成全面理解,多处于表面认知阶段.加之此阶段所涉及数学知识具有一定抽象性,学生在理解此类知识时,需具备一定的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因此,使得学生在数学知识学习过程中易产生疑问及顾虑,将会考虑自身所提出问题是否太过简单,会遭到师生的嘲笑,甚至遭受教师的批评等.长此以往,学生主动提问兴趣被压制并逐渐消磨,使得学生主动提出问题能力减弱,对学生数学学习活动将会产生一定不利影响.因此,教师在引导学生提问过程中,需注重学生正确提问观念的确定,鼓励学生积极提出疑问,并为学生积极提问创造良好课堂氛围,实现学生敢于质疑的心理素质的培养,以此还可有助于学生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提高学生数学学习能力.
        结束语
        总之,学习是不断成长的过程,提问能力的培养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事情.这就要求教师充分利用教学情境创设、活动探究与课后提升等环节,通过不断引导、鼓励学生自主提出问题,让每个学生都在问题中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任旭,夏小刚.问题情境的创设:基于思维发展的理解[J].数学教育学报,2017(4).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