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地理课堂对学生学习动机的启发策略分析

发表时间:2021/4/9   来源:《基础教育课程》2021年1月   作者:闭海菊
[导读] 不少初中生对于地理课程并不太感兴趣,许多家长、学生都认为地理学科不是主科,不是中考科目,加上学习“主科”占用了大量学习时间,所以多数学生学习地理的态度也不太认真。

广西省靖西市禄峒镇荣劳初级中学  闭海菊  533811

摘要:不少初中生对于地理课程并不太感兴趣,许多家长、学生都认为地理学科不是主科,不是中考科目,加上学习“主科”占用了大量学习时间,所以多数学生学习地理的态度也不太认真。然而,这一学科却有很强的实践性与应用性,能够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生活的环境,以便更好地解决生活中的地理问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积极鼓励学生学习地理知识,启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而不能任由学生发展。
关键词:初中地理;学习动机;启发策略
        引言:在传统课堂教学中,由于教学模式的刻板性,学生在课堂上很难真正的产生学习热情,很容易产生厌倦感。教师在课堂上教学时,由于学生不积极,也会产生疲惫的心情,长此以往,教师在课堂上的激情会被磨灭学生的学习效率也不会提高。由于初中地理学科不是中考的大科目,所以很多学生在学习地理的时候没有摆正自己的学习态度,没能真正的发挥自己的学习能力,再加上教师在课堂教学时,也没有充分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真正领会地理知识的魅力,以致多数地理课堂教学效果并不尽如人意。如何真正的提高初中地理课堂的教学效率,需要教师从实际出发,根据学生的需求设计相应的教学方法,真正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作用。
        一、为学生创设有趣的课堂教学情境
        学生的学习过程实际上是一个主动构建的过程。目前大多数初中学生的认知均是以直接认知为主,而初中地理教材中涵盖的知识具备一定的抽象性特点。再加上初中生的知识基础与学习、生活经验都存在着各方面的差别因此学生在构建知识的时候可能会产生脱节的问题。对此,怎样才能让学生顺利地完成从未知到已知的过渡,就成为教师需要着重思考的问题。通过实践探究发现,一旦教师联系生活实际与学生的知识基础来进行新课程内容的讲授时,学生就能更加快速地理解并吸收新知识。所以,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情境创设的方式,帮助学生完成过渡,使他们迅速进入到良好的学习状态中。具体而言,教师可以为学生创设生活化、趣味化的情境,让学生能够从生活直观逐步过渡到抽象的地理知识学习过程中。
        比如在讲到“常见的天气系统”时,教师就可以先给学生播放有关天气预报或气象灾害的视频,待学生观看过后,再提出问题:“大家通过视频的观看,可以明白天气变化对人们来说十分重要。而关于天气的变化,大家有些什么想知道的问题呢?”以此激发出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望,让学生能够打开思维,主动提问。有的学生会询问:“不同的天气现象是如何产生的呢?”也有的学生会问:“寒潮是什么?台风是如何形成的?”如此一来就将地理知识很好地与生活实践结合了起来,促使学生主动探索和思考,引发其学习兴趣。再比如,讲到“气温与气温的分布”的时候,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记录最近一段时间的天气状况,将其做成表格,在课堂上展示出来之后,提问学生:“大家最想知道的是哪一项内容?是风力、晴天、阴天还是气温?”以此启发学生思考。讲到“地球的自转与公转”时,又可提问:“假如地球不会自转,还会有昼夜更替的现象吗?”同时为学生播放多媒体课件,令学生走入到情境当中,把抽象的知识变得更加简单而生动。



        二、合理设置课前导入内容
        对于基础稍弱的学生而言,教师设定过于难的问题,不仅达不到激发学生兴趣的作用,还会使学生产生畏难心理。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分层教学的办法,将学生分为三个层次。对于能够准确应用和使用地理理论知识的学生,教师可设置发散性问题,以及多种解决方案,从而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此阶段学生的学习,不应局限于知识记忆的层面上,应往更深的层面发展。因此,教师应将知识与实际生活相联系,提高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对于能基本掌握地理基础知识的学生,教师应设置能巩固其所学知识的问题,以提升其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提高其学习信心。对于基础较弱的学生,教师应设置较基础的问题,以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可以利用大数据分析等现代化技术,在学生使用电子白板等回答相应问题后,形成对应的学情报告,了解学生在掌握知识方面存在的问题,从而为后续设定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提供参考,保证教学的准确性,进而提高学生对实际地理知识的应用水平。
        例如,在讲解有关认识地球这一部分的知识时,首先,教师可在课前导入环节,带领学生进入大自然的世界中,引用苏东坡“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诗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教师可联系其他学科打破学科间的壁垒,同时为学生播放麦哲伦船队环球旅行的视频材料,并在讲解过程中与学生共同合作交流、制作简易地球仪,帮助学生认识经度和纬度在地理位置确定中所起到的作用。此外,教师也可设定相应的地理情境比如,有一名初中生想要邀请来自不同国家的同学度假,他需要利用经纬度知识使同学聚在一起。这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三、以丰富的课堂组织调动学生兴趣
        新课程标准中提出,在教学展开过程中应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和独立意识,指导学生在课堂中积极参与学习在有效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实现对学生终身学习意识的培养。因此,要想在初中地理课程教学过程中有效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在课程展开过程中,就必须贯彻落实新课程标准理念和素质教育要求,实行以学生为本的教学原则,通过丰富的课堂组织形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首先,在初中地理教学展开过程中应充分调动教学要素,确立学生在初中地理学科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带动并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其次,教师在教学展开的过程中,还应采取小组合作和自主探究等多元的课堂组织形式,提高学生在地理学习过程中的参与度,从而不断提升课堂的教学效果,助力初中学生良好学习兴趣和学习意识的培养和开发。例如,在教学《世界的地形》这一部分内容时,教师如果依据传统教学对地理学科知识概念进行讲解,必会使学生对地形地貌等知识概念的学习和理解感到枯燥和乏味,从而降低学生对地理学科学习的认知兴趣和探索欲望。此时,教师可以通过丰富的课堂组织模式,在教学初期用图片的形式展示地形地貌,以问题情境的形式,对学生进行分组,指导各小组成员进行互动与提问。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充分保证了学生在初中地理学科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和主体地位,组织学生进行问题互动和合作探究学习,由教师进行适当的辅导和引导,以多种教学手段和丰富的课堂组织模式交叉切换,不断提升学生在地理学科学习参与中的愉悦感,从而有效调动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学习兴趣。
        结束语
        总之,在初中地理课堂中,教师对学生学习动力的启发应当从学生感兴趣的内容进行研究,找到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方式并以此为学生设计地理课程。
参考文献
[1]左天华.培养学生地理学习兴趣的策略研究[J].天天爱科学(教学研究),2020(10):93.
[2]王浩宇,赵自胜.新课改背景下初中学生的地理学习动机与兴趣培养[J].地理教育,2019(03):4-7.
[3]钱永强.初中生地理学习动机现状调查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8.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