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游戏与教学整合的相关思考 金雅芳

发表时间:2021/4/9   来源:《基础教育课程》2020年11月   作者:金雅芳
[导读] 在幼儿园教育中,游戏与教学均为人们的重点关注内容,游戏可以让教学变得更具活力,而教学则能辅助提高游戏的指向性,两者不仅能良好互补,在目的上也有高度的一致性,能共同助力于幼儿的身心发展。

浙江省绍兴市越城区斗门街道柯灵幼儿教育集团敬敷幼儿园       金雅芳

摘要:在幼儿园教育中,游戏与教学均为人们的重点关注内容,游戏可以让教学变得更具活力,而教学则能辅助提高游戏的指向性,两者不仅能良好互补,在目的上也有高度的一致性,能共同助力于幼儿的身心发展。基于此对幼儿园游戏与教学整合进行研究,仅供参考。
关键词:幼儿园;游戏;教学整合;思考
        引言:幼儿对新鲜事物充满了兴趣,学习积极性较高。为有效激发幼儿的学习积极性,使游戏化教学真正发挥作用,教师应认识到游戏化教学的积极意义,并结合当前幼儿园游戏化教学现状与学生特点,总结真正适合幼儿发展的教学策略,为实现幼儿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一、幼儿园课程游戏化的情况
        现有的课程设计没有完全激发幼儿的表达欲望,让幼儿在与周围同学、教师、家长、朋友交流的过程中找到交流的快乐。幼儿不能集中注意力听讲,而教师也没有设计充分的活动来提高幼儿的学习积极性。部分幼儿虽然能够准确地掌握知识,却不能够将知识与生活相结合。幼儿在学习时,多数幼儿过于依赖教师,没有积极主动地思考生活与知识之间的联系,逐渐产生厌学情绪。幼儿的学习能力和生活能力有限,就无法顺利参与游戏活动。同时,部分幼儿表达能力弱,在表达自己的问题时不能够准确发音,导致学习心情不愉快,对游戏没有较为强烈的参与感。如果教师采用较为新颖的教学方法,幼儿的学习热情就会得到提升。因此,教师应该积极寻找培养幼儿表达能力的主题活动、游戏,以提高幼儿对交流知识、情感的认识。同时,现有的幼儿园课程游戏难度偏大,没有设置梯度,导致部分幼儿不能全身心地投入游戏中。教师应该设计不同难度的游戏,让幼儿自由选择游戏,并在游戏中有所收获。游戏应该与生活相结合,从儿童的生活环境出发,让幼儿体验生活,积累生活经验。
        二、幼儿园游戏教学的现状
        随着社会、家庭对教育关注程度的日益加深,幼儿园教育也正在不断改革完善当中,但是受到传统教学理念的束缚,再加上幼儿园教师自身的素质参差不齐导致幼儿园游戏教学的应用效果往往差强人意,并不理想。这主要表现在,幼儿园教师教学理念仍以传统机械僵化的教学模式为主,教师讲、学生听的现象仍普遍存在,教师对游戏教学的重视程度并不高,往往忽视了幼儿的主体地位,抑制了幼儿的想象力。尽管有些教师已经认识到了游戏教学的重要性,但是由于教学经验较少,导致其在教学中往往不知所措,游戏教学难免沦为形式。这主要表现在幼儿园教师对游戏的选取并不合适,教师无法科学把握游戏在教学中的比重、时间、进度安排。随着游戏的开展幼儿活跃度提高的同时,幼儿园教师往往会失去对班级秩序的控制权,教学目标难以有效实现。
        三、幼儿园游戏与教学整合的策略
        (一)把握游戏与教学的关系,提升教师专业素养
        受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不少教师仍认为游戏与教学处于对立的关系,想要实现优势互补的整合是不现实的特别是对于幼儿来说,他们的身心尚未发育成熟,自制力较差,如果将游戏引入教学中,可能会对幼儿知识的获取造成阻碍。基于此,在幼儿教育中游戏与教学之间大多存在着明显的界限,游戏仅发挥休闲娱乐的作用,而教学只承担传播知识的重任。但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对幼儿教育的要求越来越高,教师必须探索更为高效的教学手段,促进幼儿的身心全面发展。在教育学理论不断发展的背景下,越来越多的幼儿教育工作者认识到了游戏与教学融合的必要性,两者的界限也日益被打破。为促进游戏与教学的有机整合,幼儿教师必须转变教学理念,让游戏成为教学的有力工具,从而为幼儿打造游戏与教学互助推进的教育模式。教师的专业素养在游戏与教学的整合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只有为幼儿教师的继续教育创造良好条件,才能确保先进教育模式的真正落实。
        (二)做游戏的主人
        孩子的游戏,孩子应是游戏的真正主人。我们常说培养孩子“自由、自主、愉悦、创造”的游戏精神,在幼儿做自己游戏的主人过程中,幼儿对待游戏有了自己的想法,同时也多了一份责任心,感受到了被尊重的喜悦,成了自己游戏的主人。同时这也让孩子对游戏产生了责任感与兴趣,随着时间的推移孩子们会继续对游戏进行不断地创造与改变,从而不断萌生新的想法,完善自我的游戏,积极与同伴交流,积累经验、共同进步。另外,在游戏过程中通常都是教师给幼儿准备好道具或材料,虽然这能够保证活动顺利推进,但是却不利于幼儿对道具和材料的理解,使活动效果大打折扣。因此为了避免这种情况,教师就可以直接组织幼儿自己动手制作游戏道具,在强化动手能力的同时,还能够推动其理解道具的用处。



        (三)创设良好的游戏化教学环境
        教师在开展游戏化教学的过程中,应紧密结合幼儿的性格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不断优化游戏化教学环境,使幼儿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习,开发潜力。幼儿在游戏中密切配合,还有助于形成互帮互助的学习与生活氛围形成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因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明确教学内容,综合考虑幼儿年龄和性格特点,选择贴近幼儿兴趣爱好的游戏开展教学活动,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使幼儿更好地学习知识。只有符合这些要求教师才能更好地开展游戏化课堂教学,从而为幼儿的发展保驾护航。例如,教师可与幼儿共同布置教室环境,将幼儿在游戏教学中获得的成果,如图画、手工折纸等,粘贴在班级墙壁上,并鼓励幼儿用画笔对游戏成果展示墙进行装饰。这样,可以在充分发挥幼儿想象力与创造力的同时,营造良好的游戏化教学环境,为后续各种游戏教学活动的开展创造有利条件。
        (四)结合体育游戏,提高幼儿的身体素质
        教师可以结合体育游戏创作元素来设计课程教学活动,比如抱球跑的体育游戏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先组织行动,让幼儿在规定的场地、时间内,双方队员持球投向对方场地,并在教学过程中让幼儿思考滚球、拍球、传球的意义。教师要明确游戏的目的是培养幼儿对球类运动的熟悉感,并让幼儿学会判断和堵截球,在相互合作与交往的过程中体验身心愉悦的感觉,在奔跑中锻炼幼儿的身体灵敏度。首先教师让幼儿谈谈自己对球类运动的印象,并让幼儿观看球类游戏的PPT课件,分析球类运动的特点以及球类运动的动作细节。幼儿在观看视频的过程中会主动思考如何与同学进行球的传送合作,并理解运动过程中换球的技巧和要点,为后期参与抱球的集体练习分组练习提供比赛思路。幼儿在篮球游戏中,掌握了如何让球跳起来,且理解了球是可以滚动的,并掌握了运球的基本规则。幼儿在抱球跑的实践阶段,可以分享自己的认识,并激发自身对球的学习兴趣,发展奔跑能力和协调性。
        (五)运用教学道具引导幼儿独立思考
        教师需要创建合适的方式引导幼儿正确使用道具并进行相关的思考,这样才能够有效促进幼儿独立自主思考问题的能力提升。例如,幼儿园教学活动过程中,我为了实现幼儿内在的构建,选择的教学道具也比较符合幼儿的内在需求,并且在教学活动过程中选择最合适的时机展现给幼儿。然后,我还注重将错误控制设计到了教学道具当中,这样能够有效促进幼儿智力活动的提升,还可以引导幼儿正确使用道具,使幼儿在操作道具的过程中意识到自己的错误,有效促进幼儿的推理能力、判断能力等不断提升。由此可见,幼儿园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运用道具引导幼儿独立思考,从而有效帮助幼儿建立独立完整的体系。
        (六)建立家园共育互动平台,宣传游戏教学价值
        在社会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家长对幼儿教育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然而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很多家长还认识不到游戏对于幼儿发展的重要意义。但家园共育是促进教育改革的重要路径之一,游戏化教学也只有得到家长的理解才能顺利进行。为此,幼儿园应加快建立起完善的家园共育互动平台,普及游戏教学的价值知识以及成功案例,让家长充分了解游戏在幼儿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家园之间的互动交流不仅可以通过家长会、专家讲座等传统方式开展,教师也可以利用课余以及周末的时间,通过微信、QQ等新型通讯方式宣传相关知识,以帮助家长接受更为先进的教育观念。在开展游戏教学活动后,教师应及时向家长反馈活动成果以及幼儿的良好表现,让家长更加直观地感受游戏教学的优势以及幼儿的进步。另外,教师也应定期组织亲子游戏活动,让家长参与到幼儿管理中,并积极了解其对游戏的建议,以构建互相理解、互相配合的家园关系。
        结束语
        综上所述,基于幼儿园课程游戏化的背景进行以游戏为主的一日活动卓有成效。在幼儿教学过程中,幼儿教师可以结合幼儿活泼的天性,适当添加游戏化的元素,确保幼儿园教育对于提高幼儿综合素养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伊晓慧.对幼儿园教学活动游戏化的思考[J].新课程(综合版),2019(12):34-35.
[2]苏艳丽.幼儿园课程游戏化的推进策略[J].新课程(综合版),2019(12):36.
[3]史雨点.课程游戏化背景下幼儿园教学模式的探索与研究[J].新课程(综合版),2019(12):163.
[4]沈青.幼儿园游戏化课程存在的问题及策略研究[J].新课程(综合版),2019(12):112.
[5]王娟娟.游戏化在幼儿教学中的有效运用[J].新课程(综合版),2019(12):143.
[6]李玲玲.浅探幼儿园教学中游戏化教学策略的运用[J].新课程(综合版),2019(12):213.
[7]李瑾.如何在幼儿园教学中有效开展游戏教学[J].课程教育研究,2019(49):6-7.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