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落实学生的学习过程

发表时间:2021/4/9   来源:《基础教育课程》2021年2月   作者:赖肖云
[导读] 数学课堂的实质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个体的认识过程和发展。因此,教师应该落实学生的学习活动,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我注重做好以下四个方面的工作:一是落实学生“想”的机会;二是训练学生“讲”的能力;三是组织好学生的“议”;四是精心安排学生的“巧练”。

广东韶关市新丰县城第一小学  赖肖云

摘要:数学课堂的实质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个体的认识过程和发展。因此,教师应该落实学生的学习活动,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我注重做好以下四个方面的工作:一是落实学生“想”的机会;二是训练学生“讲”的能力;三是组织好学生的“议”;四是精心安排学生的“巧练”。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把握好教学的各个活动环节,把数学课堂变成学生思考的小王国!
关键词:落实   学习过程   机会   能力   价值   巧练
        新课程标准改革在神州大地上如火如荼地进行了将近十多年了,在这些年的数学课程改革中,数学课堂教学从嘻嘻哗哗一片热闹的气氛中开始平静下来了。数学课堂也从初开始的注重形式教学过渡到更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课改从初生走向成熟,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们也深刻地认识到:数学教学的实质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个体的认识过程和发展过程。因此教师应在新课程标准理论的指导下,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落实学生的学习活动过程。如何才能把学生的学习过程落到实处呢?我是注重做好以下四个方面的教学:
        一、落实学生“想”的机会
        没有思考就没有学习。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真正的学校应当是一个积极思考的王国。”从此可知“想”在学生的学习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留给学生“想”的机会。在学生“想”的活动中,为使全班学生都能进入思考中,教师必须注重让学生有充裕的时间去想。如果时间太短,多数学生还没有想出来,就让思维敏捷的学生回答,那势必会挫伤多数学生的独立思考的积极性,扼杀了他们“想”的机会。在提问时,教师也要让可能不会答的学生先作答,再请会答的学生针对前者的疑问作答。这样,教师既可以了解学困生是否在思考,思维的障碍是什么,又可以实现同学间的“互补”,提高一般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课堂提问时启发学生积极思考的手段,但教师在提问时一定要注意做好以下两个方面:
        (一)老师提出的问题要有一定的思考价值,应设计在让学生“跳一跳,摸得着”的水平上。
        我在面对低年级的小朋友时,他们的思维能力是有限的。所以,应注重在知识的连接点上提出问题;在新知的重点处提出问题;在学生思维的拐弯处提问题;在练习错误的疑难处提问题。使问题问在点子上,导在关键处,富有启发性,并由浅入深,层层深入,促使学生主动积极去想,把思维引入到最近的区域,最后能通过学生自身的努力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如在教学认识钟面时,我在黑板上写出“3、5、12、60”这四个数字,然后出示钟面,说:“这4个数字和钟面有着密切的关系,它可以帮助我们认识钟面的知识,你能找到他们之间的关系吗?”这个问题,学生感到新奇:这些数字和钟面有什么联系啊?学生怀着这个问题认真地观察钟面思考。不一会儿,有几个优生就举起了小手,大声地说:“老师,我知道了!”我马上说:“嘘!知道的同学要保守好这个秘密,让其他同学也自己想出答案,等会儿我们再揭晓。”我不急于出示答案,继续让学生思考。又过了一会儿,我发现有更多的小手陆陆续续地举起来了,但是,还有一部分学生还在努力地想。于是,我走到一个还没有举手的学生身边,小声地问他:“你想到了什么?”学生告诉我:“老师,我发现钟面有(3)根针,(12)个大格,每个大格有(5)个小格,但这个(60)就想不到了。”其他的学生听到他这样说,也跟着向我反映:“老师,我也是一样!”我就说:“好吧!老师就给你们一点提示,60与5和12有什么关系呢?”学生一听,思维马上又活跃起来了。经过再次思考,全班的小手都举起来了,终于发现了最后的“60”就是“12个5合起来的。”
        (二)凭借学生熟悉的事物,发生在身边的事情去想
        教师必须从学生所熟悉的事物,发生在学生生活中的事情提出问题,让学生能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去想,通过自己的努力能够解决问题。如在教学十几减9的退位减法时,我设计了送铅笔的情景:老师买来了15支铅笔,要送给9个上课认真地同学,那么老师还剩下几支铅笔呢?如果你帮老师送给他们,你准备怎样给?还剩几支?学生的思维马上调动起来,都争着要帮老师送铅笔。在让学生送铅笔的活动前,我都先问他要怎样拿出9支铅笔送给同学?怎样算出剩下几支?结果学生想出了多种方法:1、一支一支地送,先送6支,再从一捆里拿出来送,送完9个同学为止,然后数一数剩下几支;2、从一捆里拿出9支送给同学,剩下的1支和6支合起来就是7支;3、先送6支,然后还差3个同学就从10支里拿出来送,最后就剩下7支。这些不就是计算的方法吗?学生在“送铅笔”这一具体的问题情境中,借助自己已有的知识,探索出20以内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
        学习是一个复杂的思维过程,在教学中,教师要经常启发学生动脑筋、想问题。使学生敢于“想”、善于“想”,逐步提高思维的能力。
        二、训练学生“讲”的能力
        语言是思维的载体,也是思维的物质形似。数学语言表达能力的强弱直接关系到学生对数的概念、基本算理、计算方法的理解。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把直观形象思维的过程用数学语言表达出来。这是逐步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重视训练学生“讲”的能力。教师在课堂上让学生多动口,有“讲”的机会。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结合实际,引导学生进行“讲数理、讲关系、讲想法”等一系列动口“讲”教学过程,以“讲”促“思”。如我在检查学生的回答、板演、作业、讨论结果时,我会经常问学生“为什么”?“这样做有什么依据?”“你是怎样想的?”特别是应用题教学中,更要加强说理训练,要求学生说出所列出算式的依据以及算式中各部分所表示的意思是什么等,从而培养学生分析、判断、推理的能力和数学语言的表达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



        在学生“讲”的过程中,教师还要注意做好“扶”的工作,尤其是低年级的小朋友,他们的词汇极其有限,有很多时候心里是明白了,想出来了,但就是不会说或者是说不准,不知道该怎样表达清楚,这时候老师就需要仔细去倾听他们的回答,鼓励和扶助他们,要做到有耐心让他讲,正确地“引”,“引”在关键处,“引”在点子上,还要用贴近学生的语言去“引”。
        例如:在教学《认识物体》时,我设计了一个游戏:老师先准备好一个百宝袋,袋子装有各种形状的物体,让一个学生摸一个物体,然后描述它的特征,让其他同学猜出物体的形状。
        生1摸了一个圆柱,他就说:“是圆的!”
        其他学生高兴地说:“是球!”
        生1是一个容易害羞的学生,他摇了摇头,然后就看着我停下来了。
        我就笑着说:“你们呀,没耐心,他都还没有说完,你们就抢着回答了。我们让他说清楚了再猜,好吗?”(“好!”)
        我就鼓励生1:“老师知道你没说完的,继续把你更多的发现告诉同学们吧!例如:它像什么?它有没有面的?有没有上下的呢?如果有那是怎样的呢?如果有那是怎样的呢?”
        生1会说了:“它像一个小瓶子,中间是圆圆的,有上面和下面。”
        其他学生大声说:“我知道了,是圆柱!因为球是不分上下的。”
        生1马上把圆柱举起来,全班同学都笑着拍起手掌说:“猜对了!”
        我继续说:“我们让他拿着再说一说圆柱的样子好吗?”(“好!”)
        生1也开心起来了,举起那个圆柱,边摸着圆柱边响亮地说:“这个圆柱像一个小瓶子,身体是圆圆的,有上面和下面。”
        师问:“那它的上面和下面是什么形状的?”
        生1马上说:“是圆形。”
        师说“能不能完整的说一遍?”
        生1说:“能!它的上面和下面都是圆形的。”
        学生在说一说,猜一猜的过程中,不仅掌握了物体的特诊,而且也培养了口头表达能力。
        三、组织好学生的“议”
        教学中组织好学生讨论,不仅有助于发挥学生之间的互补作用,提高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有助于发展学生的独立性、主动性及创造性。首先,教师要选好“议”的形式。学生的议论可以有多种的形式:可以是2人小组议论,4人小组议论,8人大组议论,还可以是全班一起集体议论。在分组时教师还要注意搭配好组长与组员之间的关系,以优带差,注意互补。具体选用什么形式要看具体议论的是什么内容。其次,在议论前教师必须让学生明确本次议论的具体要求是什么?具体内容是什么?议论要达到怎样的结果?让学生朝着一定的目标和方向去进行议论活动。再次,在学生议论的过程中,教师要给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和发挥的空间,教师发现有困难的小组可以作适当的引导。最后,教师要注重让学生反馈议论的结果,并引导他们进行综合、分析、整理,最后归纳出结论。不要让学生的议论只是一种形式,要让学生的“议”是有价值的,有成效的。
        四、精心安排学生的“巧练”
        练习是学生掌握知识、巩固知识和形成技巧、促使知识转化为技能的重要途径。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精心安排好练习的内容:选题要有明确目的,有阶梯性,形式要多样化,内容要有启发性,要讲究实效注重质量,以充分发挥练习的效用。
        如在教学“6的乘法口诀”时,在学生编好了口诀后,我就让学生进行一个“摘苹果”的游戏,口算有关6的乘法算式,这些算式里除了有6的乘法算式,还有6+6+6、3+6、6+6等相关的加法算式,既可以让学生复习和运用刚学过的6的乘法口诀,又可以帮助巩固乘法的意义。在突破6×8=6×7+□=6×9-□这一难点之前,我就安排了一个练习:
        请不计算,比较下面算式的大小。
        6×3○6×4       6×3+6○6×4
        6+6○6×2        6×9-6○6×7+6
        在不计算进行比较这一前提条件下,学生就自然会从算式的意义进行比较,这样就为下面难点的教学做好了铺垫。而且在教学6×8=6×7+□=6×9-□过程中,我又把难点进行分散教学,把它分成两个小难点:先出示6×8=6×7+□,再出示=6×9-□,这样,学生就很容易把问题解决了。
        总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把握好教学的各个活动环节,多给学生“想”的机会,提高学生“讲”的能力,组织好学生的“议”和精心设计学生的“巧练”,让学生真正地参与到学习活动的全过程。学生通过自身的心理活动参与学习,自己去掌握知识技能,发挥智力,培养能力,受到教育。让我们一起把数学课堂变成学生思考的小王国吧!
参考文献:
1、《数学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版。
2、《给教师的建议》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版。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