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念迁移的视角下日语汉字词汇习得研究

发表时间:2021/4/9   来源:《基础教育课程》2021年2月   作者:王月
[导读] 词汇学习是二语习得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词汇的数量和词汇的运用水平直接影响到学习者的听说读写能力。日语的词汇总量大而多样,并且词汇习得在日语学习中具有重要作用。此外,汉语和日语之间有着悠久的语言接触和语言借用历史,两国都使用汉字,用汉字标记词。

西安外国语大学  王月

摘要:词汇学习是二语习得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词汇的数量和词汇的运用水平直接影响到学习者的听说读写能力。日语的词汇总量大而多样,并且词汇习得在日语学习中具有重要作用。此外,汉语和日语之间有着悠久的语言接触和语言借用历史,两国都使用汉字,用汉字标记词。即使考虑到各国自己独特的文化色彩,在长期的语言进化之后,单词的意义在这两个国家使用上有所改变,但大多数单词的汉字在形状和意义方面仍存在对应关系。日本的外语教学法在我国已经沿用了很长一段时间。教学方法是为所有海外学习者设计的,不区分学习者的国家。但其忽视了中国日语学习者的认知能力。笔者认为,有汉字基础的日本学习者相对于欧美的零起点学生,不利于调动他们的学习热情,也很难激发他们的学习欲望。这使得日语学习进入低速的恶性循环。本文以概念迁移理论和二语习得理论为基础,梳理了近两千年来中日两国语言交际的历史。在定性研究的基础上,对汉字和日语汉字进行了定量分析。尝试探索符合汉语日语学习者学习特点的日语汉字单词的教学方法。据笔者统计,日语水平测试标准中标注的汉字比例已达到88.7%。笔者认为,汉语学习者应充分发挥自身具有的汉字基础的优势,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
关键词:日语汉字;语言的影响;概念迁移
        1.概念迁移
        人类大脑的神经网络不仅仅是记录和输入语言,就像计算机文字处理软件一样,尽可能通过各个方面(如母语知识、社会经验、心理因素等)的过程和理解将知识输送给语言学习者,最后在其大脑构建和维护语言知识,为语言输出作准备。因此,在外语学习中母语知识可以对目的语进行迁称。可以说在外语学习的过程中母语的影响是不能排除的,正如埃利斯所指出的:“任何忽视学习者以往语言知识的第二语言习得理论都是不完整的”。概念迁移分为正迁移和负迁移两种。正迁移产生正的、正确的结果,而由于母语习惯而产生的错误被称为负迁移。多年来,学者们对母语在外语学习中的作用有着不同的看法。大多数语言学家都强调母语在外语学习中的消极作用是负迁移,而忽视了母语的积极作用是正迁移。迁移本是教育心理学中的一个术语,是指现有知识或经验对新知识获取的作用或影响。
        概念迁移是指在语言学习过程中,知识、方法、态度等因素对目的语的影响。这些影响中的一些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称为积极迁移;另一些起到了阻碍作用,称为消极迁移。概念迁移的研究始于20世纪40、50年代,由语言学家Fries和Lado.Fries首先提出,他们从理论上将比较分析应用于教学,并在对学习者的母语和外语进行科学比较和仔细比较的基础上编写教材。拉多的《跨文化语言学》(1957)是第一本探讨具体比较分析方法的书。他以行为心理学和结构主义语言学为基础,提出了比较分析理论。概念迁移的比较分析作为第二语言学习的研究中心,认为将学习者的母语和目的语两种不同的语言系统进行比较,可以找出两者之间的异同。于此也可以预测学习者在语言学习中产生的错误。
        对比分析理论认为,学习者在学习第二语言时,已经形成了一整套第一语言学习习惯,所以会倾向于与使用在第一语言习得中获得的知识和技能进行比较。例如,当学习者遇到第二语言中的一个单词时,就会立即想到哪个单词与自己的母语相对应。甚至是一个句型也会去想母语中与其相应的句型。第二语言与第一语言相似的地方容易学习,起到正向迁移的作用;第二语言与第一语言不同的地方是学习困难的地方,起着负迁移作用。


学习第二语言就是要在与第一语言的不断对比分析中了解第二语言的异同,逐渐掌握第二语言。根据上述观点得到第二语言的学习主要是比较分析学习者的母语(第一语言)与目标语言(第二语言),找出其异同,了解迁移到目标语言习得的母语的正向和负向迁移,预测学习的困难和要点,并探讨如何掌握目标语言的规律。
         二.日语汉字词以及习得的国外研究现状
         在日本,对汉字以及“汉语词”的研究源远流长,佳作倍出。权威的工具书有《大汉和词典》(大修馆书店)、《学研汉和大字典》(学习研究社)等。著名语言学家山田孝雄的『国语の中における漢語の研究』可谓开山之作,该书从语言接触理论出发,对于汉语进入日语并渗透入日语文字表达的过程及其形成的“汉语词”做了全方位考察。藤堂明保的『漢字日本語』(1969年)一书则论述了日语中汉字词汇与日语的关系。此外,德国学者李博的著作《汉语中的马克思主义术语的起源与作用——从词汇概念角度看日本和中国对马克思主义的接受》深入研究了日本和中国在各个阶段发表的阐述马克思主义的文献,探幽发微,得出如下结论:马克思恩格斯社会理论的各种类别以及概念几乎无一例外的是通过日本传入中国知识界的。意大利学者马西尼对十九世纪进入汉语的大量借词、译词以及它们对于现代汉语词汇形成的影响进行了研究,汇总成《现代汉语词汇的形成一一十九世纪汉语外来语研究》—书,对十九世纪汉日语之间的词汇交流进行了梳理。这些“汉语词”的研究大都着眼于考证中日交流史上具体某些日语词汇向汉语词汇借出的具体过程,对于研究中国近代词汇的形成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但是对于中国教师讲授与研究日语汉字词提供的参考有限。
        结论
        通过以上的综合讨论和分析,笔者认为可以对日语汉字提出以下教学建议:首先,在初始阶段,学习者可以有意识地利用母语正迁移,不必完全遵守词汇大纲,可以积极地通过介绍信息和有趣的材料来提高学习的效率,提高学习者的兴趣和信心。与此同时,我们必须强调中国和日本是两种不同的语言,让学习者了解日语汉字与汉语词汇“异同”的特点,重点关注词的“异同”、“同态”,减少母语负迁移。其次提高词汇教学的针对性,突出日语汉字和中国汉字之间的相同部分但也不能忽视其区别,可以合理地分配时间,根据定量统计结果关注那些难以推测和容易误用的词语,科学、合理地分配时间,增加母语的正迁移,减少负迁移。同时,引导学习者自发地探索和掌握汉语、日语词汇中“同”与“异”的规律,达到事半功倍的词汇学习效果。教导学生如何避免误解,让学习者在错误中学习。
参考文献
1.李雪.移动事件类型学的扩展研究—认知与习得研究[J].外语教学,2015(1).
2.吴明隆.问卷统计分析实务——SPSS操作与应用[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0.
3.池上嘉彦.する?と?なる?の言語学[M].東京:大修館書店,1981.
4.田中茂範,松本曜.日英語比較選書6:空間と移動の表現[M].東京:研究社,1997.
5.松本曜.移動表現の類型に関する課題[C]//松本曜編.移動表現の類型論.東京:くろしお出版,2017.
6.影山太郎,由本陽子.語形成と概念構造[M].東京:研究社,1997.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