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探讨 唐汇华

发表时间:2021/4/9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4月2期   作者:唐汇华
[导读]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学校和教师意识到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性,所以很多教师不会再过度重视学生的书面成绩,小学高年级阶段的语文教师越来越注重学生的阅读学习水平。语文属于语言类科目,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必须采取有效方法来改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实际现状,从而更好地借助阅读教学的优势,促使学生可以成为全面发展的综合型人才。

唐汇华    湖南省张家界市武陵源区军地小学  427000
【摘要】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学校和教师意识到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性,所以很多教师不会再过度重视学生的书面成绩,小学高年级阶段的语文教师越来越注重学生的阅读学习水平。语文属于语言类科目,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必须采取有效方法来改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实际现状,从而更好地借助阅读教学的优势,促使学生可以成为全面发展的综合型人才。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策略
中图分类号:G6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001-2982(2021)04-022-01

        引言
        在小学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就是阅读教学,这部分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也是一个难点。通过阅读使得学生对知识大量积累,对客观事物更好地认知,将学生的思维能力激发出来,陶冶学生的情操,不断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对于小学高年级学生进行分析,其心理和智力与低年级学生相比,相对来说比较成熟,对生活和学习能够主动去认知,但是他们缺少一定的生活经验,对阅读技巧不会运用,从某种程度上来看,对阅读价值不利于更好地明确,直接影响到阅读效果。
        一、演绎故事情节
        演绎故事情节是情境导入的一种新方式,将学生置身于阅读文本的写作背景中,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与技术,营造与此相关的情境,促使学生学会用自己的表达方式予以陈述。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情节表演,是发挥学生创造力、想象力、组织力,体现其主体性的过程,促使学生参与到阅读活动中。尤其是高年级小学生,已经有一定的语文学习认知和生活经验,不能再以游戏化的方式展开教学,而是要构建教学情境,从多方面设计教学过程,提升教学效率。并且,教师要组织学生通过组间配合等,完成角色情节表演,帮助学生提升团队协作与表达能力等方面的综合素质与能力。
        例如,在小学高年级《晏子使楚》一课的教学中,教师组织班级学生展开阅读演绎,让学生进行选角,以及导演、旁白等角色,将角色扮演布置成为家庭作业,在课上进行表演,尽可能在表演中演绎出故事人物的处境、视角、语言表情或情感等。教师如果对学生提出较大的要求,需要做好充足的准备工作,包括对阅读文本的理解、相关资料的收集、选定角色、揣摩情感、彩排等,课堂表演选择录像形式,再播放给学生看,指导学生自我评价与欣赏。
        二、创造学生课外阅读机会,增加学生的阅读储备
        处于小学年龄阶段的学生,对于课外知识的兴趣往往大于课内知识,教师不能局限于自己的课程资源,应该丰富学生的阅读需求,不局限于教材要求的阅读篇目。同时,教师要引导学生主动地阅读课外读物,培养学生的阅读基础,达到一定的阅读储备能力。教师需要明白,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长时间的积累。


教师要帮助学生筛选出好的阅读题材,处于小学年龄阶段的学生还没有能够分辨阅读类型适不适合的能力,教师要注重对学生阅读类型的选择,避免学生因为阅读产生一些不良心理的现象。另外,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辨析阅读类型的能力。“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师只有保证学生能够筛选出对自己有益的书籍,才有利于学生之后的阅读发展,为学生未来的阅读学习进行铺垫。
        三、引进生活元素,构建良好语文阅读环境
        教学内容枯燥、教学手段单一、教学环境严肃是导致小学高年级学生缺乏语文阅读教学参与兴趣的主要原因。在传统阅读教学模式中,教师过于注重从语文知识层面对课文内容的讲解,忽视了课文内容与学生日常生活的联系,导致教学内容脱离实际,不能够很好地符合学生的认知情况,同时普遍采用反复朗读与板书讲解相结合的教学手段,这种以教师为课堂主导的教学手段,使得传统阅读课堂教学环境过于严肃,不利于学生阅读兴趣的激发以及阅读思维的培养。针对上述情况,在现阶段语文阅读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重视教学内容与生活元素的有效融合,并通过强化师生互动、丰富教学手段等方法,营造开放、轻松的课堂阅读环境。
        以五年级下册《白杨》阅读教学为例。文章授课的教学目的是:通过组织学生进行课文阅读,引导学生学习作者“感悟平凡生活事物所蕴含的内在品质”的能力。因此,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应重视生活元素的引入。在导课阶段,利用投影仪向学生展示“柳树”“白杨”“松树”的对比图片,使学生形象地感受到白杨“高、直”的外形特点。在授课阶段,结合课文内容,展示“一排排高大白杨静立于广袤戈壁”的图片,生动形象地将白杨的外形特点与生长特点与“高大挺拔”“坚韧”“不畏环境艰苦”等优秀品质建立联系。当学生逐渐掌握上述教学内容后,教师可以在屏幕上展示“蜡烛”“红路灯”“铅笔”“香皂”等学生日常生活中的常见物品图片,并说道:“这些都是生活中最常见的物品,根据之前学习的思想,你们能够发现它们身上有什么独特的品质吗?”与此同时,教师可以引入“小组讨论学习”的教学形式,可以将学生分为四个小组,每个小组对应一幅图片,引导和鼓励学生大胆联想和想象,在讨论中自由发表自己的想法,通过有意识地提升学生的课堂主体性,营造更为轻松和自由的课堂阅读环境,从而实现激发阅读兴趣,促进思维拓展的阅读教学目的。
        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采取有效的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主体,将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出来,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指导学生如何正确阅读,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并对学生课外阅读指导给予高度重视,促使语文阅读顺利开展,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
参考文献
[1]毛利平.小学高年级语文阅读教学的方法[J].小学生作文辅导(语文园地),2020(09):96.
[2]伍演文.小学高年级语文阅读教学策略探究[J].新课程研究,2019(30): 85-86.
[3]汤淑娴.小学高年级语文阅读教学之浅思考[J].新课程(小学),2018 (12):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