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措施探讨 刘跃良

发表时间:2021/4/9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4月2期   作者:刘跃良
[导读] 语文课堂不仅仅是学生掌握汉语知识,强化语言表达能力的场所,更是学生了解语言背后的文化,增加自身文化知识积累的主要途径。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在当今社会是很有必要且十分重要。

刘跃良    四川省广安市前锋区虎城镇小学校  638016
【摘要】语文课堂不仅仅是学生掌握汉语知识,强化语言表达能力的场所,更是学生了解语言背后的文化,增加自身文化知识积累的主要途径。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在当今社会是很有必要且十分重要。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渗透传统文化;措施探讨
中图分类号:G6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001-2982(2021)04-018-01

        引言
        初中语文的内容是对小学语文的进化,在小学语文的基础上对内容进行提升和更新,学生在学习中需要接触大量的知识,不断扩大自身的知识水平,提高自身的学习能力,吸纳更多的知识。在初中学习的阶段,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会将地方的传统文化逐步引入到课堂上,与此同时将文化深入到日常教学过程中,能够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还有助于提升学习效果,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课程内容在不断的改进和完善,新课改后的教学目标变得更加的灵活和多变,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不断提高,所以,有效的将地方传统文化融合到其教学中,可以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
        一、以教材为立足点进行传统文化的知识扩展
        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内容浩如烟海,基于初中阶段学生的认知水平与思维能力,不可能进行全部知识的讲授,所以要有选择性和针对性地进行挑选,不仅要具有正能量的积极意义,还要考虑初中学生的接受能力。所以要将初中语文教材作为出发点与立足点,教材中的古诗文、文言文以及散文都是经过时间考验历久弥新的经典,也贴合初中阶段学生的理解水平,是具有重要意义的传统文化代表,继而要做到以点带面,从一首古诗词、一句散文,甚至一个典故、一个实词或虚词等点点滴滴进行传统文化的渗透,不断进行深度与宽度的拓展,在对教材内容进行讲解研究的基础上,进行向上的高层次的学习,不只是仅讲解语句释义、成分语法等内容,还要渗透到时代背景、文化基础与思想感情等方面。比如在进行刘禹锡名篇《陋室铭》的讲授中,可以先进行通读全文,之后讲解词句、全文释义、作者生平等基础知识,为之后的课堂做好铺垫,接着就是情感升华与传统文化渗透,学习诗人豁达洒脱的人生态度,而且文中多次用典,如“西蜀子云亭,南阳诸葛庐”等,可以借此展开知识拓展,开阔学生的视野。一篇优秀的传统文化作品中可学习的东西很多,一方面,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文学欣赏,学习其写作技巧,欣赏文学美感;另一方面,则可以展开拓展,通过作品透露出的思想感情与家国情怀,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与传统文化渗透。



        二、以语文教学方法的创新让传统文化教育落地
        初中语文教学要想实现传统文化知识的有效渗透,必须积极变革教学方法,以多变灵活、趣味新颖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自觉参与到传统文化知识及语文学科知识的学习中。例如学习书法相关的文学作品时,教师可以用多媒体展示不同的书法作品,让学生对比学习,也可以让学生试着在课堂上临摹书法作品,组织书法竞赛等,调动学生书法知识学习的积极性。再如在讲解壁画相关课文时,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播放敦煌壁画的视频,让学生感悟到敦煌壁画出神入化的绘画之美,感悟到传统文化经久不衰的魅力。例如在学习古典诗词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观看《诗词大会》《经典咏流传》等古诗词相关的节目,让学生分析选手比赛时对古诗词的独特理解和专家的精彩点评,感悟到传统诗歌的文化魅力,也激发其诗歌学习的。
        三、结合拓展活动强化传统文化的理解
        素质拓展与能力强化的活动是当前初中语文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是语文教学从理论的学习转向实际能力强化的重要体现。而语文教学中的这种实践活动就是渗透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在开展相关的实践拓展活动时,教师可以将教材中的总体要求与传统文化教育中相关的内容结合,然后在活动过程中适当地涉及传统文化的内容,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实现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接触和学习。具体来说,语文教学中的实践拓展活动大多以主题探究的方式展开,在统一的主题的限定和引导下,教师组织各种形式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参与,在学生参与的过程中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强化语言表达能力等基础性的能力。而将传统文化渗透其中则可以细化到各个教学活动环节中。例如,在“表达要得体”这一主题下的写作实践活动中,教师主要目的是增强学生语言表达的能力,并且让学生了解并掌握在不同的环境和场景中运用不同的表达方式和技巧。其中,学生主要需要掌握正式的语言表达习惯和口语化的语言表达习惯的区别及其细节化的表现。教师可以通过设置相应的情境来让学生分组进行表达练习,也可以组织学生以小游戏的方式辨别正式用语和口头用语在词语、句子、语气选择上的不同。在这些活动中,教师可以适当地增加一些传统文化的内容,可以是在设置情境的过程中选择一些能够体现传统文化要求的特定场景,如在新年给家里的长辈拜年,和家人、朋友一起吃饭时的祝酒词等等。通过这些场景来对学生进行相应的传统文化知识的讲解和普及,同时也能够让学生掌握不同场景下得体的语言表达的要求。借助于这些实践拓展活动,教师可以在学生参与的过程中渗透传统文化的基础知识以及情感价值观念,从而实现用传统文化教育完善学生素质培养和能力强化的目的。
        结束语
        传统文化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不仅可以实现优秀文化的传承与弘扬,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及文化素养,丰富思想情感,树立健康价值观、人生观。为此,教师一定要重视优秀传统文化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以文化为载体,拓展教学资源,构建教学活动,丰富课外生活,在两者深度融合的过程中,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石忠.初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研究[J].读写算,2020(34):21 -22.
[2]唐小平.浅谈传统文化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策略[J].新课程,2020 (45):70.
[3]赖爱兰.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措施[J].文理导航(上旬), 2020(07):13-14.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