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小学生科学教学的实践能力

发表时间:2021/4/9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4月2期   作者:梁才
[导读]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通过科学课程的学习,实践的兴趣,学生应当知道与周围常见事物有关的浅显的科学知识,并能应用于日常生活。小学的科学教学其本质就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小学教师则需从多方面激发学生积极探索科学的兴趣,从而使其主动走近大自然,提高科学修养和实践能力。文章基于小学科学教学的现状对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小学生的实践能力做出方法性分析,对小学科学教师成功引导小学生在探索科学与自然中提高动手操作

梁才    广东省湛江市遂溪县北坡镇中心小学  524359
【摘要】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通过科学课程的学习,实践的兴趣,学生应当知道与周围常见事物有关的浅显的科学知识,并能应用于日常生活。小学的科学教学其本质就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小学教师则需从多方面激发学生积极探索科学的兴趣,从而使其主动走近大自然,提高科学修养和实践能力。文章基于小学科学教学的现状对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小学生的实践能力做出方法性分析,对小学科学教师成功引导小学生在探索科学与自然中提高动手操作能力。
【关键词】小学;科学教学;实践能力
中图分类号:G6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001-2982(2021)04-012-01

        引言
        相对于低年级来说,较高年级的小学科学教学对学生的要求明显不同,其中包含了有关于物理与生物的相关知识,是为学生在步入初中前对即将面临的新科目学习有个大概的了解,同时也是对学生小学学习的科学修养方面的考验,小学科学教学的理论知识都较为浅显,主要是着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教师在备课时应将注意力放到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在动手操作中提升科学修养,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通过科学探究以及实验活动,学生们能够学会尊重事实,勇于探索,敢于质疑,学会根据所学知识大胆猜想并实践检验。为其他课程的学习打下基础,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鼓励学生观看科教科普类电视节目
        培养学习学习科学的兴趣,激起其观察身边事物探索奥秘的欲望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基础,在一般课堂教学中,学生或许能积极参与学习,但在课后就很难保持科学学习的感觉。所以针对小学生课余时间多,假期长的特点,教师可鼓励学生在平时的闲暇也应加以利用,而但一味地布置书面作业或背诵相关知识点只会适得其反。所以,对于学习平时的科学学习,教师可以向学生推荐科教类节目或者科学纪录片,如在《生物的多样性》章节学习时,教师可推荐《动物世界》等有趣且具教育意义的纪录片,纪录片里学生平时可能接触不到的动物更能吸引学生兴趣,借此拓展学生课外科学知识,了解自然世界的奥妙,培养科学视野,而节目中对于一些平时常见动物与其现象的讲解,学生更能加深对生物多样性知识点的印象,效仿节目积极观察身边的科学现象,通过自己的观察发现,结合课本知识,认识到科学随处可见且充满趣味性,这样一来,学生的实践兴趣与实践能力才能得到提升,才能真正体会科学。
        二、课堂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动手操作
        课堂是小学科学教学的主要场所,而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也多半取决于课堂教学效率。


所以教师应在课堂活动与讲课时间上合理安排,除去相关知识点的必要讲授之外,教师应多准备实验材料,争取在章节讲课时能用更具体的物体展示,保障每位学生都能有工具动手操作,将课堂主体转变为学生,做成真正的“学”与“练”。如《形状与结构》章节讲课时,教师应多准备可用模型,除去教师展示的完整模型,以做示范让学生观察外,其他给学生使用的模型应拆散分成几个小节,在《找拱桥》、《建高塔》的部分时,则鼓励学生自主动手操作,并提出几个问题,比如拱桥的特点,怎样才能将高塔建得更高等,让学生通过实践来解答,教师则应关注课堂每位学生的操作,加以指导和改正,学生不仅能在实验操作中回答教师的提问,还能通过观察发现其他方面的科学知识,从而又能将收获到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完善实验过程与结果,提高实践能力,在如此循环中,使学生发现动手操作的意义。
        三、组织学生开展课外实践活动
        除了课堂培养的动手操作能力,实践能力得提高还需创新精神和科学思维的培养。课外活动则是带领学生走出校园,在新环境下进行实践活动和观察活动,从而开阔眼界,培养创新和探究意识。如《多种多样的植物》知识点讲授时,组织学生郊游,到植物园参观各类植物,走近大自然,让学生了解自然界植物的生长环境和生长条件,而它们对我们日常的生活和生产又有什么影响,让学生收集一些树下土壤,鼓励学生用纸杯培育种子的发芽,如此一来,学生对植物的认识就不仅仅只停留在观察上,而让种子发芽甚至长出叶子对学生来说更是一种挑战,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耐心和毅力,更要细心记录种子每日的生长状况。
        在培育种子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要求学生每天完成一篇150字的随笔,主要记录种子发芽的过程中,从细嫩的幼苗一直到成形,学生将在培育种子中加深对科学的热爱与憧憬。在实验成功后,教师收集每位学生的最终成果并进行总结,对倾情付出的学生给予奖励,借此鼓励每位学生都能全身心地投入实践,在实践中学习科学,在科学中提高实践能力。
        总结;对小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小学教师需要通过科学的方法逐步引导,在科学课程教学中,着重培养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鼓励主动走近科学以及动手操作。教育的本质是让学生掌握知识并且运用到生活与学习中,小学高年级的科学教学是引导学生渐渐深入学习、转变思维、培养科学精神的关键教学阶段,教师应担起重任,制定可行高效的科学教学方法,全面提升学生的科学综合素质,帮助学生塑造树立科学的价值观,不仅在课本理论知识上理解透彻,还能将其用运用到生活中,用科学教学培养的实践能力,为自己的未来发展打下基础,将科学精神贯彻终身、受益终身。
参考文献
[1]陆懿.科学课对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培养的策略[J].小学科学(教师版). 2020(11)
[2]王安民.小学数学教学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J].中华少年.2017(07)
[3]左涛.利用劳动与技术课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初探[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06(09)
[4]赵春玲.浅谈小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培养的有效策略[J].中华少年.2018 (34)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