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抓关键词语优化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发表时间:2021/4/9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4月2期   作者:叶文洪
[导读] 在阅读教学中,若要提升关键词语优化阅读教学的有效性,就应从整体出发,引导学生在具体的语境中理解关键词语。同时,教师还应准确地筛选出阅读文章中的关键词语,并结合有效的教学方法,强化关键词语教学。尤其是要重点做好关键词语的教学,这样才能真正提高语文教学的有效性。

叶文洪     广西梧州岑溪市糯垌镇平炉小学  543200
【摘要】在阅读教学中,若要提升关键词语优化阅读教学的有效性,就应从整体出发,引导学生在具体的语境中理解关键词语。同时,教师还应准确地筛选出阅读文章中的关键词语,并结合有效的教学方法,强化关键词语教学。尤其是要重点做好关键词语的教学,这样才能真正提高语文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关键词语
中图分类号:G6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001-2982(2021)04-011-01

        词语是文章的关键组成部分。在阅读教学中提升关键词语教学的有效性,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主旨,最终提升阅读教学效率。从三个方面详细分析了如何提升阅读教学中关键词语教学的有效性。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从文本中的关键词开始。关键词是能够反映文章中心意义的词。在阅读教学中,如果你能掌握这些关键词并引导学生彻底理解,它们往往对理解整篇文章和作者的情感会有很大的帮助。
        一、用替换对比感受用词的准确性
        语言是有深度的,只有细细品味,用心揣摩,反复琢磨,认真比较,才能触摸到藏在词语背后的深度,体会遣词的精妙所在,感受语言的独特魅力。因此,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巧抓关键词语,引导学生替换对比,比出更深的理解,比出语言的韵味。譬如,《燕子》一文中在描写燕子停歇时的特点时,作者这样写道:“几对燕子飞倦了,落在电线上。”一个“落”字,用词生动传神、准确精妙,写出了燕子停歇时的姿态美。为了让学生体会语言的精确和分寸感,笔者在黑板上板示了两个句子:几对燕子飞倦了,停在电线上;几对燕子飞倦了,落在电线上。然后提出问题,让学生对比分析作者为什么要说燕子像雨点一样“落”下来,而不是“停”下来,这样用词有何好处。学生思维活跃,积极参与,踊跃发言。有的学生说:“‘停’下来显得燕子很累,很疲倦,用‘落’下来,可以体现出燕子尽管飞行了很久,但仍然有精力、有活力。”有的学生则说:“‘落’下来说明燕子飞得轻快,动作矫健。”还有的学生说道:“‘落’字突出了燕子不仅飞行时姿态很美,停下来的姿态也很美。”
        再如,“电杆之间连着几痕电线,多么像五线谱啊”,我抓住“几痕”一词,询问道,如果将文中的“几痕”替换成“几根”,哪一种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学生经过一番思索,纷纷说道:“‘几痕’一词用得好,它说明电线离我们较远,若隐若现,模糊不清,而‘几根’则说明距离近,可以数得清。”“‘几痕’一词看似用来修饰电线,实则是修饰五线谱,体现了燕子的特点。”“‘几痕’凸显了画面的优美,给春天的大自然增添了生机,而‘几根’则平淡无奇,显得生硬。”这样,通过词语替换、对比分析,不仅挖掘了词语的深度,让学生感受到了作者用词的准确性,又提高了学生的悟性以及文本解读能力。
        二、准确捕捉关键词语,抓住文章主旨
        开展关键词语教学的前提是能够从一篇文章中,筛选出关键词语。在这之前,教师要先明确关键词语的内涵、特征。只有这样教师才能才抓住关键词语,并有效开展关键词语教学。
        关键词语是指在文章中起到画龙点睛作用的,能够准确表达文章主题或能精确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词句。对于关键词语的选择,需依据文章实际内容。具体可采用以下四种方法:第一,从题目中找寻关键词语。有些文章的题目即为文章主旨。对于这类的文章,完全可以以题目为切入点,进行关键词语的分析,开展阅读教学。


比如《给予是快乐的》,这一标题直接点明了文章主题。第二,从中心句中寻找关键词。一般每一个段落都包含一个中心句。这个中心句是该段落的总结和概括。寻找关键词语时,就可从这一语句入手。比如《颐和园》中,“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公园”这句是中心句。其关键词语就是“美丽”。第三,从课后问题中寻找关键词。有些文章的课后习题会直接点出文章主旨。寻找关键词时,也可以以此为切入点。比如《珍珠鸟》的课后习题中,有这样一道题目:“说说珍珠鸟是怎么逐步信赖我的?”。显然,其关键词语就是“信赖”。第四,从过渡句中寻找关键词。主要就是指起到承上启下作用的语句。通常情况下,这种语句多是在段落或段尾。从这一句子中比较容易选择关键词语。总之,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可采用灵活的方法,寻找出文章的关键词语,从而为后续的教学奠定基础。
        三、联系生活让学生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挖掘和领会关键词语的价值,让学生与文本、作者产生情感共鸣,从而升华学生情感,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例如,在执教《地震中的父与子》一文,在讲解到“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有来阻止他”一句时,我紧扣关键词,联系生活,这样展开教学:“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这四个表示时间的词语放在一起,作者想要强烈地说明什么?学生答道:“父亲为了救儿子,一直未曾休息过。”教师又问:“36小时,相当于一天一夜的时间,在这段时间内,你会做什么呢?”学生纷纷说道:“起床、吃早餐、上学、写作业、看电视、玩游戏、做运动、洗澡睡觉……”紧接着老师提问:“在这些时间内,我们可以做很多不同的事情,而文中的父亲只是不停地挖着,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有的学生说:“从这些时间可以体会出父亲救儿子的执着,父爱的伟大。”有的学生则说:“从这些时间可以看出父亲一直坚信儿子还活着以及父亲救儿子的困难与痛苦。”还有的学生说:“从这些时间可以深刻地感受出父亲对儿子深沉的爱。”这样,围绕关键词语,联系生活,拓展延伸,不仅加深了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把握了文本主题,读懂了作者如何借助语言文字表达情感,而且调动了学生的生活经验,升华了学生的学习情感,增强了学生做人的责任感,让学生懂得理解和感恩父母,学会尊重、关心他人。
        四、应用关键词语,突破阅读重难点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以关键词语为突破点,加强阅读重难点教学,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主旨。但在具体实施中,教师应结合具体教学内容,采用有效的教学方法,突破重难点。
        比如在学习《秦兵马俑》时,教师可按照初读,感知文本;反复阅读,理解作者情感;精读,情感升华的顺序,引导学生认真阅读文章。然后在这三个阶段过程中,教师可以再适当地设置问题,帮助学生加深对文章的理解,进而提升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如在初读后,提问:秦兵马俑有什么特点?通过简单地阅读后,学生就能很快答出来,秦兵马俑具有规模宏大、个性鲜明的特点。在反复朗读后,教师再设置问题:文章运用了哪些描写手法,通过这些描写手法的运用,是否体现出了秦兵马俑的“规模宏大”“个性鲜明”等特点?这样能以关键词语为导向,帮助学生深入了解文章所应用的描写手法,能突破教学重难点,促进学生学习。
        综上所述,关键词语教学的有效性是建立在准确捕捉关键词语之上。同时,教师还应当积极采用各种教学方法,开展关键词语的赏析,并以此为突破口,帮助学生深入了解作者思想情感。这样才能真正抓住关键词语教学,优化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参考文献
[1]王芳.优化阅读课教学设计培养学生思维能力[J].文学教育(下),2018(11):174-175.
[2]李玉芹.小学语文高年级个性化阅读教学的现状及对策研究[J].作文成功之路,2016,(10):57.
[3]王妹.多措并举,提高小学语文高年级阅读教学成效[J].教育现代化(电子版),2016,(1):177.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