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作文教学随笔

发表时间:2021/4/9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4月2期   作者:赵永丽
[导读] 语文能力是生活、学习、工作的基础,作文能力是语文能力的综合体现。而初中阶段的作文,主要是要让学生掌握三种文体和应用文的写作能力,作文水平达到规定的层面,以适应升学或就业的需要。为此,我特意在实际教学中查找了一下学生写作中存在的困境。困境之一:学生的课外阅读量太少,知识视野太窄。困境之二:源于教师。教师首先苦于手中无作文素材,仅凭单元之后的短小作文指导来进行写作教学是远远不够的。困境之三:学生对不同

赵永丽   陕西省宝鸡市岐山县第二初级中学
【摘要】语文能力是生活、学习、工作的基础,作文能力是语文能力的综合体现。而初中阶段的作文,主要是要让学生掌握三种文体和应用文的写作能力,作文水平达到规定的层面,以适应升学或就业的需要。为此,我特意在实际教学中查找了一下学生写作中存在的困境。困境之一:学生的课外阅读量太少,知识视野太窄。困境之二:源于教师。教师首先苦于手中无作文素材,仅凭单元之后的短小作文指导来进行写作教学是远远不够的。困境之三:学生对不同题材作文的写作知识了解的太少。总之,面对以上问题,我就地取材,实事求是,在写作指导中从多方面入手,从反思中寻求出路,针对相应问题,寻求对策。一、从生活和成长中寻找素材。二、注意切入的角度。三、从立意的角度要求,写得新一点,写得深一点。
【关键词】写作困境;从生活中取材;就地取材;实事求是
中图分类号:G6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001-2982(2021)04-041-02

        从生活和成长中寻找素材注意切入的角度。
        从立意的角度要求,写得新一点,写得深一点。
        在多年的九年级语文教学中,一个突出的问题就是学生的写作难。从写作情况中梳理,常见的问题有:
        1.觉得无内容可写,胡乱摘抄,编写,堆积在一起,导致习作内容零乱,空洞,没有一条明晰的脉络。2.语言积累少,表达枯燥乏味,缺乏生动性;3.对生活的观察和思考的深度不够,因为没有细致深入的思考,自然就缺乏深透的感悟和积累;4.习作过于拘谨,缺乏想象力;5.作文内容过于呆板。我主要给学生归纳为三类:病种送医,雨中送伞,考试考砸得到家长的贴心抚慰。学生的作文总是跳不出这三个圈子,内容太贫乏。
        语文能力是生活、学习、工作的基础,作文能力是语文能力的综合体现。而初中阶段的作文,主要是要让学生掌握三种文体和应用文的写作能力,作文水平达到规定的层面,以适应升学或就业的需要。
        为此,我特意在实际教学中查找了一下学生写作中存在的困境。困境之一:学生的课外阅读量太少,知识视野太窄。由于现在的学生课业负担太重,因此学生疲于各种资料的填写及作业的完成,没有多少时间来进行阅读和积累,因此手头上积累的写作素材太少,一到写作时,提起笔来,自然无从谈起。困境之二:源于教师。教师首先苦于手中无作文素材,仅凭单元之后的短小作文指导来进行写作教学是远远不够的。困境之三:学生对不同题材作文的写作知识了解的太少,一方面,素材积累又少,没有掌握各种文体的审题、立意、和谋篇布局的基本写作知识及方法——既不懂文体知识,又缺乏阅读积累,再加之对生活中的各种体验及成长中的素材积累又少,因而驾驭语言的能力不强。这是乡村学生在写作中存在的“三大困难”问题。
        总之,面对以上问题,我就地取材,实事求是,在写作指导中从多方面入手,从反思中寻求出路,针对相应问题,寻求对策。
        一、从生活和成长中寻找素材。以胡适先生的《我的母亲》为例,这篇散文从生活实际入手,回忆了成长中母亲对自己的言传身教,朴实的讲述中贯穿着对母亲深深的怀念之情;再如杨绛先生的《老王》,语言朴实,用词准确,写了一个人力车夫“老王”与自己一家人之间的亲情故事,读来扣人心弦,感人至深。有了以上两位名家的写作范例,我就引导学生在写人物时,要向这两位大方之家学习,学会从成长中撷取素材,抓住那些能打动人心的点滴瞬间,体现生活质朴的本真面目,抓住最能打动人心的情感,并把它讲述出来。同时,要注意提炼自己的语言,仿写精彩环节,让自己的语言生动起来,让自己的层次丰富起来,也让文章的情感深刻起来。
        二、注意切入的角度。
        我在作文辅导中,经常以汪曾祺先生的《端午的鸭蛋》为例,讲述他擅长写小事,那些凡人琐事,乡情民俗,风味小吃,地方小菜,都可以入他的笔下。这些事情,人物,看起来小又不小,因为生活本来就是由凡人俗事构成,看似着眼点小,却又处处闪光,引入深思。例如,他的小品文中提到板栗的吃法,可以糖炒板栗,也可以风干吃,由此他又宕开一笔,提到《红楼梦》中宝玉的大丫头袭人爱吃风栗子,一小篮子板栗挂在屋檐下,风干以后,取来吃,别有一番风味。这样的小散文,读来看着是写生活,写小吃,却又充斥着典雅的文化风俗,雅俗共赏。
        因此,我在生活中总是引导学生从小处切入,一篇习作,无论选材,还是讲述的角度,着眼点要低,要从平凡琐事中品出不俗之处。


在讲述中既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又有真挚朴实的情感,这样的文章,能不打动人心吗?
        在我的引导下,今年所带两个班的学生中,也出现了不少的优秀习作。同学们也一点一滴地学会了从小处入手,从自己的真实生活中选材。例如九三班魏龙同学的习作,一次比一次生动朴实,一次比一次能打动人心。魏龙同学是一名男生,这个男孩很聪明、内秀,但又懒惰,在学习上总是想着法儿偷懒。但他的习作,却一次比一次优秀,说明他在写作上下了大功夫。他把老师的每一节作文辅导,都一字一句,认真地听取进去了,也记在心里,落到实处。这里,我摘抄他的《再回故乡》的片段,“故乡是我内心的一片净土,没有喧哗的噪音,没有漫天的灰尘,更没有分心的事物。故乡是水的源,水流的再远,也要回头张望;故乡是树的根,树长的再高也要落叶归根;故乡是人的魂,人在他乡再好,也会思念故乡。”又如“红瓦墙下,几个甩了书包的孩子在玩耍,原来是在捉蟋蟀。他们天真的大眼睛里满满的是喜悦的满足,而那些小小的蟋蟀们欢快地跳来跳去,炫耀着四条又长又细的腿,卖弄着尖锐粗壮的后腿,活像一个个威武的战士。”习作朴实中透出灵性,平实中蕴藏着淡淡的喜悦,及对生活深深的热爱之情。
        又如九四班学生王璐瑶的《家乡之美》,语言朴实,选材典型,来自生活,又不失本真的赤子之心。“家乡的小吃里,我最喜欢的是油酥锅盔,金黄色的大饼里充满着浓浓的乡土气息,油多而不腻,香脆、酥软,越嚼越香。”这一段对家乡岐山风味小吃“油酥锅盔”的描写,色香味俱全,读之令人齿颊生香,久久回味。
        写人物的习作中,突出的如九四班孙莹利同学的《老李》,文章一开始,便极力吸引人,“村口那棵枣树旁的房屋,是老李家的。”接着交代老李的家境,“老李家中只有他和两个儿子。他的老伴早些年就已经去世了,家里只剩下两个儿子。他的那两个儿子没有好好读书,现在也只是在外打工,常年不见回家几次。”由对家庭境况的讲述,再过渡到老李的性格,“老李的性格多变。有一段时间,每当我路过老李家,他家总是白天关着门,夜晚却亮着灯,真是奇怪!”这一处描写,令人揪心,渐渐的地生出对老李的同情。他的性格如此古怪,可他喜欢和我们玩耍,并且被称为“孩子王”。
        比如他和我们做游戏的趣事。中秋节夜晚,我们几个孩子陪他过节的情景,其中流淌着的淡淡的爱与亲情。后来再写到老李的大儿子回来,要接他去城里生活,被他拒绝的事情。文末点题“老李就像那只鹰一样,从以前的年轻体健到如今的动作迟缓,他经历了许多,可他那颗热爱家乡的赤子之心,仍然还在。”
        行文至此,一个孤独,爱孩子们,爱家乡,固执地坚守着这片热土的一位孤独老人的形象,跃然纸上,也走入了我们的心中,令人感喟,且久久不忘……
        在这两个方向的引导下,已经帮助学生解决了三大难题——“没话写”“不会写”“写不好”的问题。同时,多鼓励学生留心观察身边的人和事,多参与生活,多与亲人和友人交谈,多看书读报,看电视,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生活,关心社会,从而积累更多的素材,从“言之无物”到“言之有物”。
        三、从立意的角度要求,写得新一点,写得深一点。
        通过以上两个途径,学生写作中的两个困境已经解决,那么,本着“跳一跳,摘苹果”的引导思路,我又给学生的写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即在“立意”上求“精”求“深”。
        为此,我分几节课,细磨细打,以2018年中考研讨带回的资料为例,对学生立意上进行引导,如在中考写作中要打造亮点。亮点之一,写得真一点,并以例文《遇见你,真好》给学生引路,在这篇文章的引导下,才有了王璐瑶同学的那篇《老李》。亮点之二,写得“深”一点。如《阳光》,以《中国诗词》大会上的女状元武亦姝为例,她独树一帜,从小热爱诗词,视陆游、李白、苏轼,为平生三大偶像,对其诗句信手拈来。她涉猎广泛,不仅读有《人间词话》等大众耳熟能详的著作,更读有《小山词》等小众书籍。她在网上一炮而红,却心静如水,低调行事,拒绝一切商业炒作,坚守初心,岿然不动。亮点之三:写得“新”一点,以往年的中考满分作文《答卷》为例,文中三个灵魂的不同选择,投胎人间后的不同经历,以及他们各自对生命的思考,最后的主题在文末呼之欲出,对学生的启迪很大。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希望在我的苦心引导下,同学们能在写作中的立意上多思考,多求新、求深,从而在写作练习中能不断进步,写出更好更优秀的作品,这是我对每一个学生的殷切期盼。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