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渗透优秀传统文化的实验研究

发表时间:2021/4/9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4月2期   作者:高靖
[导读] 在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过程中,如何保证能在课堂活动和课外延伸中渗透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是每一名小学语文教师需要在教学阶段处理好的问题。同时,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也必须保证结合课内的内容向学生进行正面的宣传。这样才能保证在弘扬传统文化内容的同时,可以将课内知识与课外知识进行联合,并在延伸知识的过程中,使学生能感受到生活中与传统文化息息相关的联系,这样才能在小学阶段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文化,传承中华传统

高靖    河南省信阳市第一实验小学  464000
【摘要】在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过程中,如何保证能在课堂活动和课外延伸中渗透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是每一名小学语文教师需要在教学阶段处理好的问题。同时,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也必须保证结合课内的内容向学生进行正面的宣传。这样才能保证在弘扬传统文化内容的同时,可以将课内知识与课外知识进行联合,并在延伸知识的过程中,使学生能感受到生活中与传统文化息息相关的联系,这样才能在小学阶段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文化,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意识。
【关键词】小学语文;传统文化;渗透策略
中图分类号:G6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001-2982(2021)04-107-01

        引言
        对语文来说,它既是人类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又是一个关键的交际工具,它是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合理地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融入我国传统文化,不但能够开阔教学视野,还能够将语文知识的艺术美提升起来。仔细研究我国的传统文化,将会发现其中包含很多的语言知识,其中的艺术作品富涵丰富的文化底蕴,经过长期的历史发展,有很高的鉴赏价值。
        一、密切联系生活,增强学生的文化感知力
        在所有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传统的节日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有一些课涉及我国传统节日,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应当让学生深入剖析这些文章,并且将文章所叙述的内容与实际生活相结合,增强他们对我国传统节日的印象。小学生只有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越来越深刻,才能够越来越接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自己生活的影响。
        例如,小学语文教师可以向学生细致地讲解端午节的由来、端午节的习俗以及端午节的文化意义。端午节也称“端阳节”,是我国的四大传统节日之一,是为了纪念我国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而设置的节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端午节作为我国重要的传统节日,既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载体,又是让学生体会节日文化影响力的重要工具。语文教师要提醒学生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了解民族的过去并树立民族发展的信心和决心。与此同时,小学语文教师为了加强学生对于端午节的印象,要引导他们阐述自己眼中的端午节,以及介绍自己在端午节当天所参与的民俗活动,让他们能够充分感受到端午节对于自己生活的改变以及对周围环境的改变。
        二、借助古诗教学,展开情感熏陶
        古诗是我国传统文化典籍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我国古诗涵盖内容广泛,字句凝练,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感情。


小学低年级学生通过诵读浅近直白的古诗,可以感受汉语语言的优美,受到情感熏陶;小学高年级学生通过诵读古诗当中的经典篇目,理解古诗词内涵,可以体会诗人营造的意境和表达的情感,从而提高审美情趣。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脍炙人口的经典古诗词,如《静夜思》《春晓》《登鹳雀楼》《游子吟》《示儿》《石灰吟》等等。在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偏重于古诗内容的理解与背诵、默写,忽视了古诗教育,乃至语文教育的“美育”“德育”功能。在教育新改革的背景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得以重新审视,其价值得以重新认可。为此,小学语文教师在进行古诗教学的时候,除了引导学生理解古诗内容,完成背诵目标以外,还应该立足于爱国、处世、修身三个层次,开展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家国情怀教育;从“仁、义、礼、智、信”的角度,完善学生的道德品质;从文学艺术的审美特征,培养学生高雅的审美情趣,从而真正实现语文课堂德育与美育的功能。
        三、转变教学观念,找准教学切入点
        小学语文教师首先要转变教学观念、更新教学方式,不断增进自身的教学素养和教学能力,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做好准备。最重要的是,教师要深入研究教材,找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的契合点,然后结合语文教材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样既能完成知识教学任务,又能丰富学生的思想世界、提升学生的人文修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例如,在教学《圆明园的毁灭》一文时,教师可以以圆明园中的建筑为切入点,通过多媒体向学生展示我国古代建筑的历史发展演变过程,让学生体会古人的建筑智慧,感受建筑之美,以此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此外,教师也可以圆明园毁灭的时代背景为切入点,将语文教学与历史教学相融合,让学生了解那段被入侵的屈辱史、黑暗史,调动学生的爱国情绪,培养学生的爱国精神。同时,也可以介绍那段时间涌现出来的爱国英雄,让学生体会他们身上的那种“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大爱与大义,引导学生以他们为榜样,学习他们身上的高尚品格。教师还可以介绍“以和为贵”等先贤思想,培养学生爱好和平、维护和平的思想意识。总之,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渗透过程中,教师要不断提升自身的素养、开阔视野,要学会多角度挖掘语文教材中的传统文化元素,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内容完美结合,不断丰富课堂教学内容,让语文课堂教学更有成效。
        结束语
        综上所述,对于小学语文教学来讲,想要更好地渗透我国传统文化,必须按照学生的认知情况来开展,通过各种有效的途径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了解并热爱传统文化,以此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最终促进语文教学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1]陈正贤.小学语文教学渗透优秀传统文化的途径[J].文理导航(下旬),2020(08):53+55.
[2]黄丽群.小学语文教学中优秀传统文化渗透研究[J].新课程教学(电子版),2019(16):53.
[3]蔡华北.试论优秀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J].内蒙古教育,2018(18):77-78.
[此论文第河南省基础教研课题《小学语文教学渗透优秀传统文化的实验研究》(JCJYB20021550)过程性材料]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