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诵读教学的改进方法

发表时间:2021/4/9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4月2期   作者:赵艳
[导读] 新课程改革强调,初中语文教学的目的不仅仅是让学生学习到相关的理论知识,还要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帮助学生在成长的道路上把握正确的方向。处于初中阶段的学生兴趣爱好广泛,学习能力强,容易受外界影响,因此,如果将诵读这个素质教育背景下的创新课程融入初中语文教学中来,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和文学经典的兴趣,帮助学生向素质教育目标靠拢,达到新课程对初中语文学习提出的要求。鉴于此,文章结合笔者多年工作经验,对中学语

赵艳   云南昭通鲁甸县火德红中学  657104
【摘要】新课程改革强调,初中语文教学的目的不仅仅是让学生学习到相关的理论知识,还要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帮助学生在成长的道路上把握正确的方向。处于初中阶段的学生兴趣爱好广泛,学习能力强,容易受外界影响,因此,如果将诵读这个素质教育背景下的创新课程融入初中语文教学中来,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和文学经典的兴趣,帮助学生向素质教育目标靠拢,达到新课程对初中语文学习提出的要求。鉴于此,文章结合笔者多年工作经验,对中学语文诵读教学的改进方法提出了一些建议,仅供参考。
【关键词】中学语文;诵读教学;改进方法
中图分类号:G6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001-2982(2021)04-145-01

        引言
        诵读教学法是中学语文教师必须掌握的一门技能。然而从目前的教学现状来看,它并没有得到很好的推广应用。这有多种原因,从地域方面来说,诵读教学意识存在差异。在经济发达地区,教学思维开阔,师生都更容易接纳新思想,教育发展落后地区则不然。随着时代的进步和中学教育教学的发展,中学语文教学对诵读教育越来越关注,且这一趋势也势必将延续下去。
        一、初中语文诵读的有效分析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很多语文老师都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忽略了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在课堂上教师讲解新课的时候重点讲解生字、词语和句子等,反而忽略了学生对知识的消化。长此以往,这样的语文课堂只会让学生觉得很枯燥,对诵读更是没有兴趣。学生对诵读没有做到正确理解,认为诵读就是大声朗读或者死记硬背。其实诵读是要求学生声音吐字清晰、洪亮,在读的过程中要抑扬顿挫,并带有感情色彩。在读的过程中,学生不断了解文中的意思,跟作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学生可以通过诵读学会规范使用语言,并能够积累丰富的词汇,也能提高口语表达能力,从而形成正确的审美观。教师要充分认识到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征,了解学生接受知识的能力,根据班级学生接受能力让学生诵读不同的内容,在诵读过程中教师要指导学生多分析阅读材料和内容,不要盲目读书。
        二、初中语文诵读教学的改进方法
        (一)创设诵读教学氛围
        教学氛围对教学效率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如果早读课堂没有形成良好的读书氛围,就会导致学生学习积极性下降,对早读失去兴趣,甚至产生懈怠心理。长此以往,会降低早读课堂的效率。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认为要从三个方面来营造良好的早读诵读教学氛围。


第一,学校要从制度建设入手,通过制订相关的规章制度和奖惩制度,引导和鼓励中学语文教师开展高效的诵读教学活动,形成良性互动;第二,教师要在诵读教学方法上进行创新,激发学生诵读的活力和热情;第三,学生要根据教师的指导,从思想上改变对诵读的抵触情绪,认真融入教师努力营造的诵读教学氛围中,进而养成诵读习惯。
        (二)教师要让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
        学生在诵读的时候,教师应该多培养学生的诵读习惯,好习惯伴随着学生的一生。教师应该让学生在诵读的过程中理解文本,进入文章的意境,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学生在诵读的过程中,应该做到读跟想的结合,让学生可以多发挥自己的想象能力,可以把文章中抽象的内容变得具体、形象。让学生在诵读的过程中边读边思考,让学生深层次地理解文本并能够吸收部分内容,不断启发学生在诵读过程中进行创新。学生在诵读的过程中,还要学会标记生字、词语和句子,遇到同音字、同义词要学会对比和辨别,学习文章的写作手法和技巧,这样才是真正的阅读。同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分析动词、形容词和副词等,让学生在诵读过程中可以反复诵读,每一次的诵读都会有不一样的收获。学生在诵读文章的过程中要让他们仔细品味句子的修辞手法,多学习作者的写作手法,便于在以后的写作中提高写作能力。
        (三)开发校本课程,创设教学情境
        语文教学是国学经典诵读的主要依托对象,通过语文教学的方式也可以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国学经典的知识,感受国学经典的魅力,但仅仅靠课本中的几首诗词、几篇古文是远远不够的。因此,学校应积极寻找拓宽国学知识来源的渠道,其中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开发自己的校本课程,让学生长期被国学氛围所熏陶,从而真正爱上国学,品味国学,运用国学,甚至是传播国学。在开发校本课程和创设教学情境的时候,学校可以根据地区特色,结合当地的文化底蕴,创设最合适的教学内容。我们浙江人杰地灵,历朝历代涌现的文人墨客更是不是枚举,我们的初中学校就可以结合其经典作品开展校本课程。如将陆游、贺知章、骆宾王等人的诗词制作成展板摆放在学校的各个位置,组织学生进行特定篇目的诵读,再结合教师的讲解,使学生能够品味诗词中的意境,用诗词中的“大义”指导自己的行为,健全自己的人格。学校还可以组织与国学相关的活动,以此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从而更加积极主动和深入地了解国学经典的文化内涵,如组织配乐朗诵大赛、汉服日活动等,都能为学生营造更好的学习环境,使学生对国学产生更加深厚的情感。
        结束语
        总之,语文课程最终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教师应重视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并让学生在诵读的过程中养成良好的习惯,学习诵读的技巧和方法,只有这样才能做到真正的诵读。
参考文献
[1]张晓玲.初中语文古诗词诵读教学研究[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教育),2020(14):91.
[2]肖河东.谈国学经典诵读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J].学周刊,2020 (24):146-147.
[3]李法则.关于国学经典诵读与初中语文教学有效整合的探讨[J].天天爱科学(教育前沿),2020(07):74.
[4]金玉娟.经典诵读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分析[J].中华少年,2020 (17):82-83.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