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策略

发表时间:2021/4/9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3月1期   作者:赵克赞
[导读] 进行教学改革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充分激发学生们在学习过程当中的学习兴趣,从而让学生们能够感受到化学的魅力。在初中化学课堂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将枯燥的学习过程变成一个有趣味的课堂环节,从而能够调动学生们学习化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们感受到化学的魅力所在,从而能够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赵克赞    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靖西市湖润镇初级中学  广西  百色  533800
【摘要】进行教学改革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充分激发学生们在学习过程当中的学习兴趣,从而让学生们能够感受到化学的魅力。在初中化学课堂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将枯燥的学习过程变成一个有趣味的课堂环节,从而能够调动学生们学习化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们感受到化学的魅力所在,从而能够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初中化学;学习兴趣;激发策略
中图分类号:G6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001-2982 (2021)3-022-01

        引言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学习兴趣,学生才会主动参与学习活动.化学是一门内容比较抽象的学科,而初中生的思维还处于一个发展阶段,对于部分内容还不能做到很好的理解,在教学过程中,若是教师能够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进行学习,那么学生的学习效率就会有较好的提升,教学效果也能够得到保证。
        一、设置悬念,通过疑问吸引学生注意
        设置悬念,循序渐进,是教师经常采用的一种教学手段,这种方法能够有效抓住学生的好奇心理,不仅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也能使学生的学习层层深入,不断探寻未知的化学世界。
        以“酸和碱”的教学为例.教师可以在开课之初不做任何铺垫,先让学生观察实验。首先,教师可以为学生展示四个装满液体的烧杯,杯子里分别装有白醋、石灰水、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并告诉学生这四种液体的体积完全相同,引导学生观察这四种液体的物理状态。。学生会发现这些液体几乎完全相同,均为透明液体。紧接着,教师可要求学生注意观察自己的操作和实验现象,将另一种液体(紫色石蕊试剂)用胶头滴管垂直悬空分别加入这四个烧杯中,让学生观察烧杯中的实验现象(盛有白醋和盐酸的烧杯中的液体变为红色,而盛有石灰水和氢氧化钠溶液的烧杯中的液体变为蓝色),学生对于产生的现象会感到十分惊奇,但是,此时教师不能为学生解释为什么会产生这种现象。接着,教师将不同于这五种液体的另外一种液体(无色酚酞溶液),用胶头滴管加入到原来的四个烧杯中,学生会发现盛有白醋和盐酸的烧杯中的液体不变色,而其他两种又变为红色.这时教师可以向学生发问:“同学们,通过你们的观察,刚刚的实验现象是怎么样的?”学生回答之后,教师再次提问:“为什么会产生这种现象呢?大家猜猜烧杯中所盛的是什么液体?”学生难免会陷入思考,并会对实验产生浓厚兴趣.教师此时便可以“顺水推舟”,告诉学生实验原理,让学生明白,这是“酸碱指示剂在测定溶液的酸碱性.紫色石蕊溶液遇酸变红,遇碱变蓝,而无色酚酞溶液遇酸不变色,遇碱变红”。
        二、以多媒体图片、视频等方式创设教学情境
        某些化学实验不太方便在课堂上进行,这个时候教师可以采用多媒体以图片或视频的方式展示实验过程。


还有些化学知识点很难,单纯地靠教师讲解学生不容易接受。如果进行实地操作,器材不完善,危险系数高。这种情况,教师也可以利用多媒体为学生播放相关视频,并录制下来,听不懂或不理解的学生可以在课后进行回放。视频播放时教师不可站在一边什么也不管,而应该进行适当的暂停对知识进行必要的补充,在学生有疑问时给予耐心指导,从而使课堂更加顺利地进行。在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的时代,推出了先进的多媒体技术、信息技术,
        教师运用科学技术随时在网上获取所学的教学资源等,用电脑设计视频,教学中以视频的形式展现化学教材知识,播放生动立体的教学内容,能够吸引学生的目光,促使学生认真观看,让学生一边看一边思考视频当中的知识点。这样能使学生注意力时刻保持集中,既能促使思维更加活跃,也能使学生的思考力增强。
        例如在学习化学九年级上册《分子和原子》时,教师可以用给同学们播放视频,向盛有水的小烧杯中加入少量品红,静置,观察发生的现象。同学们看到品红在水中扩散,而且在热水中会扩散得更快一些。从而得出结论,微观粒子(如分子)总是在不断运动着,花香在空气中扩散,湿衣服中的水在晾晒下会挥发以及品红在水中的扩散都是分子运动的结果。受热条件下,分子能力增大,运动速率加快,这就是导致品红在热水中扩散的原因。这样利用多媒体直观展示,能够加深学生的记忆。
        三、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学生对于化学探究的兴趣
        在化学教学过程中有些问题比较抽象对于学生来说可能理解起来比较吃力,这时老师可以借助生活中的实际例子来帮助学生进行理解,是化学中的知识点更贴近于生活,也使得抽象问题变得更加具体形象。学生只有对问题比较理解才能更好地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对于知识点也能够更好地掌握和记忆。
        例如,在以往,高中生只知道一加一等于二这个概念,但是如果我们将一碗水和一碗酒精进行混合后会发现混合后的体积会小于两碗。而对于这种打破以往概念的问题学生往往是难以理解。对于这种现象,老师可以将一碗石子和一碗细沙进行混合,结果发现二者混合之后体积同样会小于两碗。这时老师便可以引导学生对这一宏观现象进行分析,同时引导学生对宏观现象和微观现象进行联系,从而引出不同物质之间的分析间隙的不同。这样一来就很容易解释出酒精和水混合后体积变小的原因。同时老师也可以对实际生活中的一些化学现象提出一些简单问题,以此来吸引学生探索的兴趣。学生通过翻阅资料在掌握这些问题时,便能体验到学习带来的乐趣。老师利用生活中的实际现象引导学生对微观现象进行相应的分析,不仅可以大大降低学生对化学知识点的理解难度,而且还会极大地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结束语
        总之,在初中化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只有学习兴趣提升了,教学效率才有可能提升。同样,只有在兴趣的指引下,学生的学习效率才会更高.因此,教师要从多个方面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参考文献:
[1]张永智.初中化学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策略[J].课程教育研究,2020(36):49-50.
[2]宋方庆.初中化学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策略[J].科普童话,2019(43):37.
[3]黄晓龙.初中化学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策略[J].中华少年,2018(32):90.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