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学为中心"的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改革的思考与探索 吴燕锋

发表时间:2021/4/9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4月2期   作者:吴燕锋
[导读]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模式也发生了深刻变化,尤其随着“以学为中心”教学理念的不断应用,引发了教师对“教”与“学”的深刻思考,教师“教”学生“学”的传统教学体系发生转变,师生间的地位得以扭转,数学课堂有效性显著提升。“以学为中心”中的”“学”即让学生亲自经历学习的过程,引发学生的思考,确保学生的思维得以发散,逐渐养成自主思考习惯,通过“以学定教”,有效提升数学教学的实效性。因此以

吴燕锋   浙江省衢江区东港初中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模式也发生了深刻变化,尤其随着“以学为中心”教学理念的不断应用,引发了教师对“教”与“学”的深刻思考,教师“教”学生“学”的传统教学体系发生转变,师生间的地位得以扭转,数学课堂有效性显著提升。“以学为中心”中的”“学”即让学生亲自经历学习的过程,引发学生的思考,确保学生的思维得以发散,逐渐养成自主思考习惯,通过“以学定教”,有效提升数学教学的实效性。因此以在新课程改革的浪潮中,初中数学教师及时意识到传统教学模式存在的不足,秉持“以学为中心”的教育理念,构建出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
【关键词】以学为中心;初中数学;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001-2982(2021)04-140-01

        引言
        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对初中数学教学提出了更多要求,需要数学教师深刻意识到新课标的内涵,探析“以学为中心”教学理念的内涵,及时转变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模式,以学生为本,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让学生的思维得以发散,主观能动性得以增强,进而全面提升数学教学的有效性。因此,如何在“以学为中心”背景下改革教学模式、扭转师生地位,构建出高效的数学课堂,已成为数学教师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初中数学教学课堂的现状
        新课程改革下的数学课堂强调将学生作为主体,满足学生学习需求和欲望的同时兼顾其个性化发展,且强调“学”,而非“教”。然而在当下初中数学课堂中,教师严重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老师一个人在台上“唱独角戏”,课堂上,学生“沉默”“启而不发”的现象存在,再加上教学理念陈旧,初中数学教学还停留在“你听我讲”的填鸭式教学中,教师只是按部就班的讲解重点知识和概念,剩下的就交由学生自己练习和理解,学生缺乏自主探究的空间,其主体性难以发挥。其次,数学教师大都喜欢采用“填充式”的强行灌注方法,并在课堂内占据绝对主导,更加强调“教”而非“学”,极大的限制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探究能力的培养,长此以往,学生就会出现不愿意去思考、不会去思考的情况,最终限制其思维。因而,教师要深度意识到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学生的“学”,赋予学生自主探究的空间,让学生专注于探究式学习,进而发散学生的思维,培养其自主探究能力,全面提升数学教学的有效性。



        二、"以学为中心"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改革中的应用
        1.利用多媒体技术,注重“导学”
        多媒体技术的出现为初中数学改革指明了方向,借助于多媒体这一介质实现对学生的“导”,让学生能够“学进去”,引发学生的思考,发散学生的思维,有效提升教学效率。例如在初三数学“扇形的面积公式”的教学中,教师首先利用多媒体出示一组校园的图片:操场、教室、草坪、树木、试验田,足球场,然后提出问题:“这些照片是在哪拍到的?”同学们这时积极性大增,纷纷回道:“我们的校园。”教师又问:“你们喜欢我们的校园吗?”生:“喜欢。”师:“那同学们知道圆的计算方法吗?”同学们都学过圆,力课回到道:“知道!”教师又面带微笑问道:“先请同学们回忆一下,到目前为止,我们学习了哪些几何图形的面积?面积公式分别是什么?”学生这时通常会踊跃发言,教师点点头,用多媒体课件出示五个图形及字母公式,继续问道:“学校绿地面积有不规则图形,还有扇形,要想计算出学校绿地面积,需要收集那些数据?”学生积极回道:“要知道校园草坪、树木占地面积。”这时学生基本已经知道教师的教学内容了,教师再利用多媒体展示一组学校绿地图片,让学生用自己的方法解算出图形面积,有的同学通常会用“分割法”将不规则图形割成熟悉的长方形或者三角形,再将两者相加,最终有效计算出绿地面积,然而部分同学难以算出扇形和正多边形的算法,这就需要教师进行详细讲解,探究出扇形公式,通过这样一种实践、“导学”为一体的多媒体教学,让学生轻易的掌握正多边形、扇形的面积算法,真正实现“以学为中心”。
        2.加强教学设计,注重实践探究
        实践探究是引导学生“学”的前提,学生在实践中,能够学会发现问题,自主思考,最后解决问题,让学生的思维能够由浅入深,并通过层次性的教师引导,锻炼学生利用数学思维进行实际解题的能力,对实现学生的综合发展有着重大意义。教师在开展实践活动时,需要考虑到学生的不同基础,确保每一位学生都能听懂,然后将数学和实际生活相连接,设计出以实际生活出发的课堂活动,引发学生的思考,这既可以体现知识的实用性,也可以培养出学生灵活思维的能力,且这种类型设计类型更倾向于理解和应用,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知识的实用性。例如在“统计”知识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可以组织开展一个“保护环境”的公益活动,让学生认真计算或者统计一下,自己一个人一周或者一个月大概要扔掉多少垃圾,然后上升到一户乃至一个学校,而其中哪些是可以降解,哪些又是降解不了的,照此规律发展下去,在30年之后我们的地球会变成什么样子。学生在实践中带入问题,学会思考,学会探究,学会解决问题,且这一过程具备较强的探究性,学生的思维能力也能在此过程中形成。
        三、总结
        在“以学为中心”教学模式下,教师应该要更加突出“引导”“指导”和“辅导”,注重学生的“学”,而非“教”,通过“指导”,让学生经历一个探究、推理和思考的过程,发散其思维,通过自身的作用有效掌握重难点内容,对于学生存在的问题,教师可以给予指导,通过这样一种以学为中心的方式,全面提升数学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吕军政.“以学为中心”的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改革的思考与探索[J].考试周刊,2019(33):83.
[2]赵峰.“以学为中心”的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改革的思考与探索[J].中华少年,2018(03):167.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