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困惑及解决策略

发表时间:2021/4/9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4月2期   作者:刘红光
[导读]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语文课程应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在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提升学生阅读素养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本文着重探究这些问题并提出解决措施。

刘红光   亳州市丹华小学  安徽  亳州  236800
【摘要】《语文课程标准》要求:“语文课程应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在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提升学生阅读素养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本文着重探究这些问题并提出解决措施。
【关键词】浅谈 小学语文 阅读教学中 困惑 解决策略
中图分类号:G6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001-2982(2021)04-170-01

        引言
        阅读能力影响学生的终身学习与发展,随着新课改的深入,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整体语文学习能力,但是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产生了很多阅读教学过程中的困惑,这不利于语文阅读学习效率的提升,为了解决问题,本文分析了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困惑,并探索了解决教育困惑的策略。
        一、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困惑
        (一)文学教育还是文章教育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之中是以“文学教育”为主要的教育目标呢,还是要以“文章教育”为主要的教育目标?这是一个困惑的点。一直以来,在教育目标的设定上,小学语文教师都重视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以此为教育的主要目标。但是素质教育推广以来,文学探索能力、文学素养、文学分析能力逐步成为阅读教学的总体目标,在这个情况下,很多小学语文教师就产生了困惑
        (二)课前预习还是课上阅读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是组织学生进行课前预习,还是直接让学生课堂上阅读课文的效果更好呢?坚持课前预习行为的教师觉得可以节约课堂时间,有利于开展翻转课堂等新的课堂教学模式,坚持课堂上直接阅读的教师则是觉得教学过程中应该保持课文的神秘感,让学生通过阅读来提升学习兴趣。
        二、解决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困惑的策略
        (一)把握阅读灵魂,提高阅读教学效率
        作为当下小学阶段阅读教学的灵魂所在,“以读为本”对于小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提升,有着不容忽视的重要作用。教育大家张田若先生曾说过:“阅读教学第一是读,第二是读,第三还是读。”而通过阅读理解文本的过程,其本质就是学生阅读能力形成的过程,就是学生语言素材积累的过程。从这一角度来说,“读”无疑是小学生接触语文世界最为关键的途径。所以,“读”始终是阅读教学实践活动中不可或缺的关键环节。这里的“读”,并不是少量的读,更不是只言片语的读,而是真正意义上触及所有学生心灵的读。


从本质上来说,阅读始终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即使是相同的阅读材料,不同的学生去阅读,最终的感受和收获也是截然不同的。所以,我们的教师不能强行将自己的理解灌输给学生,而是要给学生以更为宽松的阅读环境、更为充裕的阅读时间,让学生有时间去读、去思考。具体教学实践中,要让学生流畅而有感情地读,在自主学习探究的过程中感受阅读的魅力,从中收获自己的人生感悟。
        (二)构建以文学素养为中心的教育目标语文素养的内容非常丰富,包含语文知识、语言积累、阅读能力、语文学习的方法和习惯等诸多方面。教师必须从阅读入手,去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例如,对于《鲁滨逊漂流记》课文的阅读,不要将重点放到情节、顺序、分段上面,要以这篇文章为主,探寻作者写这篇文学著作的原因、时代背景等知识,进而让学生从这其中感受到资本扩展时期作家的基本思想。教师要将文学的积极意义引发出来,让学生明白虽然这部书的写作背景特殊,但是文章所彰显出来的面对困难积极向上的心态是值得赞誉的和学习的。
        (三)组织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激发学生阅读思维
        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能保证学生自主学习效率的教学方法,学生在这个过程中能建立阅读思维。要想使小组学习有效,小学语文教师就要把握阅读任务设置要具备一定的科学性,难度要适中,依靠学生的认知水平能顺利完成学习任务。例如,进行《桂花雨》这一课的阅读教学时,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将文章进行分段、分层次,然后讨论桂花给文中的主人公带来了哪些美好回忆以及学生对这篇文章的看法。等学生基本解决这些基础问题时再让小组合作讨论一些好词好句中蕴含的情感。
        (四)在课前启思体系中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
        首先,教师要设计导学案,逐步提高学生参与阅读活动的热情和主动性,要充分运用问题教学手段和方式,有效转变过去的教育手段。其次,教师要鼓励学生自己借助工具书进行自我预习。最后,教师鼓励学生来设计导学案,形成学与思的完美整合。这样的设计步骤就是让学生、教师以及文本之间产生共鸣,让学生得到心灵上的交流与沟通,进而净化学生的心灵,提升阅读能力。通过一系列的教学改革,考查了一个学期内两个平行班级的阅读成绩后明显发现,开展课前启思教学模式的班级,学生的阅读成绩不仅提升了,而且独立阅读的能力也有显著提升。总之,拓展教学其本质是培养及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借助多样化、多元化的教学手段,丰富小学生的语文知识,让其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为日后的阅读奠定坚实基础。
        结束语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要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注重情感体验,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为了实现这一要求,教师必须要不断改进当前的阅读教学。本文基于当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存在的困惑,谈了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问题改进措施。阅读教学的内容和方式有很多,但是我们一定要根据现在的情况,选择最适合小学生、最符合语文教学发展规律的方法,更多地去关注学生的阅读体验,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给学生阅读的技巧,如此才能使阅读教学更高效、更深入。
参考文献
[1]苗丽青.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当代家庭教育,2020(32):157-158.
[2]翟荣霞.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问题与改进策略[J].知识文库,2019(21):116.
[3]张丽.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J].华夏教师,2019(29):57.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