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道德与法治教育中学生主体能力培养的措施分析

发表时间:2021/4/9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4月2期   作者:林安源
[导读] 初中生是社会的一员,更是未来社会的主人,需要努力学习,掌握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为祖国建设的更加繁荣、昌盛而努力奋斗。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育中培养学生的主体能力,能够让学生主动探索课程真理,在生活中践行道德理念与法治文明,在自我训练和进步中,成为一个重德守法、品行端正、有能力的优秀学生,真正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综合型人才。文章对初中道德与法治教育中学生主体能力培养的措施进行了具体分析和探讨。

林安源   朝阳中学  福建  漳州  363005
【摘要】初中生是社会的一员,更是未来社会的主人,需要努力学习,掌握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为祖国建设的更加繁荣、昌盛而努力奋斗。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育中培养学生的主体能力,能够让学生主动探索课程真理,在生活中践行道德理念与法治文明,在自我训练和进步中,成为一个重德守法、品行端正、有能力的优秀学生,真正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综合型人才。文章对初中道德与法治教育中学生主体能力培养的措施进行了具体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初中道德与法治;初中生;主体能力;培养措施
中图分类号:G6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001-2982(2021)04-159-01

        在新课改的大环境下,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中,老师要转变教学理念,明确学生是课程感知的主体,也是知识实践、理念落地的主体,要以学生为中心设计课程和教学行动活动,只有这样才能够让学生在自我驱动下完成对道德与法治课程理论知识的学习和行为升华,促使学生道德与法治意识和素养的提高。那么究竟该如何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主体能力呢?下面笔者将根据自身的道德与法治教学经验,提出了具体的培养建议。
        一、引导主动学习,提高认知能力
        传统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普遍存在老师对课程知识讲解,学生被动听的问题,此种以老师为中心的教学范式,与现下新课改要求的以学生为中心教学要求不一致,会影响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既难以保障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效果,也难以让学生真正理解知识。因此,初中道德与法治老师要转变教学的观念,发挥自身的教学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角色,充分凸显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从而将学生带入主动学习之中。
        比如在教学《青春的情绪》一课时,老师不要直接向学生讲解“生活中常见的情感类型有哪些”,而是向学生预留探究“情感”的学习任务。老师可以采取课前问题的方式呈现:1.利用互联网、书籍或者采访身边成人的方式,对情感的类别进行分类;2.哪种情感能够帮助人适应社会,并有利于健康成长。(选择情绪并陈述两个或多个原因)
        第一个问题的完成过程中,能够对学生的掌握获取和整理信息的能力进行培养。第二个问题的完成过程中,学生需要根据已掌握的知识和经验进行多角度的思考,能够为课堂中的发言、讨论和分析做好充分的准备。由此可见,通过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能够实现对学生认知能力、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非常有益于提高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质量。
        二、利用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合作能力
        在培养初中生主体能力的过程中,“合作能力”是一项必不可少的能力,只有学生具有此项学习能力,才会在课堂中自由开放地交流,自主完成对知识的体验、感知和认可。因此,老师可以将创新的小组合作学习方式引入教学中,让学生在活跃的课堂教学氛围中感受合作学习的价值,提高合作学习的成效。



        比如在教学《遵守规则》一课时,在完成基本知识点的教学之后,老师先利用多媒体为学生呈现霸座男、霸座女、霸座婶、霸座兄弟的图片,提出问题:高铁霸座侵害了谁?高铁霸座频出,应如何治理?请你提出合理建议。老师在对学生合理分组之后,让学生以小组的方式对问题以及治理的建议进行讨论和总结。通过各小组讨论结果的呈现,学生们认识到了高铁霸座侵挑战了公民个人利益、社会公共秩序、规则意识等,也分别给出了一些建议,包括如下几方面:①以法律角度,提高违法的成本(改进规则);②严格执行、舆论监督(维护规则);③公民自律(遵守规则)。
        通过对小组合作学习方式的语言,学生在小组交流和讨论的过程中,学生在充分语言表达和思维碰撞中,对问题进行了解决,不仅实现了对学生合作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等的培养,而且让学生感受到了合作学习对自己学习效果产生的积极影响,能够保持学生参与小组探索活动的兴趣。
        三、鼓励学生深度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学生在任何学科的学习过程中,创新能力都是一项必不可少的能力。传统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很多老师都没有为学生预留充分的思考时间,使学生的思想十分有限,既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深层次理解,又不利于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要想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首先,老师要与学生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让学生敢于质疑和观点表达。其次,为学生预留充分的思维时间,并要对学生的思维情况进行及时帮助和引导,为学生创造一个平等、民主的协作环境。
        比如在教学《网络改变世界》一课时,老师可以给学生布置对网络在生活中应用问题和优势的调查任务,让学生在数据收集、调查和案例研究结合起来,不仅能够让学生明确网络是一把双刃剑,还能够让学生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促使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
        四、利用媒体及影视作品,开启学生的课程思维之门
        媒体以及影视资源十分丰富多样,能够以图片、视频等方式向学生呈现道德与法治相关的知识,更容易刺激学生的多项感官,对知识的内涵进行感知,加深学生对道德与法治知识的理解。因此,道德与法治课老师在教学中,要具有对网络资源应用的意识,帮助学生开启道德与法治的思维之门,促使学生自主获取知识技能的提高。
        比如在教学《绽放生命之花》课程时,老师可以在网络中搜集张海迪相关的报告材料,即她从小学到研究生的课程都是在自修。她精修多种医学书籍,在学会针灸之后无偿为家乡人诊治。她还写了多本书籍,并对一些外文著作进行了翻译。通过对这些学习材料的展示,能够让学生对张海迪的坚强、执着、热爱、奉献等精神进行感知,不仅能够让学生在自学中加深学生对这部分知识的理解,还能够让学生学习张海迪的优秀品质和服务意识,促使学生在自学中获得知识的内化和行为的升华。
        总结
        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培养学生的主体能力意义重大,老师要善于借助多种教学模式和教学平台,对学生的各项主体能力进行培养,让学生在学习中不断超越自我,成为一个会学习、会知识内化、会行为升华、会生活中践行的优秀学生,为社会更好地发展奠基。
参考文献
[1]冯辉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模式探析[J].新课程(下).2019(01).
[2]张启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探析[J].新课程(下).2019(01).
[3]查沥波.开展实践教学,力解道德与法治“空”的问题[J].新课程(中). 2018(1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