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祥钊 福建省三明市沙县城关第三小学 福建 三明 365050
【摘要】小学生在解决数学问题时常因考试不清而出现错误,这与学生的思维水平、阅读能力、生活经历和总结能力密切相关。在数学教学中,把握学生的认知特点,采取相应的策略,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可以有效地提高解题的正确率。
【关键词】小学低段;数学教学;审题能力
中图分类号:G6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001-2982(2021)04-155-01
小学低段学习内容较为基础,所涉及的思维步骤较少,学生的学习习惯正在初步形成中,对题目中涉及的关键信息及数量关系找准确,不仅是学生审题能力的重要体现,而且对将来的学习能起到良好的奠基作用。
一、建立“数据”与“文字”之间的对应关系
根据7-10岁学生的心理特点,注意力集中的时间有限,他们在阅读问题时容易全盘吞咽。他们只知道主旨,却不问细节。虽然老师一再强调阅读题在课堂上要“认真细致”,但他们不知道孩子们对这些抽象要求了解甚少,也不知道在独立完成数学题时如何真正“慢下来”。仅仅靠说教很难实现“严肃阅读题”的可操作性。因此,在教学中可以推广“留分”的方法。要求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找出关键词,并画出关键词的圆点。这样可以滤除与问题解决无关的干扰信息,直接与原始“数据”对话。
例如:“最大的一位数与最小的两位数之和是多少?”这道题就需要将文字转化为数学语言,学生在勾画的过程中就实现了这种转换。标注“最大的一位数”为9,“最小的两位数”为10,那么这一段文字信息就转化为数学语言“9与10之和是多少”,它们之间的关系就是求“和”,从而明确利用加法解决该问题。当学生用数字替换汉字时,得到的数量关系就一目了然,这种抓关键字的方法对于找准条件非常有帮助,实践起来方便又快捷,同时能让教师对学生的审题过程监测并进行反馈指导,有利于学生在学习初期克服骄躁,养成良好的审题习惯。
二、明确考查内容,寻找数量间的关系
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用数学思维分析问题。在审题过程中,学生不仅要获取问题中所读到的信息,而且要对问题中已知的量进行比较、整合和思考,探究隐藏的条件,找出量与量之间的逻辑关系,进而解决问题。下学阶段的数学知识也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在分析话题的过程中,一些隐含信息并不明显。在教学中,通过动手操作、绘图、测量等直观的方法,引导学生进行分析,提高学生的自省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例如,“23个杯子,每5个装一盒,最多可以装满几盒?还剩几个?”在学生还未学习有余数的除法时,可以采用画图的方式将每5个圈在一起表示1盒,题目中问“最多装多少盒”也就是看最多圈出了几个5,而还剩下多少个就是看还有几个没有包含在圈内,通过直接观察就能解决该问题。对于后期学习有余数的除法,通过这个过程又能使学生更清晰地认识被除数、除数、商及余数之间的关系。
三、重视阅读理解,根据描述示范指导
首先,在分析题目的相关信息时,教师应引导学生阅读课文和句子,使学生认识到考查题目的重要性。同时,语文学科的审题能力与阅读理解也存在一定的相关性。阅读能力的高低影响着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速度、思维方式和理解程度。因此,它在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方面起着和语文教师同样重要的作用。在阅读中,要加强对关键词语音语调的训练,帮助学生快速识别所要注意的内容,避免话题陷阱。在教学中,听学生对题目意义的描述,不仅给了学生展示数学思维的机会,也给了学生思考的动力。
通过学生的叙述性表达,我们可以发现对主题的理解有哪些方面的偏差,并能给予及时的指导。对于一些理解力较弱的学生,家长可以配合倾听,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的理解力,从而锻炼学生的审题能力,增强对数学术语和文字描述的理解。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看到更多类型的问题,这也有助于思维的发展。笔者将此方法运用到许多学生中,对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效果明显。
四、发散思维,举一反三
一些相似的句型和内容会在学生头脑中产生负迁移,容易导致概念混淆。因此,在教学中,学生要学会识别不同类型的问题,调整和拓展问题,锻炼发散性思维。首先,让学生表达他们对主题的理解,找出问题和条件之间的关系。然后,教师对话题的已知情况或问题进行微妙的调整和改变,以便学生继续分析和比较话题。这样既能提高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又能帮助学生从多角度理解知识的内涵,避免思维定势。
例如,“小明今年8岁,妈妈的年龄比小明多3倍,妈妈今年多少岁?”学生读完题能够分析出“多3倍”就是“多出3个8岁”,但如果将题目改编“妈妈比小明大24岁,妈妈年龄是小明的4倍,妈妈今年多少岁?”初读题目,很多学生不知如何将题目中的问题与条件建立联系,这时可提示学生通过线段图将小明和妈妈的年龄表示出来,发现线段图“妈妈的年龄比小明多3倍”,从而与条件“妈妈比小明大24岁”对应起来,让问题迎刃而解。变式题目通过数形结合的思想将题目隐含条件挖掘出来,使学生更深刻地认识了“倍数”“大小”关系之间的本质联系。
五、沟通生活与数学的联系,积累数学经验
在教学中,既要考虑数学本身的特点,又要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从学生现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贴近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不断沟通生活中的数学与教材中的数学之间的联系,使学生对数学问题有所了解,使生活与数学融为一体。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理解和热爱数学。学生最初的直观体验大多来自现实生活,如了解钟表、镜像、购物、物品的质量和长度、体育竞赛的竞赛制度等,儿童的数学学习内容正逐渐由直观发展到抽象,因此教学也应遵循这一规律,在课堂上再现、解释、描述和演示生活中的场景,学生只有对生活中的常识和概念有了一定的体验,才能更快地融入数学情境,理解题目的意义。
总之,教师需要针对低年级学生的特点采取有效的策略,并长期坚持。教学中要联系生活实际,引导学生明确考试内容,找出数量关系,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阅读理解能力,建立数据与词汇的对应关系。运用适当的方法和技巧,提高学生对题目意义的理解,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而且能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为数学素养的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杨利锋,魏晓梅.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审题能力的培养[J].课程教育研究,2019(42):183.
[2]孙玉萍.培养小学低段学生数学审题能力之我见[J].新课程(上),2019, (10):206.
[3]陶建梅.小学低学段学生数学审题能力的培养研究[J].名师在线,2019, (28):2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