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中创新思维的培养 黄宇宝

发表时间:2021/4/9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4月2期   作者:黄宇宝
[导读] 教育在不断地进行变革,也要求教师要加强在教学中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力度。在小学阶段,我们应该加强在小学数学中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让学生能够具备一定的创新意识。教师在这个教学过程中,要进行一定的引导,鼓励学生能够对问题进行积极的思考和探索,培养他们的独立探索精神,促进他们创新思维能力的提高,因此,在本文中我们对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有效的策略,进一步促进创新能力的发展。

黄宇宝   广西梧州岑溪市归义镇思塘小学  543200
【摘要】教育在不断地进行变革,也要求教师要加强在教学中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力度。在小学阶段,我们应该加强在小学数学中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让学生能够具备一定的创新意识。教师在这个教学过程中,要进行一定的引导,鼓励学生能够对问题进行积极的思考和探索,培养他们的独立探索精神,促进他们创新思维能力的提高,因此,在本文中我们对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有效的策略,进一步促进创新能力的发展。
【关键词】小学数学;创新思维;培养策略
中图分类号:G6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001-2982(2021)04-185-02

        我国小学教学中,需要把握好对有效数学问题的提出,有效的问题可以实现大力的启发作用,领导学生进行有效的思考。众所周知,提问是思考的前提,也是一个特殊的启发突破口,目前已经成为新型的数学教学方法的有效实现途径。鼓励学生寻找数学板块的思考规律,进而对存在疑虑的地方进行提问和思考,进而逐渐解决问题,这是提升小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的重要方法。
        一、启发学生思维,提高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一般来说,有效的数学问题的提出对于启发学生思维有着关键作用,特别是一些启发性的数学问题的提问,这种问题对于在小学数学教学课堂而言,可以在教学过程中融入新的想法,对数学问题进行创新思考。同时,积极引入有效的数学问题对于提问而言,是对教学方法的有效体现,这方面的创新已经成为目前数学知识学习和新媒体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如果教师对数学问题进行积极的分析和总结,指导学生进行思考,或者学生积极向老师提出适当的问题,并且进行思考和解答,这样可以完善相关的问题设计,促进课堂气氛的活跃度的提高,同时这些有效的数学问题的提出还可以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进而提高学习效率。
        二、更新教学观念,刺激学生的思维发展
        面对小学数学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应试教学理念下的教学模式已经落伍,无法满足当前的教学需求。教师应突破传统教学模式的限制,更新教学观念,创新教学方式,以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具体来说,第一,教师必须突破传统教学观念的限制,真正地将课堂还给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课堂主体作用。同时,教师也应充分发挥自身在教学活动中的主导作用,严格把握教学大方向,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再结合实际情况鼓励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帮助学生充分活跃大脑。第二,数学教师应该逐渐从以教材为中心的授课方式中走出来,拓宽课堂教学范围,将数学知识同现实生活中的问题进行有效融合,借助学生熟悉的生活素材、生活场景创建教学情境,促进学生积极思考,实现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第三,优化和转变教学评价。面对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教师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同时,应努力冲破传统“唯分数论”的评价模式,打破统一的评价标准,努力构建一个多元化的评价体系,并结合一定的激励机制,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第四,小学数学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心理状态,帮助学生始终保持积极的心理。小学生进入学校后,在陌生的环境下,教师是其最信任的人,急需教师的帮助、指导和温暖。在这个阶段,教师的一个动作、一次微笑甚至是公平的态度都将直接影响学生对数学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效果。因此,小学阶段的数学教师应该认真倾听学生的想法,通过有效的方式来鼓励和刺激学生的思维发展,给学生提供强大的创新动力。
        三、激发探究兴趣,增强学生创新能力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想有效提高小学数学教学效率,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教师首先要将课堂主动权交还给学生,使学生认识到自己才是课堂的主人翁,能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有针对性地进行知识探索。这就需要教师发挥自身的引导以及课堂活动的组织功能,鼓励学生积极踊跃地思考。教师可以将全班学生划分成不同的学习小组,鼓励学生大胆畅所欲言,同时要鼓励学生自主质疑,大胆发表想法和意见,敢于提出问题。对于提出问题的学生,教师必须要进行及时的表扬和鼓励。如果学生提出的问题不符合实际情况,教师切记不要进行批评或者训斥,应当从侧面引导学生分析问题,使学生充分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从而调整思维方向,更好地进行思考和探索。


对于回答准确的学生,教师要进行及时的表扬和鼓励,使学生感受到提问的自主性和趣味性,从而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质疑探索习惯。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大部分教师都是要求学生进行题材练习此种思维方法,虽然能够在一定时间内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但是却限制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发展,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意识。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必须要立足学生思维发展的全面性,为学生营造和谐统一的课堂教学环境,引导学生由直观的形象思维转变为抽象逻辑思维,进一步挖掘学生的数学学习潜能,也为学生的数学创新能力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例如,在教学概念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开展摸球游戏,并事先准备好一个盒子,里面装满红色球,然后让学生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去摸球。当学生发现摸出来的球的颜色都是红色时,教师再告诉学生盒子内全部装的是红色球,然后提出问题:“同学们,你们思考一下,如果盒子中有1个白色球和9个红色球,你们会摸出什么颜色的球呢?”学生意见不一,此时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再摸一次。学生会发现大部分人摸到的是红球,只有个别学生摸到了白球。学生对于这一结果感到十分的好奇,也会产生知识探索欲望,此时教师在引导学生思考探究问题原因,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四、创设情景,提高思维能力
        小学生的思维没有任何的束缚,他们可以通过自己的思维方式构建自己的精神世界,创造想象的奇迹。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是提高学生数学能力和水平的重要方式,而创设情景,有利于将学生的单向思维变为全方位的立体思维,提高数学思维能力,全面提升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因此在数学教学中,老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感兴趣的方面创设情景,发散思维,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比如一道简单的应用题:四年级的女生人数是男生人数的3/5,女生比男生少8人,问四年级男生人数为多少?同学们运用列未知数解方程可以很快地解答出来男生人数为20人。对于一般的学生而言,这道题已经结束,然而在数学情境里,这道题还有很大的发挥空间。有的同学在解题过程中会设男生人数为X,最后解出来女生人数为“X=20(人)”,所以女生人数为“20-8=12(人)”,而五年级总人数为“20+12=32(人)”,那么女生是男生的3/5,则男生就是女生的5/3倍,如此一来,这道题里面几乎所有的数量关系都已经被清晰地列出来,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全面的锻炼,而遇到类似的题目,无论如何改变,都会很轻易地解答。
        五、让数学生活化,提高实践能力
        数学来源于生活,与生活息息相关,在数学教学中,应鼓励学生去创造有新意的动作方法,从而发掘学生的创造性潜能。例如在准备活动中的徒手准备操,让学生创新出与教师不一样的操;在各类数学小比赛中,自己创新出比赛的规则,注意事项;在游戏练习中,创新出游戏的其他方法,能够做到“举一反三”。
        比如:小王以1米/秒的速度从家里走到学校,比以2米/秒的速度从学校跑到家里多花10分钟,问小王家距离学校多少米?这对于小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里面
(继第185页)需要涉及到单位的换算、未知数等,当学生将结果算出来后,可以两地距离为1000米,小王走要用25分钟,跑要用15分钟,然而我们联系到学生的生活实际,可以将题目进行改变:由于小王出门较晚,先走路程的1/5,然后跑步去学校,问一共花多少时间?虽然这个问题比较复杂,但是它却与学生们的生活相近,而且在实际生活中,很多学生也是用这样的方式来避免迟到,于是他们非常有兴趣运用数学思维来解决这个问题,同时将生活随时变成题目,又通过数学方法解决问题的方式也让学生感到了数学的魅力,极大地提高了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
        综上所述,在目前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找到数学教学中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并意识到创新思维培养的重要意义,通过教学策略的开展从不同的角度给学生们的创新思维能力带来充分提高。
参考文献
[1]贡秋曲珍;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研究[J];北方文学(下半月);2010年07期,45-46
[2]邓剑清.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情境创设探讨[J].数学教学通讯,2020(19):82+88.
[3]李海英;浅谈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J];小学教学参考;2011年23期,78-79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