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低年级数学学具在课堂中巧妙运用的方法研究 代娇

发表时间:2021/4/9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4月2期   作者:代娇
[导读] 在新课改顺利实施的时代背景下,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的理念与方法也发生了极大的转变。为了有效提升教学效率,激发出学生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在小学低年级数学课堂中应该加大学具运用的重视程度。通过将学具科学合理的融入到实际课堂教学中,将可以为学生营造出轻松、愉悦的数学学习氛围,这样就可以为学生思维创造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的提高带来积极推动力,以便为学生数学能力的进一步增强奠定坚实基础。基于此,本文将对小学低年

代娇   湖北省十堰市文锦学校  湖北  十堰  442000
【摘要】在新课改顺利实施的时代背景下,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的理念与方法也发生了极大的转变。为了有效提升教学效率,激发出学生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在小学低年级数学课堂中应该加大学具运用的重视程度。通过将学具科学合理的融入到实际课堂教学中,将可以为学生营造出轻松、愉悦的数学学习氛围,这样就可以为学生思维创造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的提高带来积极推动力,以便为学生数学能力的进一步增强奠定坚实基础。基于此,本文将对小学低年级数学学具在课堂中巧妙运用的方法进行详细的研究,以供相关教育者参考。
【关键词】小学低年级;数学学具;课堂运用方法
中图分类号:G6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001-2982(2021)04-172-01

        在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开展过程中,由于学生具有年龄小、各方面能力不足、活动好动以及注意力不集中等特征,促使其在教师“填鸭式”知识灌输下,将无法真正的理解和掌握大量抽象复杂的公式和概念,进而影响到实际教学效果。在这样的背景下,需要将学具与小学数学教学进行有效的结合,教师可以通过利用学具来发散学生思维,推动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进而在提升学生动手、动脑能力的同时,为其培养出良好的学科素养,以便为学生日后的综合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1、利用学具操作,激发学习兴趣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方法多种多样,其中利用学具加强学生动手操作活动不仅可以使学生处于学习的主体地位,同时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动手操作既是学生认识数的概念的一种重要途径,又是促进学生积极参与、提高兴趣的重要方法和手段。6、7岁的孩子天生好动、好奇心强、注意力持续时间短,对他们来说,动手是一种乐趣。针对这一特点。教师充分利用学生手中的学具,让他们动手摸一摸,摆一摆小卡片以及一些实物等学具,为学生亲手操作创造环境。例如,学习“8加几”时。为了使学生理解凑十法。教师就利用学具操作,放手让学生摆一摆。先在桌上摆8个小圆片,再摆5个,“看一看我们一共摆了多少个四片,怎样列式?你会通过摆一摆小圆片来算一算吗?比一比谁摆得又快又好!”学生一听。兴致高涨,都认真地摆起小圆片,学生也很快找到了口算的方法。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化枯燥的计算教学为具体形象的直观教学,利于学具掌握算理,更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整个教学中,孩子们始终是饶有兴趣地操作活动,愉快地掌握了所学知识,使学习变得自然、轻松、高效。
        2、利用学具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是现代教学论着重强调的一个方面。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加强学具的操作,让学生拼、摆、剪、制作、测量、画图等。有助于学生操作能力的培养。刚进校的学生由于没有接触过学具,我们就让他们进行一些简单的操作,如:拿出一些大小形状不一的三角形、梯形等小木块,让孩子拼成长方形和正方形。随着学习内容地逐步加深,难度加大,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也能得到提升。在每次学习新的内容中。都可以让孩子通过利用学具的操作去理解和掌握方法。这样长期坚持下去,不但使学生在操作中获取了知识,同样也培养了学生的操作动手能力。



        3、利用学具,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小学生的思维正处在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维发展的过渡阶段,特别是低年级儿童,他们的思维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他们的抽象思维需要在感性材料的支持下才能进行。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适当操作学具,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如教学《认识正方形》时,教师让学生充分利用课前准备好的正方形纸,想办法知道正方形的特点,看谁的方法多。有的学生通过测量发现正方形四条边一样长;有的学生通过沿对角线对折、再对折.发现四条边一样长;有的学生用一条边与其他三条边分别相比。发现四条边一样长;有的学生将相对的两条边重合,再将相邻的两条边重合。说明四条边一样长⋯⋯学生通过操作,把操作与思维联系起来,发现了正方形四条边一样长,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4、利用学具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在操作学具的过程中,合理运用好学生手中的学具,对于发展学生的想象力也有很大的作用。如:我在讲“认识图形”时,在学生对所学的图形有了一定的认识以后,拿出一节课的时间,让学生利用手中的各种立体图形或平面图形的学具,进行任意地拼摆。在拼摆的过程中,学生想象力得到充分地发挥,普普通通的学具经过他们的组合变成了“汽车”、“轮船”、“房子”、“风车”等精美的图案。学生在操作学具的过程中,增加了对所学图形的认识,动手能力得到培养,又充分发挥了学生的想象力。
        5、在学具辅助下帮助学生解决具体问题
        在当前的小学低年级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可以运用所学知识进行问题解决是很有必要的。然而,教师需要充分的明确课堂与现实之间的差距,需要引导学生可以将所学知识运用到日常生活中,这样才能全面体现出知识价值。譬如在学习过《克与千克的认识》以后,教师可以开展实践活动来加深学生的理解和掌握。(1)对家中的蔬菜水果进行称量;(2)称量家中的小型碗筷;(3)称量自己的随身物品,如文具、儿童手表等,通过实践动手操作以后,学生将可以清晰的认知到知识学习与我们日常生活和工作所具有的紧密联系。
        6、利用学具能够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学生在进行学具操作的过程中,边操作、边说自己是怎样想的,在操作学具的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如:在进行计算教学时,需要让学生通过摆小棒来理解算理。在摆小棒的过程中,要求学生不仅能摆出来,而且能够说出是怎样摆、怎样想的。如计算25+6,学生要先摆2捆零5根小棒,再摆上6根小棒,要求一共有多少根小棒。就要先把5根小棒和6根合起来,是11根小棒。把其中的10根捆成一捆,再加上2捆小棒,一共是3捆零1根小棒,即:3l根小棒。学生操作完以后,教师要求学生把自己的操作过程说给同桌或小组中的同学听,最后再向全班同学说想法。经过长时间训练,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自然而然地就会得到提高。
        结语
        总而言之,为了全面发挥出学具在小学低年级数学课堂中的作用,需要相关教师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需求以及性格爱好等制定出可靠的学具运用方法,这样才能确保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并促使学生在使用学具的过程中实现学习效率的进一步提高。
参考文献
[1]小学数学教学中学具操作有效性探究[J].张国龙.甘肃教育.2018(10)
[2]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学具应用[J].刘尧兵.小学教学研究.2018 (0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