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前预习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实践研究

发表时间:2021/4/9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4月3期   作者:马军
[导读] 在新课程的背景下,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备受关注。小学生正处于良好学习习惯养成的黄金时期,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应在这一阶段提倡学生展开课前预习,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从而提升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基于此,本文将从合理布置任务、借助微课引导以及加强教材解读等方面阐述小学生数学课前预习策略,希望对课程改革的持续深化发挥出借鉴价值。

马军    淄博市淄川区城南中心小学  山东  淄博  255100
【摘要】在新课程的背景下,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备受关注。小学生正处于良好学习习惯养成的黄金时期,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应在这一阶段提倡学生展开课前预习,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从而提升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基于此,本文将从合理布置任务、借助微课引导以及加强教材解读等方面阐述小学生数学课前预习策略,希望对课程改革的持续深化发挥出借鉴价值。
【关键词】课前预习;小学数学;教学实践
中图分类号:G6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001-2982 (2021)04-010-01

        引言:在数学等对思维逻辑要求较高的学科学习中,高效率的课前预习能够使得学习效果事半功倍。可见,课前预习对于课程教学效率的提升意义深远。所以,小学数学教师应借助多元化的教学手段,促使学生对课前预习产生兴趣并形成习惯,在预习中了解课程的脉络走向,找到自己的问题和不足,并抓准课程重难点,从而在教师正式授课时展开针对性的学习,完善并巩固自身知识体系。
        一、合理布置任务
        整体来说,小学阶段学生的学习能力正处于发展期,虽然他们接受新知识的能力较强,但是自主探究能力相对比较有限。因此,在为学生布置预习任务时,教师务必要保证目标和任务的层次性,既要避免为学生布置难度系数过高的任务,同时也要确保学生在任务完成过程中能够真正有所收获。具体来说,教师应该对新课程标准进行深入研读,根据课程标准要求以及实际教学内容、学生对新知识的接受度等明确预习任务,从而为学生的课前自主预习提供导向,优化课堂教学效果。比如说,在组织学生预习“分数的意义和性质”这一课时内容时,教师首先要结合基本学情为学生发布预习任务单,在任务单中为学生明确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在前情回顾的基础上引出新的学习内容,并要求学生通过几个简单的例子来发现生活中分数的应用,尝试总结分数的应用意义。与此同时,教师可以设置几个难度系数较低的习题,鼓励学生探究并总结分数的基本性质,当学生在按部就班的完成预习任务单时,教师要鼓励学生标记出他们不懂的问题,以便在后续深入的课堂讲解中集中学习,避免在知识体系建设阶段出现明显的漏洞,提升预习的有效性。
        二、借助微课引导
        微课教学模式是伴随信息技术兴起而普及的一种新型教学手段,深受广大师生的青睐,是现代教育体系中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教学模式。在设计数学学科教学方案时,教师可以尝试为学生构建翻转课堂,利用微课视频的形式对学生的自主预习提供远程指导,发挥对学生的导向作用。这样一来,学生可以提前通过观看微课视频来熟悉教师的授课流程,接受教师的正面引导,预习环节将会变得更加高效。比如说,在为学生讲解面积和周长的应用这一知识点之前,教师就可以对学生们日常生活中可能会涉及到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问题进行总结,并将相关例子进行深入解析,录制成微课视频。在视频录制完毕之后,教师要对画面进行剪辑,并配上可以吸引学生注意力的图片和文字,在微信群中分享给各个学生家长,由家长将视频给孩子进行观看。如此一来,学生可以方向明确的展开预习,使得知识预习更为轻松直观。


除此以外,由于小学生对生动有趣的事物更感兴趣,所以教师也可以选择网络上的动画教学资源作为微课视频,鼓励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学习知识,从而充分发挥预习的最大化效益。
        三、加强教材解读
        小学阶段的数学教学内容相对比较简单,教师应注重立足教材开展各项教学工作。近几年来,教材几经改版,设置情况整体更加科学合理。所以,教师要注意对教材中的问题泡泡、特殊情境以及问题推导过程进行总结和归纳,将其整合为学生在预习过程中的优质素材。具体来说,教师要对基础教材进行反复研读,从知识内涵以及教育价值等角度分析各个模块的设置意义,从而为学生建构起更加科学合理的知识体系,引导学生正确预习。比如说,在为学生介绍小数点的相关知识时,教师要注重对教材中所涉及到的问题案例进行加工,并将其整合到预习导学案或者微课视频中,引导学生建立起整数和小数的知识联系。这样一来,学生就会自然而然的去对小数与整数的区别进行比较,从而在比较的基础上实现高效率的预习。除此以外,教师要鼓励学生在预习过程中反复翻看教材,理清教材的知识脉络,思考教材给出的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严谨意识,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自主预习习惯。
        四、注重方法传授
        小学阶段学生对于学习方法和学习技巧的了解有限,所以,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预习的过程中,应重点注意方法和技巧的传授,确保学生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可以快速高效的学习知识。具体来说,教师既要发挥自己的导向作用,同时也要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增强学生对预习的体验感,对学生的后续深层次学习奠定坚实基础。具体来说,在预习设计阶段,教师应深入分析班级内的基本学情,了解各名学生的学习能力,从而在秉持梯度性原则的基础上进行预习设计。在内容方面,要做到适量,过多可能会导致学生认为课业压力过重,而产生厌学心理,而过少则可能会导致学生从心理上不重视,不利于学生自主预习习惯的形成。所以,教师可以给出学生多种灵活的预习方案,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以及个性化需求进行自主选择。比如说,有的学生可能更倾向于对教材知识内容进行浏览,从而标注其中的难点,将精力集中于难点问题的攻克上。而有的学生则更喜欢有计划性的展开预习,在攻克一个个小任务的过程中产生成就感。所以,教师应提倡学生灵活进行课前预习,尽可能让每一名学生都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技巧,真正实现课堂教学水平的优化提升。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高效率的课前预习将会推动后续课程教学顺利开展,对学生知识体系的发展健全以及重点知识的巩固理解具有积极意义。所以,教师应针对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在布置学习任务单、引入微课视频以及强化教材解读等预习模式中进行合理选择,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张洋.课前预习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实践研究[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1(01):293.
[2]邵国明.小学数学课前有效预习能力的培养[J].新课程教学(电子版),2020(23):15-16.
[3]张爱霞.信息技术背景下小学数学课前预习有效性的实践[J].甘肃教育,2020(23):104-105.
[4]马骏驰.关于小学数学高效课堂构建策略的探讨[J].家长,2020(33):71-72.
[5]刘茜.小学数学课前预习中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J].家长,2020(30):17-18.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