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可视化情境下小学数学课堂之重建 张蕾

发表时间:2021/4/9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4月3期   作者:张蕾
[导读] 小学数学教学有诸多培养目标,教师借助多种可视化教学手段,对学生进行数学思维的培养,能够形成丰富学习动机。媒体展示、思维导图、数学实验、平台展示,都能够形成立体呈现,让学生顺利启动数学思维,在反复历练中形成学科认知基础,教师要有创新探索的意识,让数学思维可视化,为学生提供丰富学习内驱动力基于此,本文章对思维可视化情境下小学数学课堂之重建进行探讨,以供相关从业人员参考。

张蕾    辽宁省沈阳市浑南区第一小学  110000
【摘要】小学数学教学有诸多培养目标,教师借助多种可视化教学手段,对学生进行数学思维的培养,能够形成丰富学习动机。媒体展示、思维导图、数学实验、平台展示,都能够形成立体呈现,让学生顺利启动数学思维,在反复历练中形成学科认知基础,教师要有创新探索的意识,让数学思维可视化,为学生提供丰富学习内驱动力基于此,本文章对思维可视化情境下小学数学课堂之重建进行探讨,以供相关从业人员参考。
【关键词】思维可视化;小学数学;课堂重建
中图分类号:G6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001-2982 (2021)04-006-01

        引言
        思维可视化就是教师在教学当中利用图文结合的方式,来使得学生对于学科的知识更加容易理解,使得学科的知识教学充满了趣味性,激发学生对学科知识学习的兴趣,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在小学数学教学当中应用思维可视化教学方法,能够帮助小学生来进行数学问题的分析以及解答,培养小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拓展学生的数学思维,指导小学生能够更加容易地理解数学知识以及公式。
        一、小学数学可视化教学的意义
        (一)活跃课堂氛围
        传统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以文字为主,课堂较为乏味,学生上课时活力不足。而颜色鲜艳和多样的图形比文字更有视觉冲击力,如果采用可视化教学,将知识用动画或图片等形式呈现,教师再引导学生进行讨论,让学生在活动中理解和掌握知识,既活跃了课堂氛围,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二)帮助学生进行知识点的高效总结
        在教学当中教师利用图文结合的方式将抽象的概念以及较难理解的公式进行具体的呈现,使得学生能够对于公式有着更加深刻的认识,对于理论知识做到全面的掌握,并且学生可以在教师的带动下利用图文方式来对数学问题进行分析,帮助学生获得解决数学问题的正确思路,让学生能够高效率地掌握数学知识,拓展学生的思维,让学生能够掌握学习数学的正确方法,让学生拥有学习数学的主观能动性,同时利用图文结合的教学方式,也能够帮助学生进行知识点的高效总结,引导学生构建数学知识体系,加强学生的数学逻辑思维能力。
        二、思维可视化情境下小学数学课堂重建的策略
        (一)多媒体展示让思维立体呈现
        教师应围绕数学课堂教学的主要知识内容或思维训练目标整合信息化教学资源,选择恰当的切入点投放媒体展示。特别是在图形几何知识教学中,采取多角度、多样化的演绎手段,培养学生数学思维的立体性,增强学生空间几何观念。


例如,《观察物体》第一课时教学中,课堂教学主要围绕“三视图”这一核心知识的感知与建构展开。教师发挥信息技术在立体图形知识教学中的优势特点,运用“几何画板”软件,为被观察物体的每个平面都涂上不同的颜色,借助电子白板技术,直接对物体进行推拽、旋转等操作,引导学生分别观察和记录从正面、侧面、上面三个角度的图形特点。信息技术展示摆脱了实物展示过程中学生观察角度不一致、观察效果欠佳的问题,给学生带来更强的直观观察体验。
        (二)加强学生理解知识点间的逻辑关系
        在思维可视化教学中,和上述提到的解题思路异曲同工,所需要的逻辑联系是整合知识点的重中之重。每个知识点单独成立,但是整体就形成了数学,一个知识点一定会联系另一个知识点,环环相扣,最终构成了数学的一整个完整的逻辑大框架。例如在学习三角形分类时,教师根据三角形分类标准的不同,可以将三角形分为两类:按边分类与按角分类。如果只是单纯地运用板书的话,很难让学生去理解这两类的差别,这个时候可以用可视化的小木棍组成三角形,通过小木棍的移动来展示角度和边长的变化,这样可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让学生能更好地理解知识、记忆知识。同时,用小木棍演示可以发现当梯形的上底逐渐缩小成一个点时就会构成一个三角形,那么三角形的面积和梯形的面积就有了一定的联系,这样就可以帮助学生更容易地发现每个知识点之间的联系。
        (三)应用思维可视化帮助学生解决问题
        小学数学教师在进行数学理论知识的教授时,需要给予学生更多的将数学知识应用于实践的机会,将思维可视化应用到生活实践当中,让学生能够做到对于数学知识的学以致用。生活中有很多数学问题,需要小学生借助一定的数学思维去认知,进而转化为积极的探究过程,所以说思维可视化为探究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提供了一种科学合理的探究方法,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由书本知识向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迁移,转化他们的思考方式,将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和自己的思维层次结合起来。例如,教师在带领学生学习“元角分”的相关知识点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课后和父母一起去菜市场买菜,让学生对父母当天买的菜的种类,每种菜的重量以及单价,最后买菜的总共花费等信息进行记录,然后在课堂上引导学生进行信息的分享与讨论。例如教师可以问某个同学:“小花,昨天你和妈妈去菜市场买豆角买了多少斤?豆角一斤多少钱?总共花了多少钱?”从而让学生能够进一步加深对于货币知识的了解,帮助学生更好地在生活中运用数学知识。
        结束语
        数学思维可视化教学中,教师要有创新意识,对学生学习思维有现实理解,从更多直观教具中做出对应选择,为学生提供更多可视化的教学动机,以提升学科教学针对性,提升学生思维成长频度。数学思维培养有章可循,可视化教学是大势所趋,教师针对学生思维实际做出具体设计和组织,能够为学科教学注入丰富动力,为学生思维健康成长创造条件。
参考文献
[1]黄晓玲.浅谈“思维可视化”视域下小学数学课堂之重建[J].家长,2020(28):69+71.
[2]许燕凤.“思维可视化”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读写算,2020(12):71.
[3]薛晓腾.小学数学教学思维“可视化”探讨[J].读写算,2020(01):160.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