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寄宿制学校教师如何避开家校沟通中的雷区

发表时间:2021/4/9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4月3期   作者:海晏
[导读]

海晏   广州市广外附设外语学校
中图分类号:G6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001-2982 (2021)04-070-01

        案例一:教师口头禅竞成为导火索?
        【案例呈现】
        一天,一位家长打电话给老师,“我想知道孩子近段在校表现怎么样?”
        “他好讨厌哦,他好讨厌……”汇报才开始,老师就连说了两个讨厌,然后细数这个孩子的种种不是。这两个“讨厌”,让家长胸口万般难受,后面说什么已然听不下去。放下电话之后,家长意难平,向学校投诉了这位老师,当然不仅仅是这个“讨厌”,家长还将原来就不满的点滴小事一股脑地发泄出来。至此之后,家长、老师各不相让,势不两立。
        【案例分析】
        家长听到老师口中的“讨厌”,犹如万箭穿心。在家长心中,教师是具有大爱精神的“灵魂塑造师”,理应热爱、包容、接纳每一个孩子,包括目前还有这样那样缺点的、学习和习惯暂时落后的孩子,这是一种职业道德,也是一种专业精神;在寄宿学校,教师和孩子相处的时间是在家时间的好几倍,如果老师处处“讨厌”孩子,处处不待见孩子,那自己的孩子每天在校是处于一种多么难过、窘迫的境地啊!
        而老师却觉得百般委屈。“好讨厌哦”是自己的口头禅,对自己的爱人和小孩,也经常这样说。说话随意一些,也是想跟对方拉近关系,家长如此大动干戈,简直不可以理喻。
        【启发与思考】
        一、要敏锐觉察人际关系中的“边界感”
        所谓边界感,就是“我与他人,我与社会之间”如何界定边界。边界感直接影响着我们与亲人、同事、爱人、子女的关系。窄了,自己不舒服;宽了,对方不舒服;太宽了,社会不允许。
        上述案例中矛盾的焦点在于双方心理对于边界感的宽窄界定不一。
        作为家长,老师这个身份是和自己的同事、朋友、爱人是有区别的;认为老师代表学校,老师的一言一行“身正为师,德高为范”,和普罗大众的家长是不同的,是有一定距离的。
        作为这位教师,一是平日说话比较随意,未有顾忌到老师的身份;二是想和家长进入到一种比较亲近、随意的关系之中,给家长传递了错误的亲密距离,破坏了家长心中的边界感。
        二、评价孩子的语言要有度
        人际交往中有一条“人际吸引水平增减”原则,表现为:越来越讨厌我的人,我也会越来越不喜欢他们;越来越喜欢我的人,我也越来越喜欢他们。
        “自我价值保护原则”则告诉我们,人们心理活动的各个方面都存在一种防止自我价值遭到否定的自我支持倾向。
        这两项心理法则是在提醒老师们,在和家长沟通的时候,不要用过于负面的语言评价孩子,如果把握不好这个“度”,就会引火烧身。
        案例二:小视频成为“深水炸弹”
        【案例呈现】
        老师向家长反馈孩子在校和同学的交往存在较大问题——嘴上处处不饶人,手也会有意无意打到对方,引发众怒。家长说:孩子在家挺乖的,每天回到家就写作业,写完作业安静地看会儿课外书,没有发现他有这些毛病呀?
        老师为了证明自己所言非虚,就让全班学生每个人说这个孩子的一件“坏”事,然后拍下小视频,发给家长。结果可想而知,家长怒不可遏,班级一地鸡毛,教师遍体鳞伤。



        【案例分析】
        孩子在家在校的表现不一样,家长没有深刻认识到这一现象,只相信自己眼睛所看到的,这是较为普遍的家长心理。
        教师的本意是希望家长能正视孩子的交往问题,和老师合力进行引导、矫正。抱着“你不信,那我证明给你看”这种简单的逻辑行事,教师未意识到家长看到这种小视频之后的心理,缺乏换位思考的意识。
        【启发与思考】
        孩子的自尊是底线
        在上述案例中,孩子犯错了,同伴一再提及,且当众“揭发”,孩子的心灵会受到创伤,陷在极度尴尬中难以自拔。
        作为家长,已经敏感意识到孩子的自尊遭到教师的无视与碾压,才会大动肝火。
        保护孩子的自尊“底线”,多给他们一点尊严,让他们的自尊和内心有处安放,这是一名教师的最起码“职业精神”。
        如果孩子在校有什么过错或是毛病,不需要用过激的方式来证明。在可以的情况下,邀请家长进校观察,深入孩子的课上、课下,感受孩子的学习习惯、交往情况等。如果情况严重的话,可以调出相关的监控视频,请家长查看。这种方式都比老师自行拍摄小视频更让家长看到客观、真实的一面,不易引爆愤怒。
        案例三:没深入调查就请家长
        【案例呈现】
        女班干管理不听话的男学生,男孩子不服管教,女孩用书去砸对方,男孩被砸到后背,于是到老师处告状。老师掀起男孩后背的衣服一看,嘿!都青一块紫一块了,立即打电话给女生家长。老师认为“先动手打人就是不对”,要求女生写一千字检讨,不写就不给上课。女生觉得自己只是朝对方扔了一本书,并未用力打他,觉得甚为冤屈。不写检讨,老师就让她在课堂上写,不然不能上课。
        家长很配合,来校后赶紧跟老师、男孩赔礼道歉。女生家长看到男孩子的后背的青紫色很诧异,这样的力度和密度,非自家女儿功力所能及呀!于是,家长问男孩这后背是怎么了,有没有做过什么。男孩说,上个周末,因为身体不舒服,父母给自己刮痧了。家长恍然大悟,又联系到老师说“不写检讨就不让上课”的处罚,怒从胆边生,开始义无反顾走向和老师对着干的路了。
        【案例分析】
        站在家长的角度,听闻事件后第一时间赶到学校,这说明了家长对老师教育工作的配合与支持。但是这一份诚意在遭到简单、粗暴的对待后,当初的配合与支持则演变成了愤怒与反抗,原因是老师不问青红皂白,就简单下结论。
        站在老师的角度,“先动手打人就不对”,老师想拿这个女生开刀,给全班一个警告。可惜用力过猛,且未经详细调查,杀鸡儆猴不成,相反让自己身陷囹圄。
        【启发与思考】
        调查不深入,请别轻易请家长
        出现了学生的矛盾,建议首先进行深入的、多方面的调查,不能听信一面之词,不能被表面现象迷惑。当和家长沟通时,我们也有足够的、真实客观的材料、可信的证言证物来佐证我们的观点,让家长心服口服。
        的确需要请家长来校,建议老师们用良好的心态——平等、尊重,恰当的面部表情——微笑、真诚,以及适合的语气——委婉、得体,不是用责备的口吻,而是用商讨的态度,共同的探讨、研究解决问题的方法,争取到家长的合作。
        诸如此类的雷区还有很多。家校矛盾最大的导火索都来自于孩子,他们最忌讳的有:有意无意在班级中暗示这个孩子和大家不一样,大家要与他保持距离;夸大孩子的毛病;对家长的不满,加到孩子身上;对学生言语不当,用严厉的语言吓唬学生,比如“你再这样,我就让你一个人晚上留在教室!”等。
        总之,作为一名寄宿制学校的教师,明晰家校沟通之间的“度”,了解到家长的“雷区”,在平常的沟通中清楚家长的底线,多多换位思考,在尊重的基础上进行沟通,给对方留有余地,才会避免家校矛盾的产生。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