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发表时间:2021/4/9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4月3期   作者:秦刚吉
[导读] 本文主要探讨在小学科学的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此次研究通过查阅相关文献,为本文提供理论基础,文中强调了小学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重要性,指出当前小学科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当前的问题,本文提出要注重学生的动手能力、给学生自由的思考和提问的机会、课堂上多与学生互动、创设情境,引起学习兴趣四个方法,能够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

秦刚吉    青岛市城阳区上马街道张哥庄小学
【摘要】本文主要探讨在小学科学的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此次研究通过查阅相关文献,为本文提供理论基础,文中强调了小学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重要性,指出当前小学科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当前的问题,本文提出要注重学生的动手能力、给学生自由的思考和提问的机会、课堂上多与学生互动、创设情境,引起学习兴趣四个方法,能够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
【关键词】小学科学;探究能力;实施途径
中图分类号:G6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001-2982 (2021)04-057-01

        前言:科学对现代社会的发展至关重要,从航空航天到航海,从国家安全到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一切都与科学的发展息息相关,这就是为什么当今社会科学教育更加重要的原因。科学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小学是科学发展的关键。
        一、小学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重要性
        探究能力是探索科学奥秘的敲门砖,如果没有养成良好的自主学习的能力,就不用提去探索科学的世界了。从小培养孩子的科学意识能够在孩子的心中埋下一个探索未知的种子。  
        二、目前小学科学课堂中存在的问题  
        (一)“灌输式”教学使学生缺乏学习动力 
        在通常的科学教室中,教师使用“灌输式”教学法,一味地将知识传授给学生,让学生背诵,让学生记在课本上,却没有经过脑子的思考。实际上,教师不是在教学生“为什么”,而是告诉学生“是什么”。 通常,在不了解原理的情况下,常常出现学生在上课时虽然认真听讲也细致地做了笔记,而在下课后却会忘记这种现象。 学生的创造力被扼杀在摇篮里,而学生对科学的产生原理一无所知,成为只能应付考试的机器人[1]。
                (二)教学内容与生活实际相脱离  
        日常生活中总结的一切规律被称为科学,可以说,科学诞生于生活当中。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只有将生活与课堂联系起来,才能让学生更容易地理解知识,教师通常只注重书本知识的教学,打破了“科学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的原则,简单、无聊且完全按照教科书内容是不正确的,没有注重学生在教学过程的体验感受,使他们学习的效率下降。
        三、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的实施途径
        (一)注重动手能力
        注重学生动手能力是提高学生探究科学能力的基础条件,是提高学生对课程兴趣的重要手段,也是提高学生探究能力的重要途径。探究的实质是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到科学教学当中来。


科学课程,不仅可以增进学生对科学知识的理解,还可以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思维能力。为了让学生对科学实验更加感兴趣,教师在选择实际项目时,应选择与学生日常生活相关的实验来进行。如果教师寻找的实验没有发生在学生的实际生活中,并且与学生的生活没有任何联系,那么学生将不会理解科学的奥秘,更不会对科学产生兴趣;从实验室到校园,再到家庭,向社会扩展,使学生和家长可以一起参加实验,这不仅为学生提供了许多方面的知识,而且还帮助家长了解自己的孩子,并创造了一个更加和谐的家庭环境。同时,实验材料的选取对于激发学生学习科学兴趣也尤为重要。实验材料的选取应符合方便获得、安全无害、可替代、有趣味性几点[2]。
        (二)给学生自由的思考和提问的机会
        为了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更好地引导学生学习和思考,教师应允许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自由思考和提出问题,学生可以自由思考和提出关于探索小学科学的任何知识。在这种情况下,学生会发现他们感兴趣的很多内容。这样一来,即使没有老师的具体指导,学生也能感受到对这部分内容的兴趣,并积极参与学习过程中来,因此,教师应确保在小学课程的背景下给予学生自由在教学过程中思考可能性和质疑可能性,以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热情。  
        (三)课堂上多与学生互动
        在小学教学中,教师应以学生的学习知识为重,把学生放在第一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因此,教师应积极与学生进行交流指导。在准备课程时,可以询问有关课程条例的几个问题,以便学生可以提前预习本课程的内容,该课程的内容可以基于教科书,但不仅可以基于教科书,可以从生活中寻找答案。然后通过独立思考解决问题,也可以提供交流和讨论,学生也可以在预习教学内容的过程中找出问题所在,然后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专注于回答这样做不仅可以解决学生的学习问题,而且可以优化课堂教学的方法。
        例如,在讲解淀粉时,考虑到学生从未接触过淀粉的概念,教师可以首先在课堂上准备一些含淀粉的材料:面食,土豆,大米,玉米和南瓜,以便使用。在课堂前允许学生预览,然后要求学生在课堂上表达自己的观点,实验后让学生谈论与现实生活有关的淀粉材料的理解,还可以谈论生活中这些食物的口味,以便学生更好地理解力量,对学习科学更感兴趣。 
        (四)创设情境,引起学习兴趣
        情境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使学生更愿意从事教学活动和激发兴趣,在情境教学中,可以挖掘学生的内在潜能,从而发展学生的智力、思维能力和想象力。这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非常有帮助。作为小学教师,在教学中,根据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新事物的特点以及课程内容,可以设计出适合自己的学习环境。为学生提供更全面,清晰的信息,在特定的课堂环境中积极支持学生研究新知识并提高他们的新知识,知识的教育效果非常有帮助[3]。 
        结论:综上所述,在小学教学中,教师应注意教学方法,关注学生在接受知识过程中的体验感受。在选择实验内容时,教师应注意与生活的联系,以激发学生在课堂上的兴趣,进而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真正让学生参与课堂,将学生放在第一位在课堂上,增进学生之间的交流,这是作为小学教育者能够激发学生对科学学习兴趣的重要手段。
参考文献:
[1]张昌明.小学科学教学模式的构建[J].江西教育:综合版(C),2019:78-78.
[2]李菊.小学科学教学方法探讨[J].南北桥,2019:75-75.
[3]于红春.如何进行小学科学教学[J].数码设计(上),2019:290.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