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地理人地协调观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浅谈

发表时间:2021/4/9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1月1期   作者:岳平
[导读] 随着教育改革不断深入,社会越来越注重素质教育,这就要求各学段和各学科教师开展教学工作时采用合理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在高中地理教学中,也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而人地协调观的培养能够为学生形成良好核心素养打下坚实基础,以此需要教师采取合理办法培养高中生的人地协调观。

岳平   河南省平顶山市教育局教育教学研究室
【摘要】随着教育改革不断深入,社会越来越注重素质教育,这就要求各学段和各学科教师开展教学工作时采用合理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在高中地理教学中,也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而人地协调观的培养能够为学生形成良好核心素养打下坚实基础,以此需要教师采取合理办法培养高中生的人地协调观。
【关键词】高中生;地理;人地协调观
中图分类号:G6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001-2982 (2021)01-062-01

        在新课标中,人地协调观是地理核心素养之中的一种思想价值观。人地协调观指的是人类能够准确认识并理解地理环境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人类活动受到自然地理活动的影响、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等理念。当前在高中的地理学科教学中,地理教师需注重培养学生的人地协调观,为其形成良好的思想价值观念以及核心素养打下坚实基础。但实际教学中培养高中生的人地协调观并不顺利,因为有许多因素会阻碍培养工作的开展,这就需要采取合理措施解决这些问题,保证顺利开展教学以及人地协调观的培养工作,为学生全面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一、培养高中生人地协调观存在的问题
        (一)解读课程标准缺乏,没有明确培养目标
        在培养高中生的地理核心素养中,人地协调观是重要组成部分,这是地理学科中核心思想价值观念。但是高中地理教师对于学生的人地协调观进行培养大多流于形式,没有进行深入解读,从而存在培养目标“假大空”的问题,无法使学生深入理解和落实在实践中,难以获得良好的培养效果。比如在对“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内容教学时,主要是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观,但是学生难以理解,很难为培养人地协调观打下坚实基础。
        (二)教材中人地协调观内容少,不具备教学深度
        人教版高中地理教材主要内容有三大部分,分别是自然地理、人文地理与区域地理,必修二和必修三中涉及到了一部分人地协调观概念,基本上是基于区域认知延伸人地协调观知识,没有较为深入的内容。一些教师认为很难依据教材来讲授人地协调观相关教学内容,从而会忽略这一内容的教学,不具备良好的培养强度。
        (三)培养人地协调观的方法较为落后
        因为地理课程具有较强综合性,人地协调观教学通常是口头教育,很难实现观念的渗透培养。当前地理教学方法越来越丰富,但是在培养人地协调观方面的方法还比较落后,没有创新和优化,从而难以获得良好的人地协调观培养效果。
        (四)评价学习人地协调观效果的措施不完善
        在地理学习中会渗透学生形成地理价值观以及情感的过程,由“内隐心理过程”发展为“外显行为”,主要特征是隐蔽性和伴随性[1]。培养学生人地协调观属于意识方面的培养目标,其教学效果比较复杂和多样。


因为课堂存在时空局限性,许多教师重视评价学生掌握和理解知识点的程度,而在评价抽象价值观方面不具备良好的标准与手段,从而教师在培养学生人地协调观是大多流于形式,难以有效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二、培养高中生人地协调观的建议
        (一)明确设定教学目标
        因为培养学生人地协调观的目标较为抽象,会增加制定教学目标的难度。与培养地理实践能力以及区域认知能力等“外显性”目标相比,培养人地协调观比较虚无缥缈。制定具体、细化的教学目标能够使培养人地协调观的目标与实际更加贴合,科学性更强。
        (二)深入挖掘教材相关内容
        高中地理教材中与人地协调观相关的教学内容比较少,主要是通过知识点来渗透学习,但是当前的渗透层次较浅。此外,课堂教学时间有限,为获得优质的培养人地协调观效果,教师应该深入挖掘教材中与人地协调观相关的隐性知识,基于此开展教学工作,在知识点讲解中全面贯穿人地协调观相关内容。地理教师可以应用教材中图表素材引导学生思考。学生在这一过程中能够学习到相关知识,并且能够形成良好的价值观念。比如对“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中”这一课教学时,教材中有很多关于水污染、大气污染、噪声污染以及固体废弃物污染的城市化影响图片,教师可基于此进行讲授,并引导学生思考城市化造成的影响:“为什么城市化发展会造成环境污染问题?这些环境污染问题会产生怎样的后果:如何在城市化中实现人地协调?”学生在接收问题后应观察分析图文,探究人地协调观的内涵,由此探讨城市化的推进以及人类活动对于环境和人类生活产生的影响,从而更深入的理解人地协调观念[2]。
        (三)合理选择教学方法
        在培养高中生人地协调观时,应该使学生深入的理解和认识“人对地以及地对人的影响,还有人地协调发展”。因为学生的知识表征以及认知效果不同,可充分运用身边教学资源来认识人地协调观相关内容,选择丰富的教学方法来提升教学效果。
        (四)丰富教学评价方式
        人的行为倾向以及思想态度会受到价值观的影响,因此教育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价值观。人地协调观属于培养价值观的目标,这一形成过程处于内显状态,无法直接进行评价,但表征方式为外显的。对学生形成的人地协调观进行评价,可在行为习惯以及言语表达等多方面展开,将评价方式进行丰富。对布置的人地协调观作业进行考察,以口头提问、实践活动和学生互评等形式来评价。
        结束语
        为了达到素质教育的要求,培养高中生的地理核心素养,需要地理教师注重培养学生的人地协调观,因为这一观念是核心素养中一种重要的思想观念,能够为核心素养培养打下坚实基础。需要教师掌握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结合这些问题制定合理解决策略,保证有效开展地理教学,培养学生人地协调观,促进学生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学,宋仁峰,黄秀英.高中生人地协调观素养的测评探究[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9(15):64-67.
[2]王雪纯.高中生地理人地协调观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浅谈[J].地理教学,2018(7):13-15.
本文系河南省教育科学规划2020年度一般课题《高中生地理核心素养人地协调观培养策略研究》课题批准号2020YB0945的研究成果。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