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科学教育课程实施策略的抉择

发表时间:2021/4/9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3月1期   作者:黄邦雷
[导读] 初中科学涉及生物、物理以及化学三大学科,由于这三大学科都具有一定的实践操作性,因此在初中科学教育课程上教师需要给予学生更多的自主思考和探究空间,促使其能够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深化对学科知识的感知,进而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以及科学素养奠定良好基础。本文将对初中科学教育课程的实施策略进行抉择。

黄邦雷    温州市绣山中学  浙江  温州  325000
【摘要】初中科学涉及生物、物理以及化学三大学科,由于这三大学科都具有一定的实践操作性,因此在初中科学教育课程上教师需要给予学生更多的自主思考和探究空间,促使其能够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深化对学科知识的感知,进而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以及科学素养奠定良好基础。本文将对初中科学教育课程的实施策略进行抉择。
【关键词】初中;科学教育;实施策略
中图分类号:G6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001-2982 (2021)3-027-01

        1 引言
        在当期素质教育的要求下,传统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已经不再适用于当前的初中科学学科教学,而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能够更好地让学生在相互探讨、交流互动的过程中提升学习的自主性,进而为提升对初中科学学科的认知、培养核心素养奠定良好基础。因此本文将从生物、化学以及物理学科着手,对教育开展的实施策略进行分析:
        2 新课程标准下初中科学教育课程实施抉择
        2.1 自制教具,增强探究意识
        在教师引导学生自制教具的过程中,学生能够更好地感知生物实验中的实践内容,同时能够将注意力集中于生物实验活动现象探究中,进而为提升生物课程开展的趣味性奠定良好基础。例如在教学《常见的植物》一课中开展“种子的呼吸作用放出二氧化碳”的教学实验,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对教具进行制作,以此达到观察种子反应的效果。由于传统的实验教具难以为种子提供必要的水分,同时在漏斗的出口使用棉花塞的方式使得二氧化碳出现逸出现象,由此将导致生物现象观察的结果难以得到凸显。而在自制教具的过程中,学生可以通过利用2个注射器、2个烧杯,60粒固体氧珠(用于提供氧气),2条软管,4个长尾夹作为材料对原始教具进行优化,进而使得观察的精准性得到提升。通过自制教具的方式能够更好地缩短实验时间,同时通过注射器横置的方式能够为种子提供更加适宜生长的环境,为加速其呼吸作用奠定良好基础。期间注射器的使用也能够更好地防止二氧化碳出现逸出现象,进而为后续的气体融入石灰水提供较高的浓度,这也将更好地提升对生物现象的探究。通过自制教具能够更好地加深学生对实验过程的细节的理解和记忆,同时也能够使其在自制教具中深化对生物知识原理的认知,进而为调动其探究积极性奠定良好基础。



        2.2 小组合作探究;深化化学教学模式
        为了更好地优化小组合作的效果,可以将班级上不同学习层次的学生进行混合分组,进而使得探究的积极性能够得到提升,一般情况下合作小组主要由四到六名学生组成,在合作研究的时候需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以探讨多个方向的相同化学问题,尽可能在研究合作期间获得其他的最佳解决方案。这种在课堂研究合作的教学方式,有助于促进小组成员可以积极投入到学习探究中,并在讨论相关改善意见的交流中得到知识的提高和学习的进步。尽最大可能在课堂的建设中充分反映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平等关系,并突出了学生在化学课堂教学中的主体能动性。在分组讨论探究的时候,还能够极大促进学生主动参与,进而为加深他们对课堂教学内容的理解奠定良好基础。例如在九年级上册《物质的分类》一课的教学时,可以向学生分发氯化钠、硫酸、氧气、醋酸、氯气、氧化镁、高锰酸钾等化学物质,由此指导不同小组成员通过合作的方式对其化学性质以及化学式进行整合,以此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对不同属性的物质进行分类,进而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
        2.3 深度物理探索实验,激发创新意识
        在问题提出以及实验操作的过程中,初中物理教师需要指导学生积极对物理现象进行分析,将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验操作结合起来,为推动学生思考探究问题奠定良好基础。在实验的过程中通过一步步引导学生进行问题探究和解答,使得学生能够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完成实验操作,进而得到实验结论,在这个过程中对学生实验素养进行培养。期间物理教师可以将提问的方式贯穿于整个探究过程,引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供明确指向,同时也能更好地激发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因此初中物理教师需要充分把握提问的时机,通过合理的方式提升学生参与课堂的热情,进而为实现教学目标提供保障。在物理教学时,物理教师要积极地引导学生将探索未知事物的欲望激发出来,让其在问题中找出关键点,进而以更快的速度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其次,在进行提问方式上可以采用创设情景的方式,让学生更好地理解问题出现的具体环境,更好地激发探索新事物的热情。例如,在对七年级下册《光的反射和折射》一课讲解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使用家中的金属勺子,把它当作凸面镜或凹面镜,然后观察这种成像规律,以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或者,在学习七年级上册《升华与凝华》一课时,可以借助于带水的塑胶瓶,把它放进自己的冰箱内速冻,待一段时间后将它取出,就会发现“露”和“霜”。这类有趣的实验可以促进学生形成创新思维。这种探究活动既提高了学生的合作沟通能力,又有效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科学精神素养,促进学生能够在直接实验操作中感受物理世界的独特魅力,体验到物理实验的神奇,提升学生对于物理学习的深度探索。
        3 结束语
        总而言之,初中科学包含了生物、物理以及化学三方面的内容,因此在教学策略的选择中就需要基于学科教育特点优化教学方案设计,进而使得整体课程教学效率得到提升。教师在初中科学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更加需要给予学生更多的自主探究实践空间,进而为提升整体的科学素养奠定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1]张国花.浅谈自制教具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J].学周刊,2020(12):98-99.
[2]王晓燕,.初中科学教育课程实施策略的抉择探讨[J].求知导刊,2018,0(1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