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发表时间:2021/4/9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4月3期   作者:王艳军
[导读] 阅读是人类社会生活中所进行的一种高级和复杂的认知活动,是人们获取知识的重要手段。阅读不仅仅是对书面言语材料的理解和感知,还是人们将内容与自身的兴趣爱好和情绪情感联系起来的重要途径。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社会逐渐朝着信息化和数学化的方向发展,所以学生必须要具备良好的数学阅读能力。本文主要分析了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初中生的阅读能力。

王艳军   中交兰坪新时代希望学校
【摘要】阅读是人类社会生活中所进行的一种高级和复杂的认知活动,是人们获取知识的重要手段。阅读不仅仅是对书面言语材料的理解和感知,还是人们将内容与自身的兴趣爱好和情绪情感联系起来的重要途径。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社会逐渐朝着信息化和数学化的方向发展,所以学生必须要具备良好的数学阅读能力。本文主要分析了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初中生的阅读能力。
【关键词】初中数学;阅读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6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001-2982 (2021)04-077-01

        随着我国初中教学体制的深化改革,初中数学教育逐渐向综合素质培养方向发展,教师不仅要提升学生的数学基础知识,还要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学习能力,让学生数学核心素养能够稳步提升。具体来讲,初中数学老师需要从传统的知识灌输式教育改革为素质综合教育,培养学生数学阅读能力,让学生能够正确的理解数学习题条件,理清数学习题内在逻辑思维顺序,进而在学生习题练习或数学知识学习过程中发挥自己综合能力。
        一、充分利用教材,给学生提供阅读机会
        阅读是一种学习形式,是学生必备的素质之一。可以加深理解能力培养认知。很多教师没能充分利用教材,课堂上先是深入浅出、声情并茂地讲解或师生共同讨论,之后是学生做课本练习题、总结、布置课下作业。一节课就这样结束了,忽略了学生阅读教材的环节,仅仅把课本当成习题集。其实教材是学生学习内容的来源,是一个模板。我们应重视这一环节,在教师讲解师生共同探讨之后,先让学生通篇阅读教材,回味、消化、反思,再做练习,完成其他环节。久而久之,学生的阅读意识就会增强,阅读能力就会逐步提高,自学能力也就随之提高。
        二、教授学生阅读方法
        (一)着重捕捉内容中的信息
        数学语言本身带有数学特色,加上数学学科本身属于逻辑性较强的学科,数学语言相对精练,较难理解。数学语言中,大多数信息是有用的信息,需要对整个条件内容进行概述,这样一来,数学语言与语言间的联系减少,对学生的理解有更高的要求。由于数学语言中有诸多条件,学生很容易忽略数学阅读文本中的关键条件,导致文本无法与知识相连接,许多学生一直未掌握数学阅读的精髓,与无法敏锐地找出文本中的信息和对知识不熟悉有较大关系。而着重捕捉内容中的信息是学生在阅读时的首要步骤,学生提高对信息内容的关注度,找出文本中的信息,才有助于推进阅读工作,解决实际问题。在此过程中,教师必须重视对学生进行该内容的教学,引导学生在数学文本中找出关键信息,提高学生对信息的敏锐度。
        (二)培养学生转化和互译的能力
        由于数学学科的特殊性,数学文本通常由符号、文字、数字和图像共同构成,每一项都在文本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而正是这些符号和图像增加了学生的阅读难度,学生在转化和互译过程中常常出现问题,这些问题也使得学生无法提炼出文本的正确信息,导致理解的偏差,也影响数学问题的解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将数学文本的几大构成元素作为教学重点,着重培养学生的转化能力和互译能力。比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自行作图,并尝试用数学语言将所绘制的图案阐述出来;也可以直接让学生根据图像和问题写出问题的答案,锻炼学生快速思考的能力。同时,对一些学生经常出错或记忆难度大的公式,教师应在课堂上重复提及,提高学生的重视度,提高学生的记忆效率。此外,教师还需要培养学生互译的能力,比如在三角形中,有一条适用于等腰三角形的三线合一定理,教师用几何符号展示该定理,再要求学生用数学语言描述,或者先用数学语言描述,再要求学生转换为定理,通过互译的方式让学生掌握数学定理和数学符号,使阅读有迹可循。
        (三)培养学生揭示隐含条件的能力
        数学题目和答案中的文本往往都具有抽象性,需要深究才能厘清文本中的规律,要求学生必须掌握揭示隐含条件的能力,在阅读时找准题目中的深层含义,从而把握住题目中的所有信息,提高做题的正确率。教师需要培养学生的信息发掘能力,在平时做题时鼓励学生多找出题目中的数据关系,不仅立足于题目本身,还深入题目中。比如:在几何图形中,根据题目所给的条件,除了证明题目中的线条和角度关系外,图像中也包括其他未要求求出的条件,教师需要鼓励学生发掘这些信息,引导学生在做题时发散思维,提高对数学文本的关注度,从而提高数学能力。
        三、注重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的培养
        我们发现学生在考试或作业中经常会出现不按照题目的要求答题的现象,而通常我们都把这些情况归为学生粗心马虎,其实根本的原因是因为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而造成的。学生在做题时往往因为急于答题而忽视了认真阅读,阅读时只是粗略的一晃而过,所以经常漏字或不读完整个题目,对题目的要求不了解就答题了,更有甚者甚至不阅读,只凭着题目的形式来判断就答题。例如某些判断题,题目的要求是对的打“√”(没要求错的打“×”)。像这样的题往往有80%的学生在做的时候是对的打“√”,错的打“×”,因为在学生的定势思维中判断题往往是这样要求的,所以他们往往根本没认真看题就下笔做了。有些题目会附有一些额外的要求,通常用小括号括起来,而这些要求往往也是学生在阅读时容易忽略的。由此可见,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何等重要。习惯的培养要从平时的点滴抓起,平时在讲解例题或讲评练习时都要注重让学生先阅读,读完后还应该让学生说一说题目的要求是什么,对一些有特殊要求的题目老师还要重点强调,引起学生的重视。每次考试针对学生因为读题原因而造成失误的,都因该提出来分析原因,让学生深刻意识到阅读的重要性。
        结语:
        总之,在初中阶段的数学教学当中,不断的培养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是非常关键的。这样能让学生更好的提升解题能力、表达能力等等,让学生的数学学习事半功倍。
参考文献:
[1]蔡小兵.谈初中数学的错题本的有效运用策略[J].学周刊,2021(11):93-94.
[2]杜建委.关于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策略的研究[J].天天爱科学(教育前沿),2021(05):165-166.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