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如何是“好”——从新课标来看道德与法治课堂评价标准

发表时间:2021/4/9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4月3期   作者:吴媛媛
[导读] 新课改以来,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的探索从未停止过,什么样的道德与法治课堂才是好课堂,其评价标准是什么?本文试图从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解读入手,结合自己的日常教学实际,提出道德与法治好课堂的评价标准:选材贴近学生生活、立意靠近时代脉搏、课堂带动思考实践和课后学生心有所得。希望本文的探讨能够对新课改下的课堂探索提供一点参考。

吴媛媛   西安高新一中沣东中学
【摘要】新课改以来,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的探索从未停止过,什么样的道德与法治课堂才是好课堂,其评价标准是什么?本文试图从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解读入手,结合自己的日常教学实际,提出道德与法治好课堂的评价标准:选材贴近学生生活、立意靠近时代脉搏、课堂带动思考实践和课后学生心有所得。希望本文的探讨能够对新课改下的课堂探索提供一点参考。
【关键词】初中道德与法治  课程标准  课堂评价标准
中图分类号:G6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001-2982 (2021)04-098-01

        课堂评价是日常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的指挥棒,对老师们的日常教学工作起着重要的引导作用。“目前,我国对初中道德与法治课课堂评价标准不够科学,”“课堂评价标准难以发挥出自身应有的作用,课堂评价的质量得不到必要的保障”。[1]在实际教学中甚至会遇到对于同一节课,各位老师褒贬不一的情况。那么,到底怎样的道德与法治课堂才能称得上是好课堂呢?本文以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三课第一框题《维护秩序》这节课堂为例,通过对课程标准的解读,从课堂选材、课堂立意、课堂活动、课后学生所得四个方面对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评价标准进行探讨。
        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性质界定是这样的:“思想品德课程是一门以初中学生生活为基础、以引导和促进初中学生思想品德发展为根本目的综合性课程。”[2]这门课程的特性表现为思想性、人文性、实践性和综合性。根据课标阐述,结合自己的日常教学,我认为一节好的道德与法治课堂至少应该具备以下四个特点。
        一、选材贴近学生生活
        “思想品德是人在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实践过程中逐渐形成的。”[1]对初中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同样如此,这就启示我们在进行课堂教学时,选取的素材应尽量来自于学生的日常生活。在他们的日常生活中发现成长的美好,一起面对成长中的问题,为初中生正确认识成长中的自己,处理好与自己、他人、集体、国家和社会的关系,提供必要的帮助。
        在《维护秩序》这一堂课中,课堂选取的素材是学校就餐状况的讨论。首先,教师播放一段午饭时食堂的就餐状况视频,然后四人一小组(一位记录员,一位发言员),展开讨论:如果初中所有年级一起吃饭,会怎样?会造成哪些影响?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状况?在学生热情洋溢的讨论和发言过后,这节课的难点不攻自破,师生们顺其自然得出“无序”出现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每个人都各有其需要,又不能很好地处理好彼此间需要的关系。每个人都有生存发展的需要,大家只有有序地占据一定的社会资源和承担责任,才能避免混乱、减少障碍、化解矛盾,从而提高社会运行效率,降低社会运行成本。我们正常的校园生活需要秩序。
        二、立意靠近时代脉搏
        引导和促进初中学生思想品德发展是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根本目的,单纯停留在学生日常生活中的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是不够的,好的道德与法治课堂一定能够将学生的目光从自己的身边引向更远的地方,落实理性思维、社会责任等学科核心素养。
        在《维护秩序》这一堂课中,课堂导入环节以一段抗疫视频播放开始,将2020年整个国家的抗疫工作作为课堂学习背景。


在引导学生对校园食堂就餐秩序进行思考之后,由校园生活转向国家:“小到我们校园里的吃饭,大到整个国家的管理,都是一样的。我们国家在疫情期间,为了保证同学们安全有序上学,让大家上学前,排队接受体温检查并保持一米距离;为了保证国民的安全,让大家在公共场合佩戴好口罩,这些秩序井然,为我们国家抗疫工作取得阶段性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所以我们说社会的正常运行需要秩序。”
        在接下来的社会规则如何维护社会秩序的教学中,用疫情期间校园食堂的规则以及2020年1月30日,周某违反疫情期间的社会规则引出结论。在最后的结课环节,教师点明:“2020年的这场疫情,让我们感受到祖国温度的同时,也让我们认识到生活在有秩序的国度里是幸运的,生活在井然有序的环境中是幸福的,而这份秩序需要每一个人的维护。让那就从此刻开始,自觉遵守规则,坚定维护规则,创建美好生活。”
        三、课堂带动思考实践
        坚持正确价值观念的引导与学生独立思考、积极实践相统一是课程的基本原则,要贯彻好这一原则,课堂教学在原有的引导学生思考的基础上,应加入适当的实践内容。
        在《维护秩序》这堂课中,处理“维护秩序靠规则”一目时,延续前面秩序重要性的讨论,继续提问:“社会秩序这么重要,那我们怎样来维护社会秩序呢?以我们的食堂就餐为例,为了让我们的就餐体验更佳,你觉得还可以怎么做?”
        学生给出了很多具有可行性的措施,比如:在学校分年级错峰就餐的基础上,同一年级12个班可以也实行错峰就餐,前后相差5-10分钟;加强食堂就餐秩序的管理,派学生会成员在食堂值岗检查,检查结果记入班级量化评比中等等。教师顺势提出,课后大家想办法将这些建议反映给学校,以解决实际问题。这样的课堂,在引导学生思考与实践的同时,也在引导学生成长为一名负责任的公民。
        四、课后学生心有所得
        “思想品德课程旨在促进初中学生道德品质、健康心理、法律意识和公民意识的进一步发展,形成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2]一堂好的道德与法治课的必备条件,一定是学生学过之后脑海中有留存的东西。课堂活动精彩热闹,课堂结束之后留存在脑海的东西也应是深刻丰富、打动心灵的。
        在《维护秩序》这一课的结课环节中,老师引导学生借助板书提示,为大家讲述本节课所学,在第一位同学讲述的基础上,其他同学进行补充。这样的环节设置,对学生而言,有利于学生回顾知识,深化理解,在潜移默化中让课堂所学入脑入心;对教师而言,有利于教师了解自己的教学效果,为下一节课的学情掌握提供了便利。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在课程标准的指导下,一节好的道德与法治课堂离不开贴近学生生活的素材、靠近时代脉搏的立意、带动学生思考实践的课堂活动和学生课后的心有所得。路志升老师提出“评价过程需要从人道主义出发,尊重教师,珍惜资源并培养学生。”[3]沿着这样的思路,希望我们的课堂评价在促进教学资源充分利用的同时,更能够促进教师和学生的双重发展。
参考文献:
[1]郭一峰.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的课堂评价研究[J].科技资讯,2020,18(15):91-92.
[2]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3]路志升.浅谈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评价的有效性[J].考试周刊,2020(15):103-104.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