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贵有疑 厚积薄发——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策略分析

发表时间:2021/4/9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4月3期   作者:潘小娟
[导读] 小学生在小学阶段逐步形成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想,这是该阶段最主要的教学任务。在小学中,小学生在中高年级段时,逻辑思维逐步发展,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和发展的过程中,问题意识是关键的因素。问题意识是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数学教师需要重视的点。小学数学教师如何有效地培养小学生的问题意识是一直以来广大教师关注的热点话题,基于此,本文将对此进行策略分析。

潘小娟   河源市源城区越王小学  517000
【摘要】小学生在小学阶段逐步形成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想,这是该阶段最主要的教学任务。在小学中,小学生在中高年级段时,逻辑思维逐步发展,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和发展的过程中,问题意识是关键的因素。问题意识是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数学教师需要重视的点。小学数学教师如何有效地培养小学生的问题意识是一直以来广大教师关注的热点话题,基于此,本文将对此进行策略分析。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问题意识;培养策略
中图分类号:G6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001-2982 (2021)04-132-01

        引言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起到串联作用的是“问题”,“问题”是将数学中的每一个知识点连接起来的重要因素,也正是因为问题的存在,我们的社会才会在历史的长流中不断进步。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是其思维方式改变的重要转折点,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只有积极发现问题,再去思考问题,学习才会取得进步,并且学习的过程才是主动的、有意义的。因此,问题意识的培养和提高对于教师和学生都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必须给予必要的关注和重视。
        一、营造和谐氛围,构建问题意识环境
        在我们我们的观念和印象中,大多数数学教师都是非常严肃的形象,很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与学生形成了明显的“师生界限”,导致学生在看到数学老师进入教室的那一刻,就马上进入了紧张的状态。这样的师生关系以及教学氛围是不利于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的,倘若每一位学生在课堂上都绷紧了每一根神经,那么他们在课堂上只能一味地遵从教师的意愿,按部就班地学习,不会有自己的思考,学习也是被动的【1】。面对这样的教学氛围,数学教师应当主动接受新鲜的事物,在课堂中以更加轻松、愉快的氛围进行教学,例如引入游戏、字谜、朗诵等,并且学生在犯错时教师应当报以包容的态度,原谅学生无心犯下的错误,并帮助学生改正。这样一来,教师巧妙的教学方式,为学生创设出高效率的学习环境,有利于学生积极学习。
        例如,教师在教学青岛版二年级上册《看魔术—乘法的初步认识》时,可以以这样的方式进行教学。首先,教师在导入阶段可以教材中的动态情境图,利用变魔术的情境吸引学生,观看结束后,请学生举手发言“在观看的过程中你发现了什么数学信息?你想提出什么数学问题?”这个问题的答案不是唯一的,学生之间存在差异,因此提出的数学问题也不尽相同,当学生提出与教材不相符的数学问题时,只要是合理的数学问题,教师都应该给予及时的评价和表扬以这样的方式进行教学,学生的思维会更加发散,也会更加积极地思考问题。
        二、创设问题情境,鼓励学生形成问题意识
        数学与生活息息相关,紧密相连,每一个问题的发现和提出都是因为生活中产生了这样的实际问题,为了方便今后有效地解决类似问题,因此,我们需要将其集中地进行学习【2】。


数学源于生活,学习数学也离不开生活,所以教师在上课时不能远离现实生活,只有紧紧地贴合实际生活,教学目标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才能得以实现,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注重创设具体的情境,这样不仅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还能为知识点的产生找到一个完美的寄托点。对于创设良好的数学教学情境,不同的班级和个体的学生会有不同种适用的方法,教师应当在了解学生整体情况的基础上,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尽量要以学生们当下喜欢的事物为教学情境,再引导学生在具体的情境和问题中积极地解决问题。
        例如,教师在教学青岛版三年级上册《动物趣闻—克、千克、吨的认识》时,可以采用这样的数学情境作为教学内容。认时三个重量单位是一个层层递进的过程,教师在教学完克、千克的教学内容后,学生对这两个重量单位都有了直观的认识,知道了一克、一千克是多少的问题。在带领学生认识吨时,教师可以以“曹冲称象”的故事引入,以此来将吨的概念呈现给学生,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可以用怎样的方式称出大象的重量,这样有趣、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是小学生喜闻乐见的,经过听故事、主动思考等过程,学生对“吨”的认识就会更加具体。
        三、鼓励“不同”,培养发散式思维
        在数学领域,一个问题的最终答案是唯一的,但是解决问题的方式却是不唯一的,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该以积极的态度应对与他人不同的解题方法。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有部分教师因为教学任务较重,需要同时兼顾多个班级的教学,因此,作业的批改量也会较大, 教师的工作“数量”是提升了,但与此同时,教师的工作“质量”却下降了,有些教师以参考答案为标准,在批改过程中忽视学生不同的方法,于是这样的反馈给到学生时,学生的思维逐渐受限,在今后的学习中也很少以不同的方法解题。这样的做法是不正确的,非常不利于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并且也会使学生的思维受到限制,创造性思维难以激发和培养。作为教师,应当尊重学生之间的差异,当学生以不同的角度解题时,需要细心地给予学生关注,明白学生的解题思路,当学生产生更加简便、高效的解题方法时,在班级内可以让其他学生向该学生学习,并且对善于思考的学生教师要进行表扬或是奖励,以此来激励学生。“一题多解”的方式能有效培养学生发散式思维,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将其作为教学内容。
        例如,教师在教学青岛版四年级下册《快乐农场—运算律》时,教师引导学生观看情境图后可提出“一共需要购买多少树苗”的数学问题,由于教材中有多种树苗,因此学生在思考时会有不同的计算顺序进行解决。无论学生先计算哪一部分,最终的结果都是相同的。唯一不同的是学生在解决问题时的思路,教师面对这样的情形时,应当鼓励学生以不同的方式计算,用不一样的思路解决相同的数学问题。学生在课堂中能够了解和学习到其他同学的长处,以此弥补自己的思考问题过程中的局限。
        结束语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有针对地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至关重要的问题,教师们都应该有高的重视度。教师要用正确、科学的方法加以提高,寻找适合学生的方法。可以通过营造轻松和谐的教学氛围,创设教学情境,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等方式,逐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问题意识,为中学阶段的学习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1]丁一君.探究问题意识背景下的小学数学教学策略[J].天天爱科学(教学研究),2021(01):161-162.
[2]张敏.让课堂不再沉默——小学数学教学中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刍议[J].小学教学参考,2020(35):78-79.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