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文言文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发表时间:2021/4/9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4月3期   作者:刘阳
[导读] 2019年秋季学期,部编版语文新教材全面使用。新教材从三年级开始选编文言文,以学生相对熟悉的儿童故事、神话、寓言,引导学生初步接触文言文,感受文言文的特点,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激发他们学习文言文的兴趣。这是部编版新教材的一大创新和亮点。如何上好文言文,让学生学得主动、轻松?这是广大教师亟待解决的问题。笔者通过阅读相关文献,分析名师课例、深入课堂实践,提出以下教学策略。

刘阳   富川瑶族自治县教学研究室  542700
【摘要】2019年秋季学期,部编版语文新教材全面使用。新教材从三年级开始选编文言文,以学生相对熟悉的儿童故事、神话、寓言,引导学生初步接触文言文,感受文言文的特点,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激发他们学习文言文的兴趣。这是部编版新教材的一大创新和亮点。如何上好文言文,让学生学得主动、轻松?这是广大教师亟待解决的问题。笔者通过阅读相关文献,分析名师课例、深入课堂实践,提出以下教学策略。
【关键词】小学语文;文言文教学;步骤;策略
中图分类号:G6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001-2982 (2021)04-155-01

        2019年秋季学期,部编版语文新教材全面使用。新教材从三年级开始选编文言文,以学生相对熟悉的儿童故事、神话、寓言,引导学生初步接触文言文,感受文言文的特点,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激发他们学习文言文的兴趣。这是部编版新教材的一大创新和亮点,也是当代小学语文教师从未遇到过的课题。如何上好文言文,让学生学得主动、轻松,并产生兴趣?这是广大教师亟待解决的问题。笔者通过阅读相关文献,分析名师课例、深入课堂实践,提出以下教学策略。
        一、认真研读,明确要求
        1.研读相关资料,明确年段要求
        小学阶段文言文选文共11篇,占有不小比例。对小学阶段文言文的学习,教科书做了准确定位,并通过课后题体现出来。例如:中年段学生学习文言文的要求是:初步接触文言文这种语言形式,激发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五上的要求是:初步感知带有议论性的文言文,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六下的要求:借助注释和资料疏通文意,并与同学交流自己的感受。随着年级的增高,文言文学习的要求逐步增高。
        2.关注单元页和课后练习,把握目标策略
        众所周知,新版教科书围绕“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双线组织单元。我们注意到,文言文的教学都安排在该单元的第一课,作为重点课文学习,它是人文思想熏陶和语文要素培养的教学范例。那么怎样把握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呢?关注单元页和课后练习!在单元导语中有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在课文中贯穿方法的学习和运用,课后练习则更进一步落实课文目标和教学策略。例如:三上第八单元,主题为“美好品质”,语文要素是:1.学习带着问题默读,理解课文的意思。2.学写一件简单的事。具体到《司马光》这一课,语文要素通过课后练习有所体现:“1.跟着老师朗读课文,注意词句间的停顿。2.借助注释,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个故事。3.这篇课文的语言和其他课文有什么不同?和同学交流。”课后练习明晰地提出了本课学习的两大策略、三个教学目标。因此,认真研读单元页和课后练习至关重要。
        二、读书百遍,读出层次,读出感悟
        温儒敏先生就怎样教好古诗文,强调:“最好的办法就是反复诵读,读得滚瓜烂熟。”所谓“读书百遍,其义自现”。
        这里的“多读几遍”不是机械的重复。在教学中,每次读课文,都有不同层次的任务。


例如:初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应该圈一圈、拼一拼,扫清文字障碍,想办法读通、读顺;再读课文时,应该尝试读出一定的节奏;三读课文,则要初步了解文章的内容;精读课文,则要通过理解、品析重点词句,感悟文本内容,体会思想感情,读出抑扬顿挫,读出感情;背诵课文,是在理解的基础上强化记忆,为迁移应用打基础。讲故事,则是全面理解文本,进行语言训练。
        初读课文,我们常常采用默读、自由读、拼读等方法。再读课文时,为检查生字词掌握情况,一般采取分组读、个别读。三读课文时,针对文言文的特点和小学生的认知水平、心理特征,采取逐字逐句跟读的方式,这样能降低学习难度,帮助学生准确停顿,获得语感。精读课文,品味重点词句时,要调动多种感官参与活动,采取多样的、生动活泼的朗读方式,激发学习兴趣,达到理解、积累、运用的目的。为帮助学生记忆,达到背诵的目的,常常采用接读、串读、背诵接龙等形式。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相互激励、补充,很快就能达成目标。
        三、借助多种方法,理解字词和文章内容
        行文简练、古奥难懂是文言文的两大特点。理解字词意思,进而理解文章内容,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可以引导学生迁移运用学习古诗的方法来抓住重点,攻破难点。常用的方法有:1.借助注释,理解字词;2.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3.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词句;3.借助插图,理解文章重点、难点;4.反复练读,在读中体会文意。翻阅教材,每一篇文言论课文中都有注释、插图、课后练习等,部分课文后边还有相关链接。这些都为学生主动习得提供了帮助,也为教学提供了参考。
        四、抓住主线,理解文本思想,进行语用训练
        小学阶段的文言文,虽然行文简练,但内涵丰富。如何帮助学生理解文本内容,使他们受到潜移默化的情感熏陶,形成良好的品质呢?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是教学的关键。
        在教学中,教师应抓住一条主线,精选提问角度,点燃学生主动思考的热情,让学生在阅读中理解、体会、感悟。这样,才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将最有价值的信息传递给学生,实现编者意图。那么,如何抓主线、精选提问角度呢?
        熟读文本是基础。课前教师要熟读文本,了解文本内容、思想内涵、文章脉络、语文要素等,在此基础上梳理出一条教学主线,围绕这条主线提出相关问题,让学生走进文本,了解文章内容,感悟文本情感。例如:儿童人物类的《司马光》《杨氏之子》两篇课文,司马光、杨氏之子是怎样的人?什么事情体现了他们的品质、特点?再如,《铁杵成针》一课,大诗人李白小时候是怎样的?是什么事让他转变了学习的态度?这是根据文章的脉络,精心设计的教学主线。围绕这条主线,教师自然而然地抛出相关问题,如“事情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是什么?”等等,引导学生去思考、探究,去理解、体会,去练习说话写话、迁移运用,那么这样的习得是有效而深刻的。
        再如四上《精卫填海》,课文的主线是什么?围绕“精卫填海”这条主线,你可以提出哪些问题?“精卫是谁?她为什么要填海?精卫是怎么填海的?精卫能填平东海吗?”随着这四个问题在教学的主体环节中逐渐展开。孩子们带着问题去思考、去研读文本。文章的脉络一目了然,人物形象跃然纸上,文本价值自然呈现。因此,在教学中,要抓住一条主线,精选与课文内容息息相关的问题,让思维与阅读同行,让学生与教师、文本、编者充分对话,在这样的对话过程中,学生主体作用得以充分发挥,思想熏陶水到渠成。
参考文献:
义务教育教科书《语文》
义务教育教科书《教师教学用书》
《国家统编小学语文教科书教学指导》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