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音乐课程中关于“律动教学”的策略探究

发表时间:2021/4/9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4月3期   作者:李佳妮
[导读] 音乐是一种艺术表现形式,而音乐课堂是带领学生感受艺术的途径。新时代教育背景下,小学音乐课程已经将“律动教学”作为音乐教学的主要手段。文章从游戏、模仿、创编三方面论述了律动教学的相关策略。

李佳妮   西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  730070
【摘要】音乐是一种艺术表现形式,而音乐课堂是带领学生感受艺术的途径。新时代教育背景下,小学音乐课程已经将“律动教学”作为音乐教学的主要手段。文章从游戏、模仿、创编三方面论述了律动教学的相关策略。
【关键词】小学音乐;律动教学;音乐知识
中图分类号:G6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001-2982 (2021)04-154-01

        前言:
        音乐是一门充满艺术气息的学科。跳动的音符构建出优美的旋律,悠扬的音律引出美好的心情。音乐可以陶冶情操、舒缓心情,还可以抒发情绪、振奋人心。随着新课改的推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成为新的课程目标。新时代的教育教学活动不仅要培养学生的知识技能,还要注重学生的美学素养和艺术熏陶。小学音乐课程的设置就充分体现了新课程目标对于学生综合素养的要求。而随着教育体系改革的推进,小学音乐课程教学中,“律动教学”成为了主流模式。
        一、“律动教学”的涵义
        律动教学,顾名思义,是结合律动开展的教学活动。它从音乐入手,根据音乐的节奏、旋律等引导身体肢体运动的节奏和旋律,将音乐和身体运动运动相结合,唤起学生对于音乐节奏的直觉,增强对音乐的感受能力和理解能力。
        律动教学是整体性的教学过程,它通过有感情、有节奏的身体律动,表现出律动者对于音乐的理解、融入以及内心节奏的表达。它是对听觉的刺激,在以听觉为主的感官引导下,锻炼他们的触觉、肢体动作等其他身体机能。在律动教学的持续性影响下,学生经过长期的律动教学熏陶,能够逐步增强对音乐律动的感受力,从而提升欣赏艺术、表现艺术的能力,进而学会欣赏美、创造美,在美的环境里促进身心健康发展。
        二、小学音乐课程中“律动教学”的相关策略
        小学阶段是学生音乐的启蒙阶段,而传统的乐理知识对于初识音乐的学生来说显得枯燥而难懂,不容易提升学生学习音乐的乐趣,因此在小学音乐课程中,“律动教学”的开展将大大提升音乐课堂的教学效率。
        (一)通过“游戏律动”,激发音乐感知能力
        小学阶段的学生年龄偏小,对游戏模式有着独特的偏爱。游戏化的方式能够最大限度地抓住小学生的注意力,吸引他们全身心投入。因此游戏化教学在小学多门学科的课堂教学中都有着广泛的应用。在音乐教学中亦是如此。游戏律动是将游戏元素巧妙地融入律动教学过程,让学生在游戏过程中感受律动、体验律动,在玩耍中吸收音乐知识,轻松记忆音乐元素、学会音乐律动,更好地激发对音乐的感知能力。



        以与动物有关的曲目,如《花蛤蟆》《小山羊》《蜗牛与黄鹂鸟》等教学为例,教师可以提前带领学生了解各种动物的特征,而后在教学过程中开展“猜猜我是谁”的竞赛游戏,由学生分组比赛,一个学生在播放音乐的同时,跟随不同音乐做出不同动物的特征,而小组的其他成员猜一猜她/他表现的是哪种动物,猜对次数最多的小组获胜。学生在这样互动有趣的游戏中,不仅能够全身心的投入热情,还能够跟随音乐律动摆动肢体,身随乐动,逐步提升对音乐的感知能力。
        (二)通过“模仿律动”,提升音乐契合能力
        “模仿”是学生学习新知识、新能力时最容易采用的一种方法,而在律动教学中,通过“模仿律动”的形式,根据音乐模仿教师的动作、模仿视频中的肢体动作,在模仿的基础上发挥想象和创造,能更好地感知旋律的优美,理解旋律所能体现的情感及故事。音乐不单单是音符的联结,它还可能是某种凄美故事的叙述、某种优美景色的描写、某种激昂瞬间的迸发……因此,通过模仿律动,学生能够深刻地在律动中感受到“音乐故事”,领略到艺术表达之美。教师应当在课堂中带领学生模仿律动,培养乐感,提升音乐与肢体、与思想的契合能力。
        例如《歌唱二小放牛郎》曲目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二小的感人事迹,播放歌曲的相关视频、flash动画抑或是电影序幕片段等,让学生深刻感受音乐中的故事内涵,继而升华到自己的感情体验中,通过情感的引导开展肢体的模仿律动,学生或用手势、或手眼结合、或整体随音乐摆动,通过多种形式的模仿律动,学生仿佛置身音乐故事之中,深刻感受乐曲的情绪、节奏和节拍,逐步提升音乐能力。
        (三)通过“创编律动”,增强音乐创新能力
        创编是音乐实践活动的一种形式,是在对音乐有较深理解和感知的基础上,加入自己的思想、拓展自己的思维,继而开展音乐创作的过程。在新课改推进的过程中,课程的实践水平已经成为衡量新时期学生学习能力的重要指标。将音乐课堂与实践活动相结合,能够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在创编的过程中熟悉律动、熟悉音乐表现形式,促使他们将课本的乐理知识转化为自己所能够支配的实践能力。因此,教师在律动教学时要注重“创编律动”的推行,让学生在实践中获得音乐知识,在实践中提升音乐技能,在实践中增强音乐创新能力。
        例如在教学《打起手鼓唱起歌》时,教师可以充分把握该曲目欢快有节奏的韵律,引导学生进行创编活动,学生可以利用曲目的背景音乐,填入自己创作的歌词,并进行演唱,由教师和其他学生共同帮助纠错,将创编的歌曲创作到最完善且最契合背景音乐的程度。通过自主创编律动,学生将逐步增强对音乐的创新能力。
        结束语:音乐虽然是一种艺术表现形式,但它和其他学科一样,都是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一门学科。而音乐教学也是综合性的过程,教师要在教学中深入反思音乐教学的方式与方法,通过实践类的律动教学,将音乐课堂打造成为高效、高质的教学活动,帮助学生理解音乐知识,并能够在生活中灵活运用,提升鉴赏美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程馨永.小学音乐教学中律动教学的探究[J].北方音乐,2020(24):188-190.
[2]黄小露.小学音乐教学律动创编策略[J].教育观察,2019,08(14):123.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