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奥尔夫律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发表时间:2021/4/9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4月3期   作者:王晓君
[导读] 创造教育是现教育任务的重中之重,教学中运用奥尔夫律动教学法,通过分步教学、动作创编、动作组合、民主教学等教学手段,打破以往的律动教学的方式,给予学生创新机会,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学生的创新意识得到了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得到了提高。

王晓君   山东省潍坊市潍城区军埠口综合项目区中心小学  261052
【摘要】创造教育是现教育任务的重中之重,教学中运用奥尔夫律动教学法,通过分步教学、动作创编、动作组合、民主教学等教学手段,打破以往的律动教学的方式,给予学生创新机会,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学生的创新意识得到了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得到了提高。
【关键词】创造教育奥尔夫律动分步教学动作组合创编规律民主教学
中图分类号:G6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001-2982 (2021)04-170-01

        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让我们至少走两步,向着创造之路迈进吧!”在崭新的二十一世纪,实施创造教育、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是我们教育任务的重中之重。
        创造教育的核心是什么?创造教育的核心和立足点在于真正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发挥学生的潜能,从而使学生树立创造精神,培养以创新为核心的各种能力。我在音乐科目的律动教学中,打破以往的律动教学方式,不是把现成的作品教给学生,而是根据当今世界音乐著名的、影响最广泛的三大音乐教育体系之一——奥尔夫音乐教学法,运用奥尔夫教学法中的律动教学,在课堂上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给子学生创新机会,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一、分步教学,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在进行律动创编前,首先让学生全身心地感受理解音乐,在帮助学生熟悉音乐的基础上,根据教材的内容特点,结合本班学生的实际水平,找出教材中可创编得“点”,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地安排创编的容量和难度,进行分步教学。例如:在创编《大家来跳新疆舞》时,先让学生学习脚的“垫步”,双手叉腰随音乐的节拍做“垫步动作”,然后,再学习双手动作,待熟练后做手脚的组合来进行创编,按阶段分布教学。
        (一)由“无主题”到“有主题”的创编。
        为了激发学生的创编,我借助于电教于段,利用多媒体,让教学变得更为生动,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开始教学时,我把创编的范围定的很广,学生可以根据音乐尽情地做自己想做的动作;在学生对律动创编产生兴趣之后,逐步向学生提出有主题的创编要求,即让学生进行有关某一主题的律动创编。例如,在创编《过新年》时,要求学生围绕“过新年”这一主题来创编动作。虽然这样的创编难度有所增加,但由于学生已有了浓厚的创编兴趣,也就想出了过新年时唱歌、跳舞、敲锣打鼓、放鞭炮等欢乐的场面。
        (二)由乐句、乐段过渡到完整的作品,分阶段进行创编。
        1.給乐句或乐段创编动作。
        这一阶段,我选择歌曲中的某一乐句或乐段让学生创编,其他乐句乐段则由我事先设计好的统一动作来进行教授。例如,在律动《闪烁的小星》第一段的动作,由我设计好统一的动作, 让学生跟学教师的动作,第二段因为学生已掌握了一定的动作语汇,所以就可以引导学生自己创编。在我的启发下,学生们展开丰富的想象,想像出了乌鸦飞、太阳落山、尾星闪烁等形态各异的动作。此时加上音乐,让学生在音乐的感受中把动作做得更生动。
        2.给整首作品创编动作。
        这一阶段,我借助于生动形象的图片,根据情节线索创编相关动作。例如,创编《小红帽》时,我以讲故事的形式给学生提供线索:小姑娘手提糕点独自走在郊外上,看望外婆的途中担心遇到大灰狼,当太阳落下山岗......学生根据故事情节,将已掌握的手提篮子、扭肩、扭胯、单脚点地等动作进行组合,创编成一个完整的律动。



        二、帮助学生掌握动作变化的创编规律。
        创造性活动有它自身的规律,我们只有让学生掌握创编规律,才能进一步调动学生创造的主动性,使学生获得更多的成功体验。
        首先,教师要帮助学生掌握动作变化的规律;其次,在学生掌握了基本动作之后,教师可启发学生根据基本动作变化出许多相似的动作。例如,学生掌握了蝩趾步后,教师可启发学生将蝩趾步改变动作的方向来做,将左右迈步变成前后迈步,这样学生就能逐步体会到,可以通过改变某动作的方向、节奏、资态等创编出许多的动作。
        三、引导学生掌握动作组合的创编规律。
        两个以上的动作组合在一起就形成了一组新的动作。组合按照主题的表现需要,把表现角色形象、情节内容的一系列功作,按照一定的规律加以组织,使其符合特定形式及审美规律。刚开始,学生创编的动作组合大多是无意识拼凑,没有一定的规律,因此,我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掌握一些动作组合的规律。
        (一)对称规律
        动作组合之前,学生往往无规律地朝一个方向做同一个动作, 或做其他毫无关联的动作,这样的组合缺乏美感,而且不便于记忆。为此,我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将同一动作反向重复,使组合具有对称美。例如,在歌曲《小蜻蜓》律动教学中,学生双手五指交叉放在脑后,双肘向两侧打开,模仿小蜻蜓的形态;身体随歌曲三拍子节奏左右摆动做动作,也可以进行前后方向对称做动作。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律动创编,又增强了对称性,效果显著。
        (二)动静交替规律
        在进行动作组合时,引导学生将静态动作与动态动作以交替方式进行。有时在教学中,学生会一直做一些活泼的或者是安静的动作,像这种缺乏张驰的组合不利于学生身体的健康发展,也不符合审美要求。例如,《请你跟我这样做》律动,教师可以逐步地引导学生将原地动作与行进动作交替组合,将大幅度动作与小幅度动作交替组合,通过这种相对的动静变化,使动作的张驰、快慢、强弱在对比中产生和谐的、富于变化的美感。
        (三)重复回旋式规律
        在进行动作组合时,教师首先让学生找出歌曲的主题动作(律动核心动作),在引导学生将“主题动作+变化动作主题动作+变化动作2+主题动作+变化动作3”这样来进行创编,例如歌曲《划船》一课中,在学生学会歌曲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将划船动作+单手观望+划船动作+双手召唤+划船动作+......重复回旋式来进行组合,会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四、民主教学,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创造需要突破常规,创造更需要标新立异,而这些特点都离不开一个重要的因素——民主。宽松、和谐、民主的课堂气氛是学生树立学习信心、主动参与、 进行创造的前提。这也正符合奥尔夫教学法重要特点之一——民主。在奥尔夫律动教学中还非常强调教学的即兴性。从模仿开始,到自由创造,这些都是建立在宽松、平等、学生充分发挥的基础上进行的。因此学生有强烈的音乐创造欲,喜欢观察周围的事物,解决音乐创造、表演问题时提出与人不同的方法、爱标新立异。使学生的聪明才智和创造能力获得极大的发展。在整个创编过程中,我以平等真诚的态度对待学生,由浅入深地引导创造,及时表扬踊跃参加创编的学生,同时不断鼓励胆怯的或能力较差的学生,挖掘学生的创造性,对于做的不够好的学生不断给予鼓励,让他做的更好,同时重视发展学生的个性,从而使整个律动表演具有整体的协调性,又具有个体的独立性,创造性。通过实践,我体会到:一句鼓励你的话语,对于学生来说有很大的启发性,它激发了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发挥了学生的创造潜能。
        实践证明,运用奥尔夫律动教学法,引导学生自已来创编的教学方式,不但使学生从音乐中享受到乐趣、提高了学生运用音乐的形式进行表达、交流的能力,还提高了学生的动作技能,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更加提高了学生的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