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手机事件“引发的关于家庭教育的思考

发表时间:2021/4/9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4月3期   作者:李娟
[导读]

李娟   西安高新一中沣东中学
中图分类号:G6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001-2982 (2021)04-201-01

        那天下午练考时我收了一部正在教室充电的手机,并当着全班同学的面义正言辞地说:“高考完再来问我要!”随即走出教室,就听见一句“手机给我”,回头一看,原来是我们班张某。张某在班上肆无忌惮地玩手机我是知道的,但经过多番努力后证实我拿他没办法,他家长也拿他没办法。但今天既然收了,我还是想尽教师的本分好言相劝一番,结果我还没来得及开口他就走到我前面把我截住,瞪大眼睛,怒目而视,厉声喝道:“给我!!”“给我!!”“给我!!”“给我!!”“给我!!”“给我!!”,我连一个字都插不进去,我的确被他的阵势吓到了,这是我根本没见过和无法预料的场面,我把手机给他了,因为我已经感觉到了,我要是不给他,他绝对要大打出手了。他拿了手机什么话也没说就走了。我是惊魂未了地走进办公室,随即拿出手机告知他家长事情的经过,结果得到的回应是“你不用管他,他爱干啥让他干啥,我没办法。”电话挂掉之后,我也真是无奈,跟同事发了发牢骚,才稍微消解了一些惊恐。
        晚自习的时候,我正在跟邻班班主任在楼道交谈,忽然,一个人立在我旁边,手指都快戳到我的额头,厉声警告道:“下次再把我妈叫过来,我把你血给放了!!!”我一脸茫然,一看王某家长也不知什么时候出现在了楼道里,回过神我分辩道:“我又没叫你妈过来,你问你妈,谁叫他过来的?”没想到的是,他再一次手指着我警告道:“下次再把我妈叫过来,我把你血给放了!!!”这个时候政教主任恰巧经过,让家长把孩子赶紧带回去,结果他把矛头又指向了政教主任,挑衅着要扑过来打政教主任,政教主任拉着我赶紧离开了这个可怕之地。
        太让我震惊了!我怎么也没想到事情会发展成这样,我的妈呀,我当个班主任,生命都受到威胁了,而且就是因为一个手机,那是不是事情再大一点,我当场就得毙命啊。常听别的老师说,教育中你会遇到各种问题,也会遇到各种难缠的家长和奇葩的学生。但我今天遇到的事情是他们也从未遇到过的,惊为天人!我惊恐不安地被同事保护在办公室里,担心着他随时扑过来要我的命。
        校长出面处理此次事件,结果是张某主动要求回家复习,且在回去之前要给我道歉。我心惊胆颤地去接受道歉,没想到他倒是挺诚恳,还给我深深鞠了一躬。感动之余我也真诚地道出了我对他的鼓励和期许。他回家了,我继续像往日一样干我的工作。
        事情虽然结束了,但我真的很庆幸也很感激,与那些为了教育事业而毙命于学生屠刀下的老师相比,至少我还活着!多谢我的学生手下留情!在弑师案频发的当今社会,我的学生只是威胁恐吓了我,还不忍心对我下狠手,感谢你的不杀之恩!
        当然,事后我的满腔教育热情也遭到了冷却,我也得到了成长。所谓成长,不过是用各种例子一次次地突破你的认知,让你从惊诧到习以为常。成长之余也让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教育一般包括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假如将教育比喻成一个滑轮的话,则最里面的是家庭教育,是整个教育的轴心;中间一层是学校教育,是承接轴心和外环的铁球;外环是社会教育,是滑轮正常运转的关键。


如果把教育比作一棵树,那么家庭教育就是树干,大树的营养靠树干来输送;学校教育是树枝,一棵树有很多树枝,这些树枝代表我们在不同阶段获得的不同类型的知识;而社会教育是树叶,是我们接受完学校教育后在社会接受的继续教育,它可以让大树更加丰富多彩。无论把教育比作滑轮还是大树,家庭教育都是最基础的部分,如果家庭教育缺失,那么就会给学校教育造成无奈,给社会教育带来隐患,所以,家庭教育是给孩子打基础的教育,一定要给孩子铺好人生最初的路。
        家庭教育中,父母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孩子的言行就像一面镜子,反映着父母的精神和家庭环境。父母的为人处事、言行举止将直接影响孩子的成长。在家庭中,每位家长都应担负起教育子女的责任,重视孩子良好性格的培养,因为孩子大部分时间生活在家庭中,同父母朝夕相处,那么家庭环境、家庭教育的方式、家长的自身修养将给孩子的个性品质形成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将会最终影响孩子的一生。意大利诗人但丁说过:“要是白松的种子掉在英国的石头缝里,它只会长成一棵很矮的小树;但是,要是它被种在南方肥沃的土地里,它就能长成一棵大树。”可见成长环境的重要作用。
        家庭教育中,父母要努力帮助孩子掌握生存技能:①培养孩子良好的生活习惯。让孩子作息有规律,待人有礼貌,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学会合理利用时间进行自我管理等。人的各种习惯不是天生的,而是在后天的生活、学习、实践中逐步形成的,一旦形成又是不大容易改变的。虽然习惯的形成是一个缓慢的过程,但好的习惯可以让孩子终生受益。正如我国著名青少年教育家孙云晓先生曾总结说:“好习惯对儿童来说是命运的主宰,是成功的轨道,是终身的财富,是人生的格调”。②培养孩子自我认知的能力。让孩子对自己的个性和特点有所了解,能够清楚地知道自己能做什么、喜欢做什么、适合做什么,对未来有明确的规划。自我认知是个体对自己存在的觉察,包括对自己的行为和心理状态的认知。如果一个人不能正确的认识自我,看不到自我的优点,觉得处处不如别人,就会产生自卑,丧失信心,做事畏缩不前……相反,如果一个人过高地估计自己,也会骄傲自大、盲目乐观,导致工作的失误。因此,恰当地认知自己能够克服这些不切实际的想法,还能够全面的认识自己,在生活中寻找到适合自己的方面。③培养孩子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孩子的情绪自控能力是指孩子控制和调节自己情绪的能力,特别是对不良情绪加以调控的能力。孩子由于生活经验不足、承受能力有限等原因,对自己的情绪有时难以把握,在遇到困难和矛盾的时候可能由于不会调整和控制自己的情绪,带来许多额外的烦恼和冲突,父母要为孩子树立控制情绪的榜样,培养他们学会缓解精神压力,学会宣泄和放松,以健康的心态冷静地处理所遇到的困难,增强孩子的“心理免疫力”。④培养孩子良好的交际能力。人际交往对人们的生活有重要意义,它既是人们情感的需要,也是社会活动的必需。人际交往不仅有利于情绪的稳定,还可以使人的情感得到依托和慰藉,帮助人们摆脱孤独感的困扰。而且在人际交往中还能使人获得知识,更加方便地完成各项任务,获得更好的生存和发展空间。所以父母要培养孩子在与人交往时能够恰当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愿望和需求,而且尽量避免别人的误解和猜疑,即使出现问题或矛盾了也要学会以友好、宽容、公平的方式来处理,从而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
        “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这句话把矛头都指向了学校教育中的老师。其实,父母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在家庭教育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而家庭教育又是最基础的教育,影响着后续教育的开展和效果。如果这句话成立的话,那家长们是不是也该替老师们分担点罪责,因为孩子教育的源头在家长那里。各位家长们,请不要再以工作忙、没时间、我不懂、我管不住等理由来推卸教育孩子的责任了,抽出时间多陪陪孩子,听听孩子的知心话,多探究教育孩子的方法,让孩子能够保持身心健康,只有孩子身心健康了,他们才会手下留情,“弑师案”才能制止,老师们才能摆脱恐惧和阴影,才敢放开手脚,捧着良心,真情实意地去管教您的孩子!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