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3"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发表时间:2021/4/9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3月1期   作者:袁宏
[导读] 传统的教学模式以讲授式为主,突出“教”而忽视“学”,它不能很好地调动全体学生的能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153”课堂教学模式的提出和应用对于改变传统讲授式课堂教学的弊病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

袁宏    泰兴市扬子江高级中学
【摘要】传统的教学模式以讲授式为主,突出“教”而忽视“学”,它不能很好地调动全体学生的能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153”课堂教学模式的提出和应用对于改变传统讲授式课堂教学的弊病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153”  教学模式   探索应用
中图分类号:G6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001-2982 (2021)3-032-01

        一、“153”教学模式的建构
        1、现实背景
        当今经济全球化、知识大爆炸的现实背景和建设学习型、创新型国家的时代背景都对教育提出了更严峻的挑战。推进课程改革,创新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效率也就成了我们教育工作者的必然选择。省教育厅审时度势,实行教育新政,发布了“五严”禁令,吹响了又一轮教育改革的号角。规范学校管理,严守“五严”规定,以学生身心发展为本,切实减轻负担,把握提质关键,提高课堂效率,构建高效课堂是我们每个教育人应该承担起的神圣职责。新的形势、新的要求也为我们提供了精神支撑、制度保障,给予了我们施展身手的广阔空间。
        2、学校发展的需要
        我校是一所有着10年办学历史的民办学校,教学质量的好坏关系到学校的生死存亡,教师队伍平是一个年轻的群体,思想活跃,充满生机与活力,教师整体素质相当不错。然而,尽管新课程改革已推进多年,但少部分教师的课堂变化不大,教学观念滞后,教学手段单一,拼时间、拼体力、拼健康的现象比较普遍。
        课堂教学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主阵地,为全面贯彻省教育厅的“五严”新规,面对学校的现实问题,学校的领导班子以学校创建三星级高中为契机,痛定思痛,狠下决心,在全校推进课堂教学改革,组织教师代表参加“减负  增效  提质”的研讨交流会。通过组织研讨会,学习经验交流会,在理论学习、实践交流、课堂教学评议、开放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我校逐步形成了符合我校特点的“153”课堂教学模式,简称“153”模式。
        二、"153"教学模式的内涵
        “153”课堂教学模式倡导学生自主学习、互助学习、探究学习,倡导能学不教、多学少教、先学后教。此模式是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教师扮演"导"的角色,变教为学,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以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一种课堂教学模式。课堂的组织流程为“预习(复习)提问、讲授新课、巩固新知”三个环节。
        1、"1" 指的是课堂的第一个5分钟,用于揭示课堂教学目标,要求教学目标切合实际,以大纲为准,注重体现知识之间的前后联系。新授课的第一课时用5分钟左右的时间进行预习提问,把学生的预习情况反馈给老师,这样老师可以通过学生的回答来分析判断预习效果。为了取得良好的预习效果,事先任课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实际和教学内容,编制好层次分明、形式多样的预习作业,数量不求多,质量要求精,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的差异采取问答、填空、选择、判断的形式预设预习问题。考虑到学生的课业负担较重,预习作业宜控制在10分钟之内。对于非新授课,第一个5分钟主要用来复习上一节课的内容,往往采取问答、练习的方式。课堂教学的每个流程没有固定的时间的限制,在实施的过程中不应拘于模式,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变通。
        2、"5"指的是课堂的5个5分钟即25分钟,这个时段是课堂生成的主体,具体的要求是:学生能够看懂的教师不讲,需要学生抄读背记的内容,学生自己整理,教师帮助引导;重点难点内容,教师讲解,但不一味讲解,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合作探究,师生互动共同解决问题。2009年11月学校组织年轻教师和备课组长、教研组长到省口岸中学观摩学习"主体参与式"课堂教学模式。主体参与课堂教学模式是指在课堂教学中,参与教学活动的教师和学生都作为主体进行教学的模式,学习借鉴主体参与教学模式,取长补短,在实践"153"教学模式的过程中,教师们遇到的最大的困惑就是对25分钟的课堂主体参与把握不准,25分钟只是一个约数,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班级,在时间的把握上是有所差别的。为了让任课教师全面深入地领悟"153"教学模式,学校教务处组织了多种形式的赛课活动,例如,每学期的一人一课,示范课,优秀课的层层推选,在备课、上课、听课、评课中逐渐领悟"5"的真正内涵。
        3、"3"指的是课堂的最后3个5分钟即15分钟,这个时段是让学生通过作业训练,抄读背记巩固新知,在巩固作业的设置上为了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分为必做题和选做题两种类型,必做题要求所有同学都要做,以基础达标为主,注重提炼课本知识和课堂讲授内容,题型分为选择题和综合题,选做题侧重能力训练,考查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起到拔尖提高的作用,学有余力的同学完成选做题。梯度性的作业设置,由易到难,充分体现了循序渐进、因材施教的教育规律。在学生练习的过程中,教师巡视答疑,检查课堂笔记,了解达成度。



        三、“153”教学模式的推广
        模式推广之初,不少教师不能理解,认为课堂教学本无定式,为何非要搞个模式?为消除部分教师的不解与顾虑,学校将模式分步推进,逐步实施,先点上试行,让大家看到效果,再面上推广,这就是我们的模式推进五步骤,即:模式建构,宣传发动;示范引领,分科推进;全面推广,抽课督查;专家指导,学习借鉴;集中展示,评比竞赛。
        1、模式建构,宣传发动
        教学不应当有定式,而是百花齐放、千姿百态;教无定法却必须有法、得法,就像练武术一样,一开始你要按照招式、套路来练,等练到一定的程度你就会灵活运用,出神入化,从而达到无招胜有招的最高境界。我们讲模式,但决不是机械的模式化,而就是用模式推进改革,用理念引导创新,现在不是讨论要不要模式的时候,而是考虑怎样去进行模式的实施运用、总结反思和完善优化。通过教师结对形式给青年教师提要求、压担子,召开学科组、年级组研讨会,让大家达成共识,为把学校的意图转化为教师的行为提供思想保障。同时,学校组织教师到泰兴中学、口岸中学、姜堰中学等课改先进学校学习、观摩,让广大教师看到了教学改革的希望,增强了推进校本化教学模式的信心、勇气。
        2、示范引领,分科推进
        学校教务处每学期都要组织 “一人一课”“示范课”“优秀课”这样层层筛选的赛课活动,语数外以备课组为单位,其他学科组以教研组为单位,由召集人负责召集组内教师确定上课时间,上课班级,上课内容,组织教师听课、打分、集体评议,推选进入下一轮赛课环节的人选。
        3、全面推广,抽课督查
        教处处每天随机抽听教师的课,每天早上公布当天抽听课的班级、教师、学科,分管校长与同备课组的老师一起听课,听完课之后进行评课,确定主评人
        4、专家指导,学习借鉴
        我校在推进“153”课堂教学模式中,得到了多位领导的大力支持,不少专家多次莅临我校,听课评课、指点迷津。在学校优秀课评比中,教务处邀请兄弟学校的学科教研组长亲临指导、面授机宜,鼓励我们大胆探索,帮助我们总结提高。他们深厚的理论功底、丰富的实践经验、深刻的独到见解、热情的指导点
        拨,常让我们如沐春风、茅塞顿开。
        5、集中展示,评比竞赛
        2010年6月,学校正式迎来了省三星高中评估专家组的现场评估考察,其中软件环境是评估中的一项重要指标,学校组织了半天的课堂教学展示,专家组领导深入课堂听课。专家组领导对我校课堂教学的改革进程及成果给予了高度评价和肯定,这更加坚定了我们进行课堂教学改革、探索实践校本课堂教学模式的信心和决心。
        四、“153”教学模式的效应
        一路走来,一路花香。“153”课堂教学模式的推广应用,不仅在各科教学中得到了较好的发挥、提高了课堂效率,而且产生了多方面的效应,促进了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的提高。
        1.创新集体备课形式,增强教师团队合作意识
        教师能否在常态下自觉使用“153”课堂教学模式,除了教师的理念、意识和这种模式的效果外,是否有符合“153”课堂教学模式的教学案也是关键。为此,学校重点抓集体备课,学校要求各备课组在课前一周利用校内办公平台将教学案发送到教务处信箱,由分管校长或教研组长审查。广大教师充分利用网络优势收集资料、制作课件,教师的团队合作意识明显增强。
        2.增强了教师教科研意识,形成了浓郁的教学改革氛围
        “153”课堂教学模式推广后,我校教师谈得最多的话题就是这节内容如何设计学生活动,这节课教学的重点是什么,教学案还有什么问题,如何设置分层作业。教师积极撰写教学心得、教学反思、教学论文,不少教师的论文发表、获奖,形成了“人人参与教研,个个争先创优”的浓郁教研氛围。
        3.搭建了校本培训平台,为教师专业成长提供了一条捷径
        学校在推进“153”课堂教学模式过程中,多次邀请专家、学者来校讲学、听课评课,促使教师理念提升、能力增强。近两年来,通过学习借鉴、专家指导以及校内赛课活动的开展,不少教师脱颖而出,成为优秀教师、教学骨干、教坛新秀。李茂平、吴开先被评为教坛新秀;常亚林、曹志华分别荣获泰州大市物理、数学解题大赛一等奖;钱朝阳、吴开先等老师多次在省市教育刊物上发表论文
        4.改变了学生学习方式,提高了学生综合素质
        一是学生的认知水平得到提高,为终身发展奠定了基础。二是学生的组织能力、表达能力、表现能力、自学探究能力、分析判断能力、交往合作能力得到了全面发展。三是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充分的张扬,在互学互助过程中,兴趣盎然、愉快乐观、自信大方,表现出了积极向上的情感态度。
参考文献
[1] 黎奇.《新课程背景下的有效课堂教学策略》.2010年3月
[2] 吴小玲.《教师如何让做好课堂教学设计》.2010年4月.
本文为泰州市中小学教学研究课题《高中地理“153”课堂教学模式实践研究》成果,课题编号:TZJYS-YBLX2013020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