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策略 吴晓兰

发表时间:2021/4/9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5月1期   作者:吴晓兰
[导读] 在小学数学的学习过程中,课堂是学生接收知识的主要来源,并且数学是学生第一次系统地进行接触和学习,对学生进行数学思维的培养和发展可以更好地让学生学习数学知识,还可以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使用数学思维进行实际问题的解决。

吴晓兰    河南省信阳市新县千斤乡沙石九年一贯制学校  465550
【摘要】在小学数学的学习过程中,课堂是学生接收知识的主要来源,并且数学是学生第一次系统地进行接触和学习,对学生进行数学思维的培养和发展可以更好地让学生学习数学知识,还可以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使用数学思维进行实际问题的解决。
【关键词】小学数学;思维能力;培养策略
中图分类号:G68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672-2051 (2021)05-064-01

        引言
        数学思维能力是指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所培养及产生的特定思维模式,即将所学的抽象概念有效转变为具体的学习内容,并且可在生活中有效运用的思维能力。思维能力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占据了非常重要的地位,因此,教师要运用一系列科学、合理的方法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加深学生对复杂数学概念的理解,引导学生感受数学的魅力,运用已形成的数学思维独立解决数学问题。
        一、注重生活联系,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
        “‘综合与实践’是一类以问题为载体、以学生自主参与为主的学习活动。”因此,教师培养小学生数学思维的实践能力,应当注重保障学生实践学习的主动性。对于小学数学教材内容而言,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之间联系紧密,从基本的“加、减、乘、除”“数据的统计与分析”到“图形的认识与应用”,每一个数学知识点都可以从生活中找到相应的“影子”。在实际教学阶段,当数学教师向学生教授“难点”“重点”数学知识时,为了方便学生的理解与掌握,教师可将抽象的数学知识与实际问题之间建立联系,以直观具体的生活实例,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数学知识,引导学生从“数学角度”再次认识生活。不仅可以改变传统单一的教学模式,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习的主动性。同时也能促进学生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与运用,对于学生数学思维的实践应用有着积极影响。
        二、组织猜想活动,培养学生的灵活性思维能力
        猜想能够培养学生的探究性学习习惯,强化他们灵活的思维能力。小学数学教师应积极组织猜想活动,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延伸更多知识内容,拓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让学生发散自身思维,从一个问题出发,猜想多个答案,自主思考问题的解决方法,灵活地运用已学知识解决数学问题,探索问题的答案,形成灵活性思维能力。
        例如,在学习“除法”知识时,数学教师引导学生进行猜想,提出问题:“小军家距离学校1570米,而小军4分钟走了444米,小军到学校还需要走几分钟?”并让学生想一想有多少种不同的算法,使学生从不同方向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案,灵活运用所学的乘除法知识。有的学生提出解决方案1:“小军用4分钟走了444米,那么小军按照这个速度继续行走,也就是(1570-444)÷(444÷4)=10.14分”。


有的学生提出解决方案2:“按照小军的速度,走完全程共需要时间:1570÷(444÷4)=14.14,再减去已经走完的4分钟,所以小军还需要走10.14分钟”。还有的学生运用已经学过的乘法知识,提出解决方案3:“把小军已经走过的444米看作一个整体,看总路程共包括多少个444米,计算出所需的时间,4×(1570÷444)=14.14分,减去已经走过的4分钟,小军还需走10.14分钟”。这样,学生能够调动灵活的思维能力,运用所学知识思考问题的解决方案,提出多种解决方法,做到一题多变、一题多解,形成发散思维。
        三、科学创设情境,启发学生的数学思维
        科学合理地设计教学情境对启发学生的数学思维、培养其思考能力具有重要作用。创设情境是和学生进行交流、谈话、提问和实践的过程,教师提出一些情境问题,可以调动学生的课堂参与积极性,增强师生互动。如在“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的教学中,教师可创设如下情境。
        先以话题导入课程,如询问学生最喜欢什么节目(此时学生会快速回答自己喜欢的节目)。接着引导学生:为了清楚地了解同学们喜欢的节目,需要做一些简单的数据记录和整理。教师先引导学生运用数数、画“正”的方法进行统计,然后借助“正”字引导学生画出统计表、条形统计图,在画图的过程中,要让学生重点把握数据和图形之间的联系,根据调查结果绘出完整的统计图表。在学生完成图表后,再让学生观察此种统计方法有什么特点。最后教师要引导学生思考:通过课程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什么问题,解决了什么问题等。科学创设情境,使学生认识到统计图和统计表在生活中发挥的作用,促使学生将数学知识和生活建立联系,利用数据形象地反映科学创设情境,启发学生的数学思维科学合理地设计教学情境对启发学生的数学思维、培养其思考能力具有重要作用。创设情境是和学生进行交流、谈话、提问和实践的过程,教师提出一些情境问题,可以调动学生的课堂参与积极性,增强师生互动。如在“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的教学中,教师可创设如下情境。先以话题导入课程,如询问学生最喜欢什么节目(此时学生会快速回答自己喜欢的节目)。接着引导学生:为了清楚地了解同学们喜欢的节目,需要做一些简单的数据记录和整理。教师先引导学生运用数数、画“正”的方法进行统计,然后借助“正”字引导学生画出统计表、条形统计图,在画图的过程中,要让学生重点把握数据和图形之间的联系,根据调查结果绘出完整的统计图表。在学生完成图表后,再让学生观察此种统计方法有什么特点。最后教师要引导学生思考:通过课程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什么问题,解决了什么问题等。科学创设情境,使学生认识到统计图和统计表在生活中发挥的作用,促使学生将数学知识和生活建立联系,利用数据形象地反映
        结束语
        作为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逻辑思维、创新思维是实现综合人才的唯一途径,对学生长远发展具有重要的积极作用。因此,小学数学教师改变自身传统的教学理念,以激发学生批判性思维、培养学生逻辑思维与创新思维为前提,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点,从而进一步提升数学教学质量与效率,为新课改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模式的革新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于海.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方法初探[J].读写算,2020(11):98.
[2]石拓.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策略[J].科普童话,2019(42):45.
[3]刘芳.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J].青少年日记(教育教学研究),2018(12):104-105.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