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赏—创——谈低段儿童诗教学“三部曲”

发表时间:2021/4/9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5月1期   作者:张霞
[导读] 儿童诗,顾名思义,同时具备两类内容,一种是儿童文学,另一种是诗歌,是一种具有灵动性、活泼性的文学样式。教师可以创造一个良好的现场教授儿童诗,这样可以帮助儿童进一步认识周边环境中的美好事物,从而提高其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在这个过程中提高自身的思维创造力,提升言语表现力。儿童诗不具有固定的程序,其表现形式较为活泼和灵动、有趣,孩子可以在学习和诵读的过程中,感悟其中含有的诗韵,习得诗性,从而帮助他们创

张霞   浙江省杭州市小河小学  310015
【摘要】儿童诗,顾名思义,同时具备两类内容,一种是儿童文学,另一种是诗歌,是一种具有灵动性、活泼性的文学样式。教师可以创造一个良好的现场教授儿童诗,这样可以帮助儿童进一步认识周边环境中的美好事物,从而提高其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在这个过程中提高自身的思维创造力,提升言语表现力。儿童诗不具有固定的程序,其表现形式较为活泼和灵动、有趣,孩子可以在学习和诵读的过程中,感悟其中含有的诗韵,习得诗性,从而帮助他们创作出具有灵动、激扬的诗歌,该领域的学者将这个学习的过程称为教学“三部曲”。
【关键词】儿童诗教学;基本策略;诵读;赏析;创写
中图分类号:G68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672-2051 (2021)05-094-02

        诗人弗罗斯特这样定义儿童诗:“读起来很愉快,读过以后会使自己变得聪明起来。”可以看出,它同时具有两种类型的文体表现形式,即含有儿童文学性质的同时还包含诗歌性质,是一种以孩子的语言、姿态以及视角去创作的诗,可以很好的表达出孩子们的心声和情绪,它具有情感高洁、想象丰富、童趣盎然、语言精美等特点。虽然和其他文学领域相比,还是一个渺小的存在,但其中含有的活力、思想以及生命力却令人惊讶。教师创造一个良好的教学氛围,开发儿童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使他们在学习儿童诗的过程中理解美的含义,这也是培养创造能力和独立思维的一个必经过程,同时也增强了孩子们的言语表现能力。
        一、诵读——发现诗韵,涵泳内化感意蕴
        儿童诗教学是一个系统的过程,首先是诵读。国内学者朱光潜曾提过:“最直接的情感就是通过声音节奏表达出来的,这也是其存在的意义,而文学意义则排在其次,但却可以通过声音节奏表现出来。”儿童诗非常适合诵读,因为其具有语言清浅、简约、干净以及明丽等特性。
        (一)读诗,贵在日积月累。
        儿童诗中存在很多优秀的作品,可以给孩子们提供大量的读诗资源。国内外在该领域进行创作的优秀诗人有很多,例如金子美铃、圣野、金波等,也创作了很多低龄儿童的诗歌,非常适合他们进行诵读。接下来如何引导和教育儿童学习呢?通过上面的介绍可知儿童诗的特性,因此直接进行“填鸭式”的灌输教学是不可行的,因为存在很多限制,例如,没有那么多的教学时间,同时,这样的教学方式并不会引起孩子们的兴趣。因此本人针对这些限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从而提出了一些有效的方法,例如根据学生们的心理特点,通过“课中课”的特殊形式,将儿童诗作为每天的“甜品”,让孩子们进行“品尝”。可以通俗理解为每天早课前或语文课前,利用5分钟的时间,带领孩子们进行读诗活动,通过这样的方式让他们真正的喜欢上诵读,进一步感受到其中含有的丝丝甜蜜的味道,同时因为时间较短,而不会让他们感到腻烦,如果每天坚持,则会提升他们的审美、品位以及诗感。长此以往自然下笔如有神。
        (二)读诗,重在内化融入。
        “读”是唯一一种可以让文字印到灵魂中的方式,因此在学习儿童诗的过程中,要从不同的层次,或通过不同的方式进行诵读,这样可以将字面上的含义转换为富有感情的音响,使孩子们更容易理解其中的意思,沉浸在声音、节奏以及意境中,感受到音韵,产生共鸣,融入其中,从而发现其中的美。
        二、赏析——习得诗性,活化画面生情趣
        儿童诗的创作主要以儿童为主,因此充满了童真、趣味,也受到了儿童的喜欢,并且乐于去接受。老师可以在诵读的基础上,带领学生们赏析一些经典的诗歌,唤醒他们的言语天赋和感知天性。儿童诗是美的化身,同时“美”也是其核心,在诵读的过程中“寻美”、“赏美”、“藏美”,使这“三美”进行融合,创作源于生活,老师又赋予一定的“技法”,两者可以帮助儿童更容易的习得诗性。
        (一)赏析要联结生活,体验情感。
        创作不能脱离生活,又有不能低于生活。诗人在创作时,需要全面观察儿童每个阶段所表现出来的个性以及生活特点等,然后用身心去感知,最后通过艺术手段进行处理,用最简练的语言将现实中的生活场景进行最美的呈现。因此,老师要教会学生们从生活中的点滴开始,通过回忆生活、触摸生活以及还原生活,将自身的情感通过诗歌表现出来。
        (二)赏析要尊重个体,悟得“技法”。
        通常儿童诗所表现出来的事物,应当符合易懂、看得见、感受得到、听得见、能触碰等条件。只有这样才能进行诗歌教学,使孩子们在学习过程中,学会用眼睛去观察,用耳朵去倾听,用身体去触碰,用大脑去构想,真正唤醒他们内心中的智慧巨人。



        [诗例]以教学汉字诗《日》为例,从“摸”“闻”“尝”“听”“看”五个角度出示五首以“日”为题的组诗:
        (一)
        捏一捏/太阳软软的/就像我家的小猫/弄丢的红色绒球
        (二)
        太阳把香水/打翻了/我的被子上/都是这种好闻的味道
        (三)
        早晨/在上学的路上/抬头一看/天空大碗里/装着一个荷包蛋
        (四)
        敲一敲/太阳会不会发出/当当的声响/就像山顶的/那口大黄钟一样
        (五)
        模糊的早晨/像小猫刚睡醒一样/它揉揉眼睛/天就亮了
        在这首汉字诗的教学中,笔者让学生自由诵读自己喜欢的一首,然后说说喜欢的理由。在畅快言说中,稍加点拨,启发学生抓住“捏一捏”“好闻的味道”“荷包蛋”“当当的响声”“揉揉眼睛”等重点词语,孩子们就看到了“日”的样子,听到了“日”的声音,尝到了“日”的味道,闻到了“日”的香味,摸到了“日”的柔软。每一次言说后,孩子们都带着可口、带着香味、带着柔软,读进小诗,读进美好。学生就在这样读、说、悟的基础上,和笔者一起提炼出了童诗写作“五觉法”(摸、闻、尝、听、看),一下子让缥缈的诗意就真实可感了。这样的赏析,不仅把“日”的味道、香气、柔软与声音深深地印在孩子脑海中,更让他们感受到了诗歌语言的清浅、奇妙,孩子们读出了文字的温度与气息,其实这就是诗意言语在不断内化,不断融入。自主悟出的“五觉法”更是为下一步孩子们的自由创作提供了技法支持和无限可能。
        三、创写——激扬诗情,厚积薄发写我心
        读是积累内化,写是沉淀的外显,读诗写诗,构成完整的儿童诗教学。在学生诵读、赏析诗歌美的基础上,教师应结合诗的言语特点,引领学生走进诗歌创作的大门。
        (一)童诗创作,模仿是必经之路。
        部编教材一年级下册“和大人一起读”中有一首儿童诗《谁和谁好》,我有意识地引导孩子发现诗歌“一问一答”的言语特点,接着让孩子学着这样的语言,到生活中或大自然中找一找,还有谁和谁好,并试着仿写。孩子们写出了这样的诗:
        谁和谁好?眼睛和耳朵好。眼睛看世界,耳朵听声音。
        谁和谁好?水和杯子好。杯里装着水,口渴不见了。
        谁和谁好?衣服和裤子好。它们穿上身,小朋友笑嘻嘻。
        谁和谁好?黑板和粉笔好。黑板亮晶晶,粉笔来写字。
        循着例诗,孩子们充分享受到了模仿创作带来的奇妙语感。人人都能说,人人都会写,无疑增强了他们创作的信心,原来儿童诗离我们这么近,原来每个人都能成为“诗人”。孩子们品味到了创作的成功与快乐,为下一步的自由创写蓄积了心理自信与诗意的言语储备。
        (二)童诗创作,想象是飞扬的翅膀。
        会写诗的人要有两双眼睛,一双现实的眼睛,另一双诗意的眼睛。其实“想象”便是孩子们的另一双眼睛。想象是儿童诗创作的命脉,是童心飞扬的落点。所以,为想象选择支点至关重要,看一看、闻一闻、听一听、尝一尝、摸一摸这来自生活的“五觉法”便为孩子们天马星空的想象提供了无限支持。
        [诗例]以“花”为主题,展开想象的翅膀,写一首儿童诗。孩子们有的这样写:
        布娃娃花(倪梵程)
        我要摸一摸/那桂花是什么形状的/如果这花摸起来像/鸭子身上的毛/那我就叫它/布娃娃花
        蝴蝶兰(何沐歌)
        瞧/它的味道真香啊/它像夜空一样蓝/像蝴蝶一样美/今晚又是谁在聊天/原来/是花朵们在比谁最美丽/这声音吵醒了/正在睡觉的小鸟
        天使一样的花(蒋禾阳)
        那些花儿/像妈妈一样美丽/比玫瑰还要甜蜜/它像天使守在我身旁/我的那些花儿/你想到了吗?
        花的含义(谢振轩)
        如果这朵花/是有含义的/它可能是木棉花/像英雄鲜红的血/如果这朵花/是有含义的/它可能是桂花/像阿桂一样的漫画家
        桂花(吴臣妍)
        早晨/花园里的桂花/轻轻地/落到了地上/我跑去一看/满地像金子一样美丽
        牵牛花(陈梓瀚)
        当我还在/呼呼大睡时/牵牛花/钻到家门口/催我起床上学呢!
        在孩子们的眼里,花是鸭子身上柔软的毛,是妈妈温柔的守候,是清晨花园里满地的金黄,是阿桂一样的漫画家……他们展开想象的翅膀,在“五觉法”的启发下,尽情地去听、去看、去想,一首首想象新奇又充满温情的童诗便跃然纸上。当然,对孩子们创作的诗,教师要有双包容的眼,去欣赏他们的奇思妙想,珍视那颗可贵的“诗心”,哪怕他们写得并不是那么合宜。
        四、结语
        儿童诗之所以为儿童诗,是因为诗歌里有童心。在儿童诗的教学中,我们要在细节处呵护童心,不断鼓励孩子敢说、想说、抢着说,用温暖的爱来开启孩子的诗心,用包容的心欣赏孩子的奇思妙想,让孩子的灵性在那一刻粲然绽放。
        但指导孩子写诗,也不是要求人人都会写,人人都成为诗人。只要尽可能让孩子感知、体察、享受诗带来的滋润,浸润到诗歌营造的意境中,体会到诗歌的韵律和情味,能在课堂的“思维场”中碰撞出灵感,哪怕只有一句,让人心神共振,这一刻他就是真正的诗人了。有时候,教师要做的,不是手把手地去“教”,而是要用心去唤醒他们潜藏的智慧和灵性。
参考文献:
[1]金波.金波论创作.
[2]俞学雷.浅谈小学语文中的儿童诗教学[J].湖州师范学报.2010(9).111—124.
[3]王泉根.儿童诗的两种尺度与儿童的认同度[J].重庆文理学院报.2006年01期
[4]杨锋.中国儿童诗三议[J].北京大学学报.2000年S1期
[5]刘晓东.儿童文化与儿童教育[M].教育科学出版社.北京.2009.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