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课堂中的赏识意识的运用

发表时间:2021/4/9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5月1期   作者:林景明
[导读] 本文主要从语文课堂教学在塑造学生个性、激发潜能,唤醒自信、提高教学效果等方面简单论述赏识教育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所起的作用,从而呼吁语文教师重视赏识教育在语文课堂上的运用,并投入到赏识教育的研究中来。

林景明    福建泉州永春三中  362609
【摘要】本文主要从语文课堂教学在塑造学生个性、激发潜能,唤醒自信、提高教学效果等方面简单论述赏识教育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所起的作用,从而呼吁语文教师重视赏识教育在语文课堂上的运用,并投入到赏识教育的研究中来。
【关键词】语文  课堂  赏识意识
中图分类号:G68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672-2051 (2021)05-096-01

        赏识教育是情商教育的基础,是一种承认差异、允许失败的教育方法。赏识紧抓情感因素,使学生处于兴奋状态中,刺激神经细胞的活跃,使人产生愉快的感觉,提高学习的效率。陶行知先生曾深刻指出:“教育学生的全部奥秘,在于相信学生和解放学生。”赏识教育的特点就是注重发现学生身上的优点和长处,进而“小题大做”,给他们以鼓励信任、理解宽容、自勉自励、完善自我。
        赏识符合学生的心理发展特征,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告诉我们,人类除了最基本的生理和安全需要外,最重要的需要就是被尊重的需求,希望得到他人的欣赏,得到社会的肯定性评价。就学生而言,获得赏识,则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这也是语文课堂教学的必然要求与必备条件。
        首先,课堂教学要讲民主,存个性,宽思维,激发学生创新意识,塑造学生个性特征。
        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创造力最能发挥的条件是民主。”尤其是以班级形式存在的集体环境氛围的优劣,直接决定着创新人格和创新思维的能否形成。赏识教育也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为重要目标的新教学模式。赏识教育色彩的课堂是一种充满宽松、和谐、平等、开放、自由、民主的课堂,全体学生都是课堂的主人,无论他们的智力水平与心力水平有何等差异,都可以享受到充分的人格尊重,都有进一步提高自己、完善自己的机会,都可以得到鼓励与赞许,学生不会因分数的暂时落后和学习的一时困难而遭受歧视和嘲笑,他们的个性可以得到充分的发现、培植、张扬和发展。衡量学生的标准不再是简单的量化分数,每个学生的个性特长也会充分显示与发展起来。在这样的“以人为本”的宽松环境中,学生身心愉悦,思维活跃,从而实现创造力与创新意识的发展。
        其次,课堂教学中要立赏识,尚自然,以学生为主角,激发学生潜能,唤醒学生自信。
        学生的大多数文化知识都来源于课堂教学,在校大多数时间也都在课堂上接受老师的教育,所以高质量的课堂教学,是培养优秀学生的重要因素。其中,高质量的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是要学会赏识学生。老师在课堂上经常鼓励、赏识学生们在课堂中的表现,表扬的话语无处不在,承认学生的差异,甚至欣赏差异,允许失败,哪怕学生一千次跌倒,也坚信学生第一千零一次地站起来。课堂上老师一次又一次的赞赏,使学生在老师及同学们的赏识中,看到自己的力量,才会挖掘自己的潜能,不断地朝着既定的目标前进。因此以学生为主角,让学生把课堂当成表演的舞台, 可以激发学生潜能、建筑自信空间。



        再次,课堂教学要重本真,倡自我,形成和谐课堂气氛,提高良好教学效果。
        教师要正确认识学生、评价学生,淡化成败优缺点,鼓励学生本真流露,逐渐形成以“赏识教育”理论为指导,多元评价、多科渗透、探索发现、审美心理发现等多种教学法相结合的教学模式。美国教育家卡耐基说:“使一个人发挥最大能力的方法是赞赏和励。”对于后进生来说,赞赏和鼓励不亚于雪中送炭,可以增强他们的信心和勇气,并从他们的内心激发出无穷无尽的积极动力。赏识教育在实施教育的过程中,以赏识学生为出发点,善于发现学生的特点、长处和进步,以积极乐观的眼光和态度来欣赏和预见学生的潜能,把每个学生视为一片有待于开发和进一步开发的土地。赏识以“尊重、信任、理解、激励、提醒、宽容”为原则,易触动了学生的心灵,防止学生抵触情绪和逆反心理,增强了学生主体意识到,可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主动探究,自觉实践,让学生始终保持一种愉快的情感,使学生自觉主动地投入到教与学的过程中,形成和谐的教学气氛,轻松愉快地获得知识,形成自己的思维体系。
        最后,我认为在课堂上还应该理解、信任学生。
        理解是教育的前提:只有正确理解了学生,才能把握他们的理解和需要,才能有的放矢地教育他们;只有学生被正确理解了,他们才能乐于接受教育,课堂教学才会是有效的。
        只有理解学生,恰当地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才能以情动人,才能传播知识,陶冶学生情操,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事实上,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长处,而且大多不止一种两种,他们的某些长处还可能是教师所不具备的。因此,我们应该相信他们都有自我前进的动力,都有自我提高的能力,只有这样地去理解学生信任学生,才能把自己融入到学生中去,和他们同呼吸、共成长,才能去丰富、提升、完善学生的整体素质,包括知识、能力、习惯、智慧乃至精神品格的培养,形成学生健康健全的人文观,才能正确的理解学生,最终达到教育学生的目的。
        赏识教育的首倡者周弘说过:“赏识教育是一种教孩子学说话走路的教育,奥秘在于承认差异,允许失败。”在教学中推行赏识教育,一方面能使学生获得长足进步,学生能在被肯定的积极心态中不断取得进步;另一方能使教学更顺利地进行,学生的正确行为被肯定和鼓励,让整个课堂互动性更强,更能促进课程的进行,并收到相当效果。
        赏识教育并不仅是说几句美丽的话,它要能点亮学生内心的火花。所以实施赏识教育要求老师能多了解学生,到学生中去,随时捕捉学生的一些闪光点,及时给予表扬、鼓励。同时对学生要进行连续性的观察、了解、帮助,认真发现他的每一次进步。但在实施赏识教育过程中,也要让学生发现自己的不足,正确对待成绩和不足以形成良好的思想品格,心理素质,积极向上的创造能力。
        好农民,不让最矮的庄稼枯萎;好老师,不让最好的学生自卑。这就是赏识之源!也是我们语文教师应尽之责!
参考文献:
[1]顾明远.《国际教育新理念》.海南出版,2001(10)
[3]郭德俊,赵丽琴.《情绪智力探析》.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1998(1)
作者简介:
林景明,1983年生,男,汉族,福建永春人,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毕业,文学学士,中学一级教师,长期在高中一线教学,有丰富的教学经验。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