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方式与策略——以《扬州慢•淮左名都》为例

发表时间:2021/4/9   来源:《中国教师》2021年3月下   作者:张小丽
[导读] 意象在高中语文诗词鉴赏中是十分重要的概念,意象主要是通过外界的物象表达作者思想和情感的方式,写作中意象的运用也并非是将情感与物象进行盲目的结合,而是应通过合理的方式进行统一和抒发。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发现并学习诗词中的意象,在感知作者情感的同时提升学生对诗词的学习效果,感受诗词整体表达的内容及方向。本文以《扬州慢•淮左名都》为例对意象教学展开探究,以期通过意象的讲解使学生理解意象

张小丽    四川省内江市第二中学
【摘要】意象在高中语文诗词鉴赏中是十分重要的概念,意象主要是通过外界的物象表达作者思想和情感的方式,写作中意象的运用也并非是将情感与物象进行盲目的结合,而是应通过合理的方式进行统一和抒发。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发现并学习诗词中的意象,在感知作者情感的同时提升学生对诗词的学习效果,感受诗词整体表达的内容及方向。本文以《扬州慢•淮左名都》为例对意象教学展开探究,以期通过意象的讲解使学生理解意象,感悟意象。
【关键词】古诗词;教学策略;《扬州慢•淮左名都》
中图分类号:G68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672-2051 (2021)3-081-0

        一、解读诗词背景,初步讲解诗词
        《扬州慢•淮左名都》是作者从汉阳出游途经扬州时有感而发,昔年扬州受到两次金兵的入侵,曾经有诗云“腰缠十万贯,骑鹤上扬州”的繁华之地,如今却变成了长满青青荠麦的荒凉之地,遂悲从中来写下了这首怀古之作。在文本中作者运用了较多的意象表达自身情感,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通过意象的深入解析帮助学生感受扬州城的萧条和意象的清冷之美。课堂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展开阅读并对其中的意象进行标记,教师也应根据文本中意象的设置引导学生展开学习。
        师:同学们在文章中能够发现哪几种意象的表达方式呢?意象又表达了什么呢?
        生:荠麦青青应该是意象之一,读起来应该是充满生机和蓬勃向上的生命力。
        师:意象寻找很准确但解析不够详尽,荠麦青青看似生机盎然,但在前面还有一句,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杜牧有首诗中写到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可见昔年扬州繁华的景象,但如今本该繁华的扬州街道如今却荠麦青青,对应当年繁华的景象对战争的残酷进行了准确的表达。
        师:这一段中还有其他意象存在吗?同学们能不能根据老师刚才讲解的内容进行解析呢?
        生:废池乔木犹厌言兵也是意向表达的一种方式,废池乔木都不愿意说起兵荒马乱的事,更能够表达当时战乱的背景和战争的无情。
        通过这种方式作者表达了当时扬州城内凋零的景象,借助意象的方式表达了自身的凄凉和悲哀,作者在写下本作时仅有二十二岁,正是“一夜看尽长安花”的年纪,但面对兵家之事却产生了“黍离”之悲,细细思来让人感慨万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应通过教学方式的运用与意象的讲解使学生理解这一情感,提升学生对文本的解析能力及思想和情感的理解能力。
        二、感受诗词意象,提升教学效果
        清冷是一种远离世俗超然物外的角度,也是幽居内心的独处。


在《扬州慢•淮左名都》中姜夔便通过意象的运用准确地表达了清冷这一概念,将自身的感怀融入意象中这才形成了文本清冷的氛围。但当下阶段的学生并无姜夔的经历和思想,在进入情境的过程中存在着一定的阻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通过其中意象的解析带领学生共同进入到诗词情境中感受其中的思想。
        师:同学们在学习的过程中有没有发现一些“冷色调”的字词或清冷的意象描写呢?
        生:我觉得清角吹寒,都在空城这一句就特别清冷,但理解起来总感觉有点朦胧。
        师:不错,那我们就以这句清角吹寒,都在空城为例,首先清角吹寒,昔年繁华的扬州在黄昏时应当是歌舞升平,但现在却是兵营的号角吹响,兵营号角吹响也意味着战争的开始,本就十分清冷的含义在前面加上“清”字更是对清冷起到了提高的作用,寒意也逐渐深入人心。
        师:再说都在空城。扬州当前的状态相对之前的繁华而言称其为空城毫不为过,战后的扬州一片萧条,一个“空”便将这一氛围进行了烘托,如果把这一整句构建成一个画面:黄昏时分空荡的扬州城中寂静无声,唯有清冷的号角声回荡其中。这一景象充分体现了本身的清冷之意,更是将扬州城战后的惨淡进行了细致的展现。
        通过意象进行清冷意味的解读,学生能够逐渐理解清冷的意味。姜夔对清冷意象的描写也并非仅仅是文学风格,形成他清冷意象的主要原因不仅是对扬州城的感慨,更是个人经历的写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应通过正确的方式引导学生对诗人的背景及生平进行了解,寻找其诗词意境如此清冷的原因,对文章形成全面理解的同时带动学生文学底蕴的提升和发展,强化学生对文本的解析程度,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发展。
        三、文章思想辨析,巩固教学效果
        在教学中教师还应引导学生对此类清冷意象的价值进行分析和探讨。在文学领域中对姜夔的清冷主要分为两种,其一为作者论,这一观点认为是表达诗人情感的方式,姜夔一生颠沛流离郁郁寡欢,这种清零的意象能够更加清晰地表达其内心深处的思绪和苦涩,也能够通过意象的表面感受诗人内心的思想。另一观点为文本论,“透彻玲珑不可凑泊,如空中之音、 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象,言有尽而意无穷”,要“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简单来说便是这种清冷的意象主要是为了让读者产生于外物之间的“隔阂”,以含蓄之美提升诗词意义。在课堂中教师以这两种观点引导学生展开思考和探究能够使学生在自身观点的影响下展开思考和辩论,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和文本解读能力的提升。
        综上所述,在《扬州慢•淮左名都》的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发现诗词中的意象之美,在意象解析的过程中带领学生感受这种清冷意象的形成原因并展开辩论。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跟随教师的引导以意象为基础对本文进行深入的解析,感受其中怀古氛围的同时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感受诗人颠沛流离的一生,提升自身人生体验的同时以文本的理解掌握教学内容,提升学生的文学底蕴和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庄红梅. 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策略研究[J]. 名师在线, 2020, 000(011):P.47-48.
【2】王莹. 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策略探究[J]. 中学教学参考, 2020(10):14-15.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