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语文课堂活起来 乔喜焕

发表时间:2021/4/9   来源:《中国教师》2021年3月下   作者:乔喜焕
[导读]

乔喜焕    湖北省襄州区朱集镇第二小学  441115
中图分类号:G68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672-2051 (2021)3-077-01

        为了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构建开放的、 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我尝试并运用了“活动式”教学模式。就是一种以活动带动学习,以活动为载体的课堂教学模式。
        那么活动在语文课堂中,究竟扮演着什么角色?如何以活动为载体,如何让语文课堂活起来呢?
        (一)丰富的活动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语文课堂保持新鲜感。
        针对语文传统教学中的弊病,不少教育家都提出了语文教学应当“让学生快乐学习,寓教于乐”,如何让学生喜欢语文课堂,从学习中获得快乐呢?“活动”无疑是一个最佳的工具。
        分角色朗读、体会交流、情景表演、课本剧表演、小组比赛、词语接龙游戏、猜谜语、编儿歌、唱童谣等不同的活动形式,都可以适当的插入课堂教学,真正的让课堂“活”起来,让学生“动”起,摆脱沉闷、程式化的教学模式, 如生字的教学,我通过猜字谜,开火车等有趣的方式展开。
        如我教学生字“腾”就通过猜字变谜“夫人回娘家,头戴两朵花,住了月月整,骑马奔回家”学生猜着了,学习兴趣盎然。如我教学《安全才能回家》我就让学生编交通安全知识儿歌,学生编得很顺口,还有一组编了一则《拍手歌》学生两人一组,一边拍手,一边唱儿歌,课堂气氛异常活跃,教学效果非常好。
        让学生的心灵在宽松自由的环境中得到彻底的放飞,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让他们自己去感悟学习的惊喜,让死板的内容依托活动鲜活起来,让学生生动活泼地学习语文,让语文课堂摆脱死气沉沉的气氛,保持新鲜感。
        (二)丰富的活动可以让课堂变为展示的舞台,学生变成优秀的演员。
        对于文章内容的讲授,教师一味灌输,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养成惰性,不愿思考,脑子里只有所谓的标准答案,这样学生的个性不能得到张扬。 因此,教师可以通过设计各类课堂活动,鼓励学生对课文的内容进行大胆的思考,放开去,不受任何约束,在活动中展示自我。朗读是对课文内容的初步感悟,如果采取“教师范读”或 “集体朗读”的方式,则会显得比较机械,大部分学生不会有参与其中的感觉。
        例如,有大量的对话描写,则可以尝试分角色表演式朗读, 情景表演、课本剧表演等,教学效果就会大大提升。
        记得在教学《草船借箭》这篇课文时,我做了个试验。首先,我让同学自己举手来朗读全文,结果,课堂里寂静无声,竟然没有一个主动举手的同学。


接着,我说请同学分角色朗读,周瑜、诸葛亮、鲁肃的对话,课堂里马上活跃起来,不少同学跃跃欲试,甚至有男同学抢着要读诸葛亮的话。在朗读时,其他没有参与的同学也能认真地听读,并积极指出他们读得不到位的地方。然后,我又请同学上台表演课本剧。这下,更多的同学参与的热情被调动起来。甚至有同学举起了两只手,课堂气氛马上活跃起来。上台的同学即兴发挥,模仿古人的语气对话,竟然也能把“神机妙算、足智多谋”的诸葛亮“心胸狭隘、妒贤忌能”的周瑜演得像模像样,下面的同学则看得津津有味,这为下一个教学环节――人物分析做了最好的铺垫。同学们的兴趣更高了,平日里让学生头疼的学习也在轻松的气氛中顺利完成了。只需要一个小小的改变,就能调动学生积极参与,何乐而不为呢? 角色表演是一种趣味性的活动,也是一种把书本内容变“活”的绝佳教学手段。
        在教授《搭石》一课时,我为学生设计了三个课堂活动:搭搭石、一行人过搭石,背老人过搭石。一堂课,每个同学都是参与者, 都是学习的主人。舞台上的他们,带着自己的理解表演,在遵照原文的基础上把文字变为短剧,让学生欣赏表演者们的架势、神态、动作——在表演一行人过搭石时,我让全班同学有感情地读这段内容“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嗒嗒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给人画一般的美感。”同学们俨然就是置身于故事情节中的人物,协调有序地过搭石,尤其是背老人过搭石,同学们表演得栩栩如生。我问同学背老人的感受时“我生怕老人掉水里了”他脱口而出,同学们一片热烈的掌声。表演过程中,台上精彩纷呈,台下欢呼雀跃。学生们第一次发现原来语文课上也有这么多快乐,可以享受。表演无形中帮助同学们更深刻的理解了故事内容,领会了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而我得到的启发就是要将这样的模式进行到底,要将这样的欢乐、动感保持下去!
        (三)丰富的活动可以形成“互相竞争式”学习模式,创设交流合作的氛围,从而打造高效课堂。
        语文教学中,“讨论式学习”中的 “讨论”往往流于形式,要么是学生不喜欢讨论,要么是教师也只把它作为一个“装饰”,做给别人看,代表课堂上有学生的参与了。其实,我们可以稍作改变,探索一种“互助竞争式”学习模式,即在讨论中体现合作, 在竞争中体现交流。
        例如我教学口语交际__制定班级公约一课时,就采用了小组合作,小组竞争的方式,学生也许更乐于接受,因为可以热热闹闹、轻轻松松的和“对手”一分高下。3个小组,人人参与,每人先制定一条班级公约.学生必然是争先恐后的要为自己的小组争光,不甘落于人后,教师只需驾驭好课堂,其他的就让学生尽情发挥!教学效果很好,一节课时间,全班学生一共制定了三十多条班级公约,有学习、纪律、食堂、就寝、卫生等方方面面的,制定的公约齐全又实用,教学效果出奇地好。
        又如,我把需要查字典、词典、理解词语意思的任务,下发到各个学习小组,实行“承包责任制”,这样不但减轻学生的压力,而且让小组成员有了分工合作的集体意识,又有了“谁做得更好” “为小组争光”的竞争意识。学生的学习自然是主动、自觉地,学习的效率提高了,成就感油然而生。
        语文活动作为一种辅助方式、手段,它不会削弱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反而成为一股强有力的推动力,推进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犹如跳动的快乐音符,它能给学生一个生动活泼的课堂,,奏响语文课堂优美的旋律。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