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劳动教育与学科融合的实施

发表时间:2021/4/9   来源:《中国教师》2021年3月下   作者:马媛媛
[导读] 劳动教育是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科学的劳动观、正确的劳动态度,自觉形成劳动习惯。它是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财富的源泉是劳动,世界上最好的梦想只有通过有意识的劳动才能实现。实施小学劳动教育与学科整合需要创造劳动环境,选择科学合理的教学形式;开设相关的劳动课程,促进制度发展;创造劳动条件,增加劳动机会;重视家校合作,培养学生的劳动习惯;重视评价的作用,建立合理的评价机制。

马媛媛   德州新旧动能转换示范区大韩小学  山东  德州  253000
【摘要】劳动教育是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科学的劳动观、正确的劳动态度,自觉形成劳动习惯。它是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财富的源泉是劳动,世界上最好的梦想只有通过有意识的劳动才能实现。实施小学劳动教育与学科整合需要创造劳动环境,选择科学合理的教学形式;开设相关的劳动课程,促进制度发展;创造劳动条件,增加劳动机会;重视家校合作,培养学生的劳动习惯;重视评价的作用,建立合理的评价机制。
【关键词】劳动教育;学科融合;综合实践;实施策略
中图分类号:G68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672-2051 (2021)3-075-01

        根据新课程标准,小学要注重劳动意识的培养,教师要让学生感受到工作的乐趣,在日常生活中学会一些简单的自理方法,认识到每个人都要工作,学会做自己的事情;中学要注重劳动意识的培养养成工作习惯,让学生学会个人清洁的基本方法,积极分担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那么,教师如何在小学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呢?
        一、小学劳动教育与语文学科融合
        (一)利用教材内容,形成劳动意识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内容和劳动教育密切相关,《幸福在哪里》这个童话故事主要讲述了三个牧童通过自己的劳动把一个喷泉挖进井里,最后得到智慧女儿的祝福的故事。十年后,他们通过自己的劳动经历,找到了“幸福”这个词的真谛,阐释了“幸福就在有益于人类的劳动中”这一简单而深刻的道理。教师应结合教学实践,抓住机遇,借助课文,将劳动教育渗透到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语文教学在培养学生劳动素养中的积极作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展示图片、提问等活动,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和交流,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设计的目的是通过对故事人物和内容的理解,唤醒学生对“只有劳动才能创造更好生活”的理解。学生的劳动意识是在学习语文知识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从而理解“劳动”的真正含义。
        (二)通过拓展阅读,领悟劳动意义
        大量阅读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关键。教授名人故事后,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多读名人传记,关注名人成功背后的故事。关注名人如何坚守工作,如何突破自我,如何实现自我价值。对学生来说,身边有很多榜样。比如,在年初的疫情中,许多学生亲属奋战在抗击疫情的最前线,包括医务人员、警察和各行各业的“叛军”;武汉的工人用10天时间建起了医院;通过科研工作者的努力,医务人员和社会各界人员在短短三个月内迅速控制了疫情,各行各业都取得了成功,顺利恢复了工作和生产,这些工人用生命保卫着自己的生命,让我们为祖国的强大而自豪。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要抓住这个机会,在多媒体平台上与学生分享防疫英雄的故事和报道,鼓励学生多关注报道,了解英雄背后的故事,并利用这些材料进行写作训练,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写作习惯正确的劳动观和人才观。
        二、小学劳动教育与科学课的融合
        (一)在观察与发现中培养劳动热情
        小学科学课程无论是学科特色还是生动有趣的教学内容,都是教师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的理想窗口。


例如,在“种植凤仙花”的学习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从播种、发芽、养护、根、叶、花、果、籽等方面了解凤仙花的生命。在这个时候,我会把课堂学习延伸到学校的种植园。每位学生应在班级种植园中领养一株植物,观察并记录其生长情况,包括日期和植物形态的变化(如高度、叶片、开花、果实等)。学生用文字、表格或图画来记录。在日常的浇水、施肥、除草等劳动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劳动积极性,提高了学生的劳动能力。
        (二)在动手操作中激发劳动兴趣
        理科课上有一个很小的任务,就是让学生按照自己的分类标准来分类生活中的对象。目的是让学生了解分类标准和分类方法。而学习这一内容必须依靠劳动,让学生在实践中真正学会分类,从而渗透劳动教育。在学习四年级第一册“我们的身体”单元时,老师指导学生利用身边现有资源制作模型,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而且有效地利用了废旧材料,培养了学生节约的良好习惯,并感受到他们在实践研究过程中发现的乐趣。
        三、小学劳动教育与综合实践课的融合
        (一)依托课程资源,培养劳动技能
        在综合实践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从“动手做”走向“动脑做”,明确人的实践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可以培养和锻炼的。教育者要为学生创造丰富的活动环境,搭建实践平台。因此,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知识和劳动技能的同时,应积极探索适合各年龄段学生的探究性学习活动。如:包饺子、包粽子、钉纽扣、拌麻辣拌、做沙拉等系列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老师可以先安排学生试着去做。当他们遇到困难时,老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感觉到这些辛苦可不容易。在第一次失败经验的基础上,教师可以让学生找到自己做不好的原因,让学生找到解决存在问题的方法,从而达到从“动手做”到“动脑做”的目标。再练的时候,要学会在用手用脑的过程中掌握各种劳动技能,真正提高动手能力。倡导实践、探究、体验,多开展合作探究,丰富学生的探究活动。
        (二)依托实践活动,体验劳动乐趣
        在学科教学中,有很多教学内容往往需要采用手工制作的教学方法。手工制作是孩子们发展智力和练习的好时机。如今,国家大力推行生活垃圾分类,“垃圾分类”相关内容的“低碳环保”为理念,让学生开展手工活动。学生从“脑力劳动”到“动手劳动”的过程,是一个从积极思考、迸发智慧火花到体验体力劳动,最后设计制作各种“垃圾桶”的过程。这种以服务生活、服务社会为背景的实践活动教学,既能激发学生自立、自立的自豪感和成就感,又能传承手工艺文化,放飞梦想;更能让学生认识到垃圾桶的重要性,环保,人人有责,通过实践让生活更美好。
        (三)依托校本课程,提高劳动能力
        利用“快乐种植活动课”校本课程,学生积极参与农作物种植实践。通过蔬菜的种植,学生们体验了播种、浇水、施肥和收获的全过程。学生在观察和劳动中掌握一定的劳动知识和技能,在劳动中学习,在劳动中锻炼,掌握生存技能,开阔视野,体验劳动带来的快乐,培养责任感和基本劳动能力,体会劳动人民辛勤劳动和期盼的心情丰收。教师以此为契机,教育学生珍惜劳动成果,努力学习科学知识,用知识创造幸福生活,用勤劳的双手创造美好生活。
参考文献
[1]王峥嵘.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的策略[J].辽宁教育,2020(22).
[2]龙娟娟,王琦.劳动教育与学科实践活动课程融合的探索[J].天津教育,2019(10).
[3]马小雯.核心素养视角下小学生学校劳动教育现状及对策研究[D].鲁东大学,2019.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