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南“拼文化”融入幼儿园教育的探究与实践

发表时间:2021/4/9   来源:《中国教师》2021年3月下   作者:陈梅蓉
[导读] 泉州——这座海峡西岸多元文化宝库的名城,有着许多的文化艺术瑰宝。在这个多元文化宝库中,有着丰富的“活资源”,尤为显著的是闽南人的拼搏精神。“拼文化”在幼儿身边、在幼儿的生活中,于是我们依托课题着力探究将闽南“拼文化”融入幼儿园课程,分别从环境的营造,系列主题活动的构建,幼儿的有效学习以及一日活动的有机渗透这四个方面让幼儿激起幼儿强烈的共鸣,多层次、多角度感受爱拼敢赢、敢为人先的“拼文化”精神;构建

陈梅蓉     福建省泉州市温陵实验幼儿园
【摘要】泉州——这座海峡西岸多元文化宝库的名城,有着许多的文化艺术瑰宝。在这个多元文化宝库中,有着丰富的“活资源”,尤为显著的是闽南人的拼搏精神。“拼文化”在幼儿身边、在幼儿的生活中,于是我们依托课题着力探究将闽南“拼文化”融入幼儿园课程,分别从环境的营造,系列主题活动的构建,幼儿的有效学习以及一日活动的有机渗透这四个方面让幼儿激起幼儿强烈的共鸣,多层次、多角度感受爱拼敢赢、敢为人先的“拼文化”精神;构建了以闽南习俗文化、海洋文化、闽南茶文化为主线的“拼文化”系列活动,并渗透到幼儿的一日生活当中,让闽南“拼文化”真正深入幼儿心田,让闽南人爱拼敢赢的精神在幼儿身上得以传承和体现。
【关键词】闽南音乐  拼文化  幼儿园
中图分类号:G68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672-2051 (2021)3-068-02

        闽南文化起源于泉州,是福建民间文化宝库中一种大众化的、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在这素有“活化石”之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瑰宝中,闽南“爱拼敢赢”的精神尤其家喻户晓。从某种意义上说,闽南歌曲《爱拼才会赢》正是闽南人“爱拼敢赢”的性格写照。“爱拼敢赢”是直抒,彰显闽南人乐观进取、不愿服输、勇于探索、坚韧不拔、自强求新的个性。闽南民谚告诫我们:“少年呣打拼,老来无名声。”“拼”与“赢”,刻画了闽南人的本质。闽南人的“拼”是敢为人先、敢于尝试、敢于创新的拼搏精神。
        在闽南文化背景下挖掘“拼文化”教育价值,不仅有利于培养幼儿主动参与、合作交流、探索发现的能力和敢于挑战、不怕困难的学习品质,促进幼儿情智的积极发展,还能让幼儿在喜闻乐见的活动中获得情感陶冶,了解闽南文化,初步萌发对家乡音乐及文化的亲切感与认同感,在幼小心灵中埋下民间音乐及家乡文化的种子。
        一、创设“拼文化”教育环境,营造“拼文化”活动氛围
        为了充分发挥闽南音乐教育对于幼儿的健康成长及文化传承的积极促进作用,我们注重闽南音乐文化与幼儿园课程的生态式融合,让幼儿喜欢参与、乐于表达,从而让闽南音乐文化中蕴含的美育精髓与文化精神真正滋养与温润幼儿的心灵。
        创设丰富美观、便于幼儿体验和感受并能主动参与的民间音乐文化环境。以闽南音乐文化为主线,对环境进行统筹规划与设计,让民间音乐艺术与文化元素有机渗透到园所、班级、区角等各个角落,让幼儿在绚丽多彩的闽南民间艺术环境中充分体验,并积极参与环境的创设与互动、真正成为环境的主人。
        我们根据园所和班级的特点,在“宝宝博物馆”里创设了“惠女风情”、“泉州花灯”、“泉州木偶”等非遗内容,幼儿可以在博物馆里按自己的意愿选择喜欢的馆区,自由观察感受和操作体验,真正感受闽南音乐文化的精髓。我们还充分利用走廊和班级,创设了“闽南风情街”,让幼儿打开班界自由交往,在与同伴的互动中进一步体验闽南习俗,如“制作元宵元”、“闽南童玩”、“闽南童谣”等闽南传统文化,在班级的音乐区投放闽南打击乐器,让幼儿在玩的过程中感受和表现闽南乐器的独特魅力。
        二、构建闽南“拼文化”音乐主题,开展“拼文化”活动。
        课题组每个月会围绕课题让大家谈实践体会、研究困惑、分析问题、分享经验,促进课题的研究。我们的主要研究载体是闽南“拼文化”音乐主题实践和音乐课例的研发。我们围绕“闽南习俗文化”、“海洋文化”、“闽南茶文化”这三个方面在中大班开展“拼文化”音乐主题的探索和实践,如:《 仔话海丝》、《印象惠安女》、《咱厝的讨海人》、《蟳埔小渔村》、《咱厝节日真闹热》、《神奇的石头之旅》等主题,老师们在课题研讨过程中深深地感受到适合幼儿的闽南音乐素材是很有限的,需要老师们认真钻研教材,进行改编,同时教师要投入到活动中,用自己对闽南音乐文化的热爱去感染和带动幼儿。首先教师要对教材进行深度的感知,了解其丰富的文化蕴含。把自己对闽南音乐文化的感受传递给幼儿,让他们也浸染其中。老师们在摸索实践的过程中也走过弯路:拼凑嫁接,脱离生活等,通过研讨反思,老师们调整了主题思路,大家一致认为“拼”是一种精神,不能直接让幼儿理解,而是应该借助外在的表现形式让幼儿在实际体验中感受闽南人“爱拼敢赢”的精神。要注重幼儿生活经验的积累,通过各种游戏和实地观察让幼儿体验生活,让幼儿在游戏中感受闽南文化,在主题活动的推进过程中进一步了解闽南人的辛苦劳作,为艺术表现做好铺垫,同时也逐渐构建了闽南“拼文化”系列活动。



        1.闽南习俗文化——“爱拼才会赢”
        活动一:《中秋博饼》,活动二:《囝仔拼输赢》,活动三:《过新年跳火群》,活动四:《端午龙舟乐》
        2.海洋文化
        大海——“咱厝的赶海人”
        活动一:《大海的声音》,活动二:《忙碌的渔家生活》,活动三:《大家来捕鱼》活动四:《赶海小渔民》
        惠女——“小小惠安女”
        活动一:《勤劳的惠安女》,活动二:《美味鱼市场》,活动三:《快乐的惠安女》
        活动四:《惠安女》
        3.闽南茶文化——“囝仔‘话’茶”
        活动一:《我知道的茶》,活动二:《囝仔来制茶》,活动三:《悠悠茶香》,活动四:《采茶乐》
        三、挖掘闽南音乐资源,促进“拼文化”有效学习。
        闽南虽然有丰富的音乐资源,但老师们在课题研讨过程中深深地感受到适合幼儿的闽南音乐素材是很有限的,很多素材都是以成人的角度创造的,不适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幼儿不容易理解,需要教师进行二度创作,以及前期的经验铺垫,才能让幼儿较好地理解。为了寻找匹配的闽南音乐,老师们翻阅了大量的闽南音乐作品,从中选择适合幼儿的几首,再根据幼儿的接受水平和兴趣对这几首作品进行节选和剪辑,最后才形成适合幼儿的闽南音乐,在这个过程中,老师们要做很多创造性的工作,为接下来活动的顺利开展做好准备。老师们通过对闽南音乐的筛选,幼儿学习难点的突破,幼儿有益经验的构建等策略,有效搭建闽南音乐与幼儿有益学习的支架,让教育的视角转向更多关注在幼儿的兴趣与自主学习上,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同时我们也根据不同的年龄班,以闽南童谣和闽南音乐为素材,采用“精雕细磨,研磨出新”的教研沙龙形式,让老师们深受启发。在课题研讨中记录了幼儿、教师和课程共生共长的新路程。
        例如,在中班音乐游戏《过新年跳火群》中,幼儿的兴趣点是跳火群,学习的难点是对十六分节奏的掌握,基于对幼儿在活动中的反应,为构建对幼儿有益的经验,我们增加了“搭建火堆”、“围火助兴”的环节,助推幼儿的兴趣点,进一步激发幼儿参与活动主动性,采用循序渐进的方法,由浅入深化解幼儿的学习难点,为幼儿构架闽南音乐与游戏之间、主题活动与闽南“拼文化”之间的桥梁,让幼儿在游戏中体验的“爱拼敢赢”的精神。又如:音乐游戏《端午赛龙舟》,在活动中教师借助图片、图谱和押脚鼓等,帮助幼儿在感受闽南乐曲的特点中,大胆运用肢体语言表现赛龙舟激烈的场面,体验团结协作的乐趣,激发竞技精神和团队精神,从而更加了解不怕困难,坚持不懈,勇往直前的拼搏精神。                   四、渗透日常生活活动,融合“拼文化”生活经验。
        为了让幼儿真正走进闽南音乐文化的世界中,全方位积淀幼儿的生活与文化经验,我们将“拼文化”主题有机地融入到区域、户外及幼儿一日生活中,让幼儿浸润其中, 让幼儿在玩中学、学中玩,更加深切地感受闽南音乐文化的独特魅力。如:在中班创意戏剧《五只小鸭惠安游记》中,除了原有的动物角色是卡通服饰以外,其他的角色都换上了闽南服饰,女孩身着紧窄短小的上衣、露出肚脐,下身穿着特别宽松肥大的裤子,腰带扎在肚脐下面、头戴花头巾和橙黄色斗笠,让观众一眼便知晓五只小鸭子迷路的地点——泉州惠安;同时,在场景中添加铁观音、瓷器、面线糊、肉粽、土笋冻、润饼菜等闽南土特产,男孩三三两两坐着泡茶、品茶点,做陶瓷、贩卖小吃,从当地美食、日常生活用具等这些细微的生活小物去发现文化的传承,感知闽南的茶文化、瓷器文化、饮食文化。经过小组讨论、排练、磨合,促使幼儿主动参与、积极体验、自由表达、自我挑战。
        将闽南“拼文化”渗透到幼儿的户外活动中的例子就更多了,如《大家来捕鱼》、《勤劳的惠安女》等游戏,通过简单的捕鱼游戏,孩子们的体验更加深刻。在弯腰捞鱼、合作捞鱼、撒网捕鱼的过程中,孩子们满头大汗,腰酸背痛,在一次次的游戏中去体会渔民出海的心情,体验收获满满的喜悦。活动中孩子们是那么的投入和兴趣,从探索扁担的用法到挑战单人挑担、双人挑担,我们看到了他们不怕困难、敢于尝试、不轻言放弃,勇往直前,这不正是“拼文化”的精神内涵吗?
        闽南“拼”文化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独特的性格和丰富的内涵,再现了闽南人爱拼敢赢,不怕困难、积极向上的精神。将闽南“拼”文化引进幼儿园教育,能让幼儿吸纳本土文化的丰富营养,感受本土文化的精神,积极地为幼儿树立知识多元观和民族审美观打下基础,在潜移默化中感受到家乡优秀的“拼文化”资源,激发他们对乡土生活和文化的关注与喜爱,从而培养他们热爱家乡的情感和积极向上、不怕困难、勇于挑战的精神,让作为“闽南人”的幼儿更加有本土文化的认同感、接纳感和归属感。
参考文献:
[1]李季媚,冯晓霞.《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解读[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年.
[2][美]约翰.弗洛尔.《儿童音乐生活》[M].译杜悦艳赵琇玮杨梦萍金鑫.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9.
【本文为福建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9年度常规立项课题“闽南音乐文化启蒙课题的研究与实施”(立项批准号:2019XB0125)阶段性研究成果】
附:作者简介
陈梅蓉(女)1967年出生,小学中学高级教师。福建省学科带头人,泉州市学前教育名师。主要研究方向是幼儿音乐教育和表演游戏的指导。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