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学习理念下的小学数学教学策略 滕凤英

发表时间:2021/4/9   来源:《中国教师》2021年3月下   作者:滕凤英
[导读] 在教学过程中,小学数学教师需要不断提高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深入思考,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创造一个舒适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环境中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或概念。数学教师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在课堂知识探索中的主动性,灵活运用数学知识,有效地将知识回归生活,解决生活中的计算问题。通过以上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能力,从而达到深度学习的目的。

滕凤英    山东德州陵城区临齐街道办事处西关小学  山东  德州  253500
【摘要】在教学过程中,小学数学教师需要不断提高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深入思考,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创造一个舒适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环境中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或概念。数学教师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在课堂知识探索中的主动性,灵活运用数学知识,有效地将知识回归生活,解决生活中的计算问题。通过以上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能力,从而达到深度学习的目的。
【关键词】深度学习;小学数学;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68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672-2051 (2021)3-123-01

        小学数学教师要以深度学习为目标,思考课堂教学方法,为学生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行深度学习,顺利引入数学课题,让学生学习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保质完成人才培养目标教育。
        一、创设教学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突出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小学生是一个具有童心的群体。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兴趣设计相应的教学活动,营造学生乐于参与的课堂环境,激发学生探究数学知识的兴趣,使学生积极深入地学习。教师还应正确引导学生思考教学情境中的问题,为学生深入研究数学知识奠定基础。比如,学习“认识钟表”过程中,教师在课堂上准备好一个时钟,在课堂开展前教师先提出问题:“同学们,日常生活中你们看到的时钟是什么样子的?钟表有很多类型,让我们来共同欣赏吧!”然后老师让学生观看准备好的钟表,并用多媒体工具播放其他类型的钟表,与普通钟表进行比较,让学生对钟表知识有深刻的印象。在准备好的时钟上,老师引导学生理解“时针、分针、秒针”。学生们还会看到时钟上的十二个数字和十二个格子。老师让学生观察时钟的运动轨迹,老师引导学生顺时针转动时钟。在这种动手的课堂情境中,学生的思维能力将得到充分调动,学习内容将充分引起足够的兴趣,深入参与课堂学习,激发学生对问题的深层思考,为数学知识的深入学习打下基础。
        二、引导深度学习,促进学生思维发展
        小学数学知识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内容,小学数学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的过程中,也需要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来设计课堂活动,使学生在课堂上调动想象力和分析能力来处理数学问题,从而达到深入学习数学知识的目的。比如,学习“测量”内容时,教师根据班级同学的个人喜好,对学生进行分组,引导学生以小组的方式对周围事物进行测量,教师在学生测量活动中适当引出问题:“课桌的一条线有多长,一厘米等于多少毫米?”在教师问题的引导下,学生会结合数学课本知识及测量的结果回答教师问题:“课桌的长度是60cm,1厘米等于10毫米。”在实践教学环境中,学生能积极探究数学知识,最后小组长对测量物品长度及每个同学负责的内容进行汇总,准确掌握测量知识。
        教师在传授数学知识过程中,需要重视文化融合,让学生感受不同国家文化的魅力,在文化的熏陶下认识抽象的数学内容,引发学生对数学问题的思考。比如,学习“圆的认识”过程中,教师在多媒体工具上播放日常中随处可见的圆形物体,让学生认识到数学知识与生活的关联。


教师在黑板上画一个圆,在这个圆的基础上做一个小圆,大圆的半径是小圆的直径,最后教师在两个圆上涂鸦,获得一个色彩明丽的图画,在这种教学方法下,学生会接受美育知识,从而提升小学生审美能力。
        三、导入教学课题,展开数学推理
        学习“小数的意义”过程中,教师先进行教学导入,比如,教师利用“三字经”让学生回顾三字经中的“一而十、十而百”,教师问学生是否理解这句话的意思。学生在回答“十个一便是十,十个十便是百”后,教师在黑板上书写100、10、1三个数字,并告知学生“三字经”中含有的数学知识,学生自右向左观察数字,会思考100后面的数字是什么?再向后又是什么?部分学生回答:“0.1、0.01……”,教师在打开学生学习思维后,导入本节课课程内容,让学生认识小数的意义。在小数的意义学习过程中,利用三字经进行引导的目的是该内容小学生均学习过,能吸引学生研究,该内容与小数的意义知识可结合教学。
        在“小数的意义”具体探究活动上,首先,让学生认识小数,教师可拿出一把格尺,提问学生:“1厘米能分成多少份?每份是多少毫米?”学生在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后,教师指出:“1厘米等于10毫米,所以能分成10份。”教师继续提问:“若将10份变成小数,该怎么表示?”学生会结合教材内容回答:“0.1”,随后,教师为学生列举几道练习题,让学生对小数的意义知识有深刻认识。比如,为学生列出一道填空题:0.6表示(),计数单位为();2中包含了()个0.2及()个0.02;0.34中有()个0.1及()个0.01。学生结合课后练习题对课堂学习的小数知识进行回顾,顺利解答数学问题。
        四、关注生活问题,实现学以致用
        为了在教学过程中达到深度学习的目的,教师应该让学生利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例如,我们每天都会听到天气预报。老师要求学生根据天气预报的内容做一个报告。在做报告的过程中,学生可以了解最近的天气情况,复习本月的知识,例如,哪个月是30天,哪个天或几天容易下暴雨,每个月有多少晴天,多少阴天。这种逐字回答的方法会让学生感到麻烦。教师要求学生用百分数计算并制作百分表,能清楚、简单地回答教师的问题。通过这种生活化教学方式,可以更好地调动学生的数学思维。学习数学知识的目的是使生活更方便。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把生活中发生的现象带入数学课堂。例如,学生在学习了利率的计算方法后,可以计算出小麦、玉米出售后,1万元将存入银行。因此,学生需要了解存款利率和存款时间,从而计算出利率,并找到正确的存款方式。通过生活知识的传授,使学生能够深刻地掌握数学知识,也能对家庭储蓄提出自己的见解。在教学过程中,小学数学教师不应直接告知学生数学概念,也不应让学生死记硬背概念。相反,他们应该把数学语言内化到学生的头脑中。学生只有对概念知识有了深刻的理解,才能在学习的过程中改变教学观念,在课堂或生活中灵活运用知识,例如,在学习了“圆”的概念后,教师要求学生观察生活中的圆,并与学生分享。学习完“圆柱”知识后,让学生关注生活中的圆柱体,从学生的答案中考察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参考文献
[1]洪彩云.基于深度学习的小学数学概念教学[J].考试周刊.2019(A4).
[2]赵艳云.基于深度学习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J].教师博览.2020(15).
[3]谭晓航,任旭.小学数学基于深度学习的问题解决教学模式初探[J].贵州师范学院学报.2019(1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