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探索

发表时间:2021/4/9   来源:《中国教师》2021年3月下   作者:伍冬梅
[导读] 当前阶段,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各项工作已经越来越受到教育界乃至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和重视。鉴于此,笔者在本文针对新时期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意义和有效实施策略进行一定分析和探究,并且提出一些合理化建议,以供参考。

伍冬梅   广西北流市六靖镇龙湾小学  537423
【摘要】当前阶段,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各项工作已经越来越受到教育界乃至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和重视。鉴于此,笔者在本文针对新时期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意义和有效实施策略进行一定分析和探究,并且提出一些合理化建议,以供参考。
【关键词】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意义;策略
中图分类号:G68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672-2051 (2021)3-149-01

        引言:随着新课改的不断延展和深入,中小学教育教学工作也在与时俱进的不断追求创新和升级。教育部所颁发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指出:要将心理健康教育始终贯穿在当前阶段的学校教育教学活动之中。要积极创设符合心理健康所要求的物质环境、人际环境、心理环境等,积极寻找心理健康教育的契机。因此,学校和教师必须全面重视和关注中小学生们的心理健康教育,并且采用科学化、合理化的教育教学方式,积极引导和培养中小学生们养成健康心理和乐观精神,勇于面对各种困难和挑战,在学习与生活等各方面能够树立坚毅信心,成为全面发展的祖国未来栋梁之才。
        一、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历史发展以及现状解析
        儿童教育心理学家普遍认为:儿童和少年们出现各种问题是有其心理原因的,也是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进行探究和解决的。一旦儿童或者青少年出现心理问题,教育工作者们必须要认真思考三个问题:一是他们的方向与动机是否与教育目的相符合?二是他们的行为以及方式是否已经偏离了常规教育主体方向?三是产生这些心理问题过程中他们是否受到过不同的挫折与失败?因此,全面分析与解读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便极具重要教学意义和积极作用。客观而言,心理学的发展与经济发展紧密相联。国外围绕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专门设定了一门叫做学校心理学的学科,在上世纪30年代后逐渐开始迅速发展,并且形成一定规模。针对我国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相关事业的发展而言,这一项目起步较晚,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起步,但发展速度却异常迅速并且取得诸多可喜成绩。新时期教育教学背景下,全国中小学全面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且获得巨大成效,许多学校都设立了相关专门课程,并且拥有专业心理健康教师,针对中小学生的日常行为和心理健康进行专门的心理辅导和引导,全面增强中小学生在学习与生活各个方面的自信心,让每一个中小学生都能够成为自信、乐观、积极向上的优秀学生。
        二、中小学校全面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意义
        随着社会的不断迅速发展与变革,发展过程中所产生一些矛盾与不良思潮,必然会对中小学生产生一些负面和消极的影响。中小学生们正处于一个身体与心理全面发展的关键过程,自身缺乏社会经验和辨别能力。加之绝大多数中小学生的独立意识较弱,极为容易发生不同程度的心理行为偏差。当前阶段,许多中小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经常会出现自卑、妒忌、孤僻、自私等诸多不健康的心理行为。产生这些行为的主要原因就是学生们在日常学习生活中遇到困难和问题时缺乏有效处理危机和应对挫折与矛盾的综合能力。


因此,中小学的教育工作者和心理健康教师必须要加以全面重视和高度关注,在日常教育教学过程中不能仅仅重视学生们的学习成绩和学习能力提高,还要关心每一个中小学生是否养成健全人格与健康心理,全面促进中小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让学生们能够形成健全、积极的人格品质,为未来社会培养合格的优秀人才。
        三、新时期有效提升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质量的三大策略
        (一)加强学校主导,创建优质的心理咨询室
        新时期教育教学背景下,想要全面提升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质量和效率。学校就必须充分起到重要的主导作用,全面推进和落实心理健康教育的各项工作有序化、合理化开展和推进。中小学学校应当积极创建优质的心理咨询室,并且相应为每一个学生建立心理健康专门档案。心理健康专门教师在日常工作中也应当加强学生们的心理健康疏导和答疑解惑各项工作,力争让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工作变得更加规范化、人性化、全面化。
        (二)重视家校联合,改善家庭心理教育环境
        在当前阶段,许多中小学学生产生不同程度、不同类型的心理健康问题都与家庭教育有关。家长们每天忙于工作无闲照顾孩子学习与生活,或者家庭教育教学方法不够正确,经常的“极端化”,这些行为必然会影响孩子们的心理波动与心理健康。因此,想要有效提升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质量,就必须重视家校联合,教师与家长在日常应当加强交流与沟通,全面掌握学生在家的学习和生活情况;家长也会通过教师了解到学生在校的日常表现。此外,针对部分常年在外务工的家长而言,必须要经常与子女进行网络或者电话通讯,与子女加强交流与沟通,并且耐心倾听子女心声,了解子女在学习与生活中面临的各种困难和问题,尽最大努力解决这些困难,提供物质和精神上的帮助,进而让子女能够深刻感受到父母的爱与关怀,增强解决各类问题的信心与毅力。
        (三)借助社会帮扶,号召爱心人士给予关爱
        除了上述两大有效策略外,新时期中小学校全面加强心理健康教育,还必须依靠和借助全社会的帮助和扶持,应当全面号召社会爱心人士给予问题学生关心和爱护。全社会各部门以及各单位应当针对中小学的“问题学生”们全面开展一些爱心帮扶活动,让这些学生能够时刻感受到社会的关爱和呵护,从而逐渐解开内心的“枷锁”和“心结”,在学习和生活中步入正轨,养成乐观、积极、向上的健康心理,最终向“学优生”进行完美转换。
        结束语:综上所述,新时期全面加强和促进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之路可谓“任重而道远”。各中小学教育工作者们在日常工作中必须要不断探索、不断钻研、不断创新,力争寻找到更为科学化、合理化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法和手段,力争让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质量和水平能够在未来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参考文献:
[1]孙学清.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17(19):67-68.
[2]王玉珍,韦国平.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与探索[J].少年儿童研究,2011(10):26-27.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