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几点思考

发表时间:2021/4/9   来源:《中国教师》2021年3月下   作者:谭杰
[导读]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人们越来越关注中小学生教育问题,而实际上中小学生在学习与生活中所表现出的问题不单单在于学习,更在于心理层面,由于家庭、学校、社会等诸多方面影响导致学生的心理或多或少受到影响,同时步入青春期时也会受自身的影响。因此心理健康教育成为了一项势在必行的教育内容。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能够帮助学生们排除心理问题,矫正学习及生活态度,但实际上若想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并非易事,基于此本文便针对中小学

谭杰   广西北流市六靖镇龙湾小学  537423
【摘要】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人们越来越关注中小学生教育问题,而实际上中小学生在学习与生活中所表现出的问题不单单在于学习,更在于心理层面,由于家庭、学校、社会等诸多方面影响导致学生的心理或多或少受到影响,同时步入青春期时也会受自身的影响。因此心理健康教育成为了一项势在必行的教育内容。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能够帮助学生们排除心理问题,矫正学习及生活态度,但实际上若想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并非易事,基于此本文便针对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展开论述,提出了几点策略。
【关键词】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思考与策略
中图分类号:G68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672-2051 (2021)3-147-01

        引言:由于中小学生正处于青春期或即将步入青春期,自尊心较强并且很容易冲动,同时缺乏一定的社会经历和自制能力,导致小学高年级和初中阶段的学生很容易产生矛盾和摩擦,并且对于学习也可能发生态度与积极性等方面的变化。其中也不乏一些学生由于家庭不和谐,导致在校表现极为自卑,或家庭过于溺爱导致在校过于跋扈等。这些都是学生们比较常见的心理情况,若不及时矫正很容易会对学生以后的学习与成长带来影响,只有保证心理健康才能让学生的成长迈向正确的方向。
        一、构建和谐的环境,为心理健康创设基本条件
        环境对于学生的心理和思想具有明显的引导作用,若环境和谐有序,那么学生们也会在这一环境下自觉自控,反之若环境嘈杂混乱,不仅容易影响学生心态,同时也会让学生过于放开自我,从而产生各种不良心理。班级是学生在校期间最常接触的环境,而班级环境的构建也需要由教师引导,由全班师生共同建立和保持,因此教师可以通过纪律制度、引导方式、奖励等手段树立一个良好的班级班风,同时收集所有学生意见设计班名,校内举办以班级为单位的学习比赛或运动比赛,让学生的班级集体意识能够获得加强,真正将班级作为一个大家庭,并将自身作为一名家庭成员,更有利于班级氛围的和谐。同时还可以利用名人名言来起到心灵鼓舞与指导的作用,名人名言可以设立在走廊、校园一角、班级后墙、文化展廊等多个区域,对于中小学生来说主要选择积极正向的名言警句,与交友处事和学习相关,让学生在观看与理解时获得心灵上的指导和共鸣。
        二、利用集体的力量培养学生健康心理
        中小学生的学习离不开集体,班级是集体,全校师生也是一个集体,集体之间的互相帮助和互相影响都是学生心理成长所需要的,这也是学生成长过程中必要的人文环境。因此,教师需要从班级管理方面着手,运用班级集体的力量引导所有学生积极正向的发展。(1)实施班干部轮流制度与管理制度。


班干部轮流制度能够让所有学生都能够成为班干部,在学生的眼中也更加公平,并且班干部轮流制度也更加民主化,细致分化责任,班级中的窗户、扫帚拖把、垃圾箱、讲台等物品都有专门的“管理人员”,让学生们通过职务担当来提高管理意识,从管理物品上同步到管理自己,提高自我管束能力和责任心,更能起到心理引导的效果,并让学生产生一定的自我价值;(2)实施奖惩制度。奖励与惩罚能够充分利用学生趋利避害的特性,单纯的奖与罚并不能发挥显著成效,但赏罚同步便让所有学生都有了明确的方向与动力。可以在班级中按照人数和座次进行分组,每个组群固定,分组学习和分组活动、分组管理都保证固定的几名成员,让学生们成为一个共同体。之后再为每一位学生设计一个记分卡,以百分制的形式记录分数,初始分数为100分,发现行为问题扣分,良好行为加分。同时每月进行一次小组评分赛,小组中所有成员的分数总数作为评分指标,获得胜利的一组可以自由选择获得一种奖励,可以是物质奖励如运动用品、文具等,也可以是精神奖励如班干部连任机会、奖状等。若某个小组因多次被扣分导致分数最低,则要在特定的时间对班级进行一次大扫除。通过这种方式能够对学生起到激励与警示两种作用,奖励能够让学生们共同努力,具有一个正确的目标,而惩罚则可以警示学生自我约束,建立小组共同体的集体意识,从而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三、心理健康教育与学科教育融合
        在现代教育理念下,学生的思想教育和行为教育至关重要,而这在小学和初中教材中也多有体现,如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环保意识、和睦相处、孝顺父母等,在语文学科和道德与法治学科中也都针对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设计有关的教育内容。因此在教学期间,教师需要了解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及时发现及时引导,根据学科内容通过延伸的手段转移到心理教育上,让学生在获得知识提升的同时体会其中的思想,从而接受心理教育。同时还要不断提高学生的自我控制、自我调解能力,如调整心态、保持乐观、与人和善相处、互帮互助等。
        四、提高教师心理健康教育水平
        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离不开教师的引导,而且教师也是与学生们接触最多,了解学生的角色,因此教师需要通过灵活的沟通与和善的态度,凭借着关怀走进学生的内心,让学生们对教师不设防备的信任。这需要教师与学生们具有和谐的关系,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用自身的师德修养,人格魅力影响学生,让学生效仿的同时深入内心,引导和教育学生,更有利于学生接受和理解。教师还需要适当掌握一些心理教育的专项知识,提高自身的心理教育水平,在完成知识教育目标的同时更好地为学生心理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结束语:中小学生由于外部环境和内部心理等因素影响,可能会存在一定的负面心理,而这一时期的学生能力与意识都不够成熟无法自我调节和排除负面情绪,导致情绪堆积对行为和思想带来影响。因此教师需要在日常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通过灵活的方法引导学生,才能为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参考文献:
[1]林榕,邹振操.国内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现状分析[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7,33(10):170-172.
[2]赖运成,叶一舵.网络时代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优势、途径和注意事项[J].教学与管理,2013(06):50-52.
[3]兰自力,骆映.学校体育对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影响作用探讨[J].体育与科学,2003(01):72-74.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